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关键之一是开好头,上好第一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习历史的技能。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 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副科”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虽然如今历史已成为中考科目,但是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和态度仍没有转变。有的学生把历史课上成自己的消遣课,希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上别的课累了,在历史课上调节。在这样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很多教师本来上课热情还是挺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逐渐心灰意冷,在教学过程中流于简单,勾勾、画画,让学生死记硬背,敷衍了事。如此下去,教师和学生都越来越没有上课的兴趣和激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今后的历史教学带来无穷的祸患。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仅不受学生的重视,而且对于农村的家长,更是不够重视,家长认为学习历史无用,比不上学习数理化实用,这样就使历史教学变得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很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无论是历史还是其它任何科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的力量。因此,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明白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好头,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如何抓?我认为,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么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无不例外通晓本国甚至是他国的历史,作为一个初中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一定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科。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2.1 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2 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九年级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结合2011年的利比亚事件,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来这么多大国的介入?”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2.3 比喻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发现如果运用得当,会解决以上问题,达到课标要求。
比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讲到“同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危机,而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时,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美国德国好像是两个人,两人得了同一种病,美国的体质强,做了手术就好了,而德国体质较弱,手术也不行,为了缓解病痛,他去打别人,用这样卑鄙的手段让他一时忘了病痛。”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生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强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摆脱危机,而德国经济实力较弱,只能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
2.4 多媒体法: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3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来源途径非常多,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可能要是水源永不枯竭或有一片海洋才能满足需要,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其次,要具备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应关心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老气横秋,也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再次,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最后,要怀有慈母心肠。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对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联络好师生感情。生活中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远不止这些,如:重温再走长征路式的文物景点教育,“九一八”,“九一八”……以歌导趣教育,挂图增趣教育等等,经过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不觉累,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 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人教版).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 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副科”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虽然如今历史已成为中考科目,但是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和态度仍没有转变。有的学生把历史课上成自己的消遣课,希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上别的课累了,在历史课上调节。在这样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很多教师本来上课热情还是挺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逐渐心灰意冷,在教学过程中流于简单,勾勾、画画,让学生死记硬背,敷衍了事。如此下去,教师和学生都越来越没有上课的兴趣和激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今后的历史教学带来无穷的祸患。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仅不受学生的重视,而且对于农村的家长,更是不够重视,家长认为学习历史无用,比不上学习数理化实用,这样就使历史教学变得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很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无论是历史还是其它任何科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的力量。因此,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明白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好头,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如何抓?我认为,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么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无不例外通晓本国甚至是他国的历史,作为一个初中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一定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科。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2.1 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2 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九年级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结合2011年的利比亚事件,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来这么多大国的介入?”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2.3 比喻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发现如果运用得当,会解决以上问题,达到课标要求。
比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讲到“同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危机,而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时,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美国德国好像是两个人,两人得了同一种病,美国的体质强,做了手术就好了,而德国体质较弱,手术也不行,为了缓解病痛,他去打别人,用这样卑鄙的手段让他一时忘了病痛。”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生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强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摆脱危机,而德国经济实力较弱,只能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
2.4 多媒体法: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3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来源途径非常多,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可能要是水源永不枯竭或有一片海洋才能满足需要,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其次,要具备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应关心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老气横秋,也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再次,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最后,要怀有慈母心肠。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对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联络好师生感情。生活中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远不止这些,如:重温再走长征路式的文物景点教育,“九一八”,“九一八”……以歌导趣教育,挂图增趣教育等等,经过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不觉累,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 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