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翻译者的“尺子”与“天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2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隄先生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以如何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吸收借鉴许多翻译先行者的见解,尤其是美国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身的翻译实际提出了翻译中的“等效原则”观点。笔者由此联想到了翻译者的“尺子”与“天平”这两个概念。本论文将阐述笔者对等效翻译理论中的效果论、准确与灵活等观点的理解和看法,并试着探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什么样的思想原则,从而采取什么样的译法或手段才能使译文尽量接近既忠实原作又自然流畅的理想。
  关键词:翻译理论;金隄;等效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关于翻译这一概念以及翻译理论,一千名学者有一千种说法。金隄先生在书里首先将名称统一为“翻译学”,接着引出“等效论”。简而言之,等效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用不同的语言把同一种信息的全部作用表示出来,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与感受,即译文与原文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第六章主要围绕词汇问题展开论述,指出很多词汇在翻译实际中并不能按照辞典中的对应词或解释来进行翻译,译者应抛开头脑中死板的词汇对等关系,灵活用词。第八章指出,翻译的全部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通顺与灵活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该章还提出准确翻译的基础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为此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用原文的语言思维的能力。另外,等效翻译论把重点放在了读者与译文的关系上,提醒译者翻译的过程并不仅仅止于译文,译者还应该多考虑译文对接受者产生的作用、如何让读者接受译文等因素。
  此外,《西方翻译简史》中提及的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作为西方第一位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的“重量”称给读者,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笔者认为等效论最注重的是“效果”——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和译文对译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并且把这两种“效果”摆在了一架“天平”上,力求使“天平”接近或达到平衡状态。第六章影射出的翻译中最常见的倾向与问题,即译者头脑里的死板的词汇对等关系,可将其比喻为一把僵硬的“尺子”,会把译者引入“逐字对译”的死胡同,乃至译文的形式、风格等都受到了束缚,是等效论所反对的。但是翻译到底以什么样的“效果”为最佳呢?就算是当代,对于好的翻译也仍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只谈一个“效果”,译者在实际翻译中还是不好把握和控制“天平”的。假设将“效果”换成“原文的本来意思”和“译文接受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和理解”,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么译者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翻译时也许会更重视这两方面的平衡。
  等效论提出要正确理解原文,这一点无可厚非。西塞罗说译者的责任是把词语的意思保留在译文中,呈现给读者。译者对原文词汇意思的理解也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以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所以外语学习通常都是以音节→词汇→语法→句型等等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这也导致了现代外语学习者的思维定式。等效论认为这是翻译中的一个弊端,然而目前的外语教育模式大体如此,尚未出现较之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而且,外语中的对应关系也是在无数翻译先辈的无数实践中慢慢确定下来的,不能一概地说那些对应关系都是死板的,毕竟“尺子”存在了这么多年,对于译者还是有一定帮助和贡献的。问题是译者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取舍,如何改变翻译的思维。
  译者头脑里可能同时存在着好几把“尺子”,如词汇对等“尺子”、语法句型“尺子”等。假如原文是一颗苹果,那些“尺子”也许可以从各个角度把它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再现出来,呈现在译文接受者面前。然而,不管那幅“画”多么美、多么逼真,它在译文接受者手中仍然是轻飘飘的,原文那颗“苹果”的重量并没有传达到译文接受者那里。借用一个日语词来说,就是译文接受者可能没有对原文的一种“実感”。所以为了传达那种“重量”和“実感”,译者有必要使用“天平”。笔者认为,可以将“尺子”作为辅助工具,得出原文中各个词汇的意思、语法结构及上下文的联系等,然后把这些串连起来,放到“天平”上仔细推敲、调整,尽可能使译文接受者获得较为接近原文意思的信息。当然,其中也需要译者自己作出大量的努力和工作,最好还要看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感想和反映。
  对于等效翻译理论,也有不少学者从读者群、文化差异和接受美学等各种角度提出了异议和反对。等效论的“效果”或许有些笼统和理想化,而至于如何检验“效果对等”,似乎也没有阐明具体的标准。但是笔者认为等效论至少使译者意识到“天平”这一概念,它提出的不少观点和方法,例如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形式上的变动、如何培养译者用原语思维的能力以及灵活不能跳出准确这个圈子等等,对翻译初学者仍然具有指导和警醒的作用。要让译者一下子便能操控好“天平”也是不可能的事,译事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当代译者多是从“尺子”起步的,但若能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多一些“天平”,少一些“尺子”,那或许更能靠近翻译者心中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等效翻译探索》.金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7月.
  [2]《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
  [3]《日汉互译教程》.高宁、张秀华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韩明伟(1991-),女,河南安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自马礼逊的《三字经》译本以来,目前英译本林林总总,与以往英译本相比,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形神兼备,为此类经典的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启示。《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启蒙读物有三大突出特征:
摘 要:「くださる」和「いただく」是日语敬语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表达方式,根据行为是对方自发做出的还是根据我方的意图和意志而进行的,在使用时要有所区分。但是,最近在日常生活中「いただく」出现的频率较「くださる」要高出许多,这背后体现了日本人希望保持一种尽量不与对方有直接接触的人际关系的自我主义心理因素。  关键词:自发;我方意图;「いただく」倾向;自我主义  作者简介:连路,硕士,信阳师范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否定副词,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很相似。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这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希望在两个词的对比研究中可以起到作用。  一、“不”和“没”句法对比分析  (一)“不”和“没”与动词的搭配的不同  若一
摘 要:新“被”字构式语言现象自2008年出现一直活跃至今,且仍在推陈出新,并出现逐渐固定下来的趋势。作为新词流行词,日方媒体也对新“被”字构式进行了多次报道。本文基于汉语对新“被”字构式的研究,站在汉日对比的角度上简单分析了汉语新“被”字结构与日语被动的异同,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被”字构式;汉日对比;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
摘 要:自1989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掀起了持续高涨的热潮,研究成果丰硕。本文总结了国内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相关研究,归纳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  作者简介:陈爱娟,山东科技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笔译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人类在认知事物时,往往从人类身体的空间范畴映射到周围其他事物中,这种映射依赖于事物间的相似特征,词义通过映射得到延伸与扩展。  关键词:头;“头”缀;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如今语言界对词缀“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产生时间、性质以及组合问题上,而忽略了其虚化为词缀的原因及过程。  一、“头”
摘 要:在韩国语词汇学中,形容词派生语尾“-???”与“-??,-??”共同构成韩国语“-??”系形容词,在这一体系中,三种派生语尾各自与不同的词根结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也不乏两种语尾与同一词根结合的现象。从语言学经济性的角度来讲,即便是意义非常相近的两个单词,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区别。本文从意义论的角度,探讨“-???”形容词的[ 未恰性]特点,希望能对习得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在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