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我们的教学生涯,是否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有效教学,成了老师们经常探讨的话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个人的点滴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感情、心理上的沟通、对话。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民主、亲切、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智力就会活跃,思维就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課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数学。
1、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学生心理上形成较强烈的刺激,激发求知欲,从而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分数,说:“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不用计算,谁能说出这些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学生看了一会儿,都摇了摇头,接着,老师故弄玄虚,说:“老师就有一个绝招,不用计算也能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一一说出答案。个别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你肯定是事先算好的,这算什么绝招?”老师故意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那你们也考考老师吧。”学生们为了考倒老师,个个摩拳擦掌,出了一些数字较大的分数,可都被老师一一击破。有的学生还拿出计算器检验,确认老师的答案准确无误时,个个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怎么这么厉害?快教我们绝招吧!”此时,学生的胃口已被高高吊起。通过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主动探索新知聚集了强大的动力。
2、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我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情境展开教学。先在教室里挂一些彩旗,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情景中,初步感受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依照自己心中的规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制作“有规律”的灯笼。接着,在交流中感悟规律、提升思考。最后,再围绕“如何使我们的教室更漂亮”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交流,并利用本课所学的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布置我们的教室。对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3、动手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既能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身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
三、突破难点,保证教学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新理念”,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1、练习形式求新——引起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练习内容求活——保持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3、练习题材求近——提高兴趣。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赋实效,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个人的点滴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感情、心理上的沟通、对话。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民主、亲切、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智力就会活跃,思维就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課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数学。
1、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学生心理上形成较强烈的刺激,激发求知欲,从而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分数,说:“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不用计算,谁能说出这些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学生看了一会儿,都摇了摇头,接着,老师故弄玄虚,说:“老师就有一个绝招,不用计算也能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一一说出答案。个别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你肯定是事先算好的,这算什么绝招?”老师故意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那你们也考考老师吧。”学生们为了考倒老师,个个摩拳擦掌,出了一些数字较大的分数,可都被老师一一击破。有的学生还拿出计算器检验,确认老师的答案准确无误时,个个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怎么这么厉害?快教我们绝招吧!”此时,学生的胃口已被高高吊起。通过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主动探索新知聚集了强大的动力。
2、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我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情境展开教学。先在教室里挂一些彩旗,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情景中,初步感受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依照自己心中的规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制作“有规律”的灯笼。接着,在交流中感悟规律、提升思考。最后,再围绕“如何使我们的教室更漂亮”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交流,并利用本课所学的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布置我们的教室。对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3、动手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既能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身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
三、突破难点,保证教学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新理念”,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1、练习形式求新——引起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练习内容求活——保持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3、练习题材求近——提高兴趣。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赋实效,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