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本文系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实践”(项目编号:2009B448)的成果之一。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父母“双系”担当抚育孩子的重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祖辈代替子辈担当起抚育孙辈的任务,他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出现了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的“新家庭三角”,祖孙两代形成了“跨代的拟核心家庭”。随着抚育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命周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关键词:二度母亲;家庭结构;隔代家庭;抚育模式;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8-0136-0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大的社会变动必然会引起家庭各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蜕变,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结构再次出现了变化。年轻父母的出行改变了传统的由父母抚养孩子的养育模式,祖辈代替子辈照顾孙辈,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成为“二度母亲”,而这样的隔代家庭成为农村日常生活中家庭结构的常态。本文以笔者在湖北省浠水县柳树铺村的田野调查为例,由祖辈的抚育角色的变化入手,探讨由此引起的抚育模式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对家庭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人类学家弗思认为,“基本家庭”是一种真正“永恒的三角”,即由共同感情结合起来的孩子和他的父亲、母亲。① 在此基础上,费孝通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立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造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② 此外,他特别阐述了双系抚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在没有成熟前,正是他需要抚育的时期,他是和父母同时发生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形成了社会结构里的三角”③。由此看来,孩子的出生不仅使家庭三角得以形成,对孩子的抚育同样能够使家庭三角关系保持稳定。但孩子的抚育通常并不是只在夫妻两人之间完成的,家庭并不能完全包办抚育的事情,家庭不过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基本单位。传统中国社会的扩大家庭无疑为这种抚养提供了可靠的人选与条件,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也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抚养孩童的过程中来。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孝通指出:由于工业的发展,“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新组合” ④,“当祖母的接过母亲的责任,继续照看、抚养孩子,这也使婆媳之间产生了新的关系”⑤。在这里,他对由于工业的发展所引起的抚育职责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相应变化进行了分析。费孝通后来对家庭结构问题的研究似乎更关注于家庭成员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的调整,关于抚育问题,他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几篇讨论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文章 ⑥ 中,他以有无夫妇所形成的核心和有多少个核心为标准,把中国的家庭从结構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残缺家庭或不完整的家庭,一般是指核心家庭原有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子女。第二类是核心家庭,即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在中国通常称作“小家庭”。第三类是扩大家庭,即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成员,大多是核心家庭中男方的鳏父或寡母,或其他较远的亲属,甚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第四类是联合家庭,指有一个以上多核心的家庭,一般是子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在一个家庭里生活,成了两代重叠多核心家庭,或成婚后的兄弟不分家构成同胞多核心家庭,在中国通常称作“大家庭”。(后来他又把两代重叠多核心家庭合并在第三类里而称之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或大家庭则保留给原来第四类里的同胞多核心家庭。)在对比1936年在江村的研究与1981年的再研究后他指出,最大的变化是核心家庭或小家庭已经成为农村为数最多的家庭结构类型了。
弗思以及费孝通的研究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家庭结构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这也成为当前学者们继续研究家庭结构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分析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们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到城市打工,使很多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隔代抚养以及留守儿童现象,这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新变化。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如曾毅等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家庭结构分为一人户、一对夫妇户、核心家庭户、隔代家庭户、三代直系家庭户等。在该文中作者指出,隔代家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工作,隔代家庭数量庞大。⑦ 郭志刚在人口发展与家庭户变迁的研究中将隔代家庭称为“假三代家庭”。⑧ 潘允康根据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立场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其他家庭四大类,他在分析中将隔代家庭视为其他家庭类型,排除出家庭结构的一般划分。⑨ 王跃生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了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他特别指出,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这既显示出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是社会发展不健全的表现。⑩
以上一些学者对于家庭结构中的隔代家庭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还是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的,也有部分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隔代家庭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周大鸣提出,在劳动力外出后,家庭由分走向合,小孩的抚养方式变为由老人隔代抚养为主。?輥?輯?訛 朱爱岚指出,由于媳妇外出工作,婆婆同其孙子女,并通过他们同其父母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輥?輰?訛 还有相当多的学者对隔代抚养所导致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了研究,因其与本文并无逻辑上的关联,在这里不作论述。
学界对家庭结构的分析为笔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农村的家庭结构,学者们仅仅作了宏观上的分类,对于隔代家庭,他们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没有从一个时代变迁的角度来探讨家庭结构与抚育模式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隔代家庭以及隔代抚养这一历史背景下,还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更为详尽的剖析,本文意图作出某种推进。
二、柳树铺村的田野观察
柳树铺村位于湖北省浠水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及土地收益的降低,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务工收入已成为每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对该村的调查中,笔者所见的就是学界通常所称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及老人,他们是村庄日常生活的主体。据了解,全村90%以上有儿童的家庭其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一般由祖父母抚养,有少数由外祖父母或亲戚抚养。也有少量儿童由母亲照顾,这些孩子大多面临中考、高考等特殊阶段或无人可以托付。在这个村庄,笔者访谈了30户隔代抚养的家庭,这些家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笔者将从“母亲”角色的再承担、角色内容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展开分析。
1. 二度母亲:“母亲“角色的再承担
就中国的传统来说,老人们在晚年照顾孙辈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当儿子媳妇为了家庭的经济收入而外出工作时,由他们来照顾孙辈更是人之常情。不过,如今的这种照顾与传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人已成为孙辈最主要的照料者和监护人。老人们大多笑谈,现在的媳妇们“只生孩子不养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基本都落在了老人的身上,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极为普遍。在笔者所调查的30户隔代抚养的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一满月就被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抚养,最大的一般也在两岁左右母亲就外出务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便全部落在两位甚至一位老人的肩上,对于抚养孙辈他们大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那些四五十岁便成为祖辈的老人来说,抚养一两个孙辈虽然辛苦,毕竟体力还能够支撑。对于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而言,由于年轻时生育的子女较多,也就直接导致如今他们需要抚育更多的孙辈。笔者在柳树铺村访谈了一对60多岁的老年夫妻,两位老人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如今四个儿子都已分别成家,共生育有七个孙辈。如今四个儿子和媳妇均外出打工,除一个小孩由母亲带出去抚养外,另外六名孩子均由两位老人照顾,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像这对老夫妻这样照顾六个孙辈的情况在柳树铺村并不具有普遍性,绝大多数都是一对老人照顾一两个小孩,所以基本也能应付。由此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农村家庭,是老人与孩子共同生活,儿子和媳妇是缺席的,老人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像当年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担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
2. 角色内容的差异
对于老人们而言,虽然年老体衰时再抚养孙辈于他们而言有诸多困难,但凭着对孙辈的感情以及責任心,老人们大多都能够担此重任。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抚养好孙辈,毕竟时代不同,如何养育孩子与当年比已经有较大的差异。时代的不同,代际的差异使得如今的老人对孩子显得格外的疼爱。另一个令老人感觉不同的是对孙辈“不好管”,这既表明教育孩子不容易,也表明隔了一代,管教起孩子有诸多不便,因为毕竟不是自己所生。正是因为“不好管”,隔代抚养的孩子总是受到溺爱。此外,教育孩子也令老人们感到力不从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能力有限,在辅导孩子的学业与科学养育方面难以满足儿子媳妇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也意识到加强营养的重要,较之于从前抚养自己孩子时的吃饱、穿暖比,牛奶、辅食及各种营养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绝不少见,这使老人们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
3. 家庭关系的新变化
祖辈全权抚养孙辈,子辈的常年缺席使得如今柳树铺村的家庭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便是婆媳关系的显著改善,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当前这种关系的现状似乎颇为贴切。前些年频频出现的婆媳争执似乎销声匿迹,老人们纷纷用“见了面像客一样”来形容如今的婆媳关系。对于老人细心地照顾孩子,儿子媳妇一般会在春节时送上食品、衣服等礼物以报答老人一年的辛劳。老人们对于儿子媳妇带回来的礼物既觉得欣喜,也明白这些礼物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既意味着自己一年的辛劳得到了子辈的认可,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只要子辈有需要,老人们还是要义无反顾地继续照顾孙辈。其次,祖辈与孙辈感情较深。孙辈常年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感情深厚也是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老人们对孙辈的疼爱甚至远远超过当年对自己的孩子,这种对孙辈的疼爱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一种“策略”。有的老人提起未来的养老,也会把与孙辈的感情作为要求其父母未来报达自己的一种筹码。最后,子辈与孙辈关系生疏。隔代抚养对家庭关系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子辈与孙辈之间关系的冷漠。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母亲很痛心地告诉笔者,一次在管教儿子的过程中,儿子直接说出“你给钱就是好妈妈,不给钱就不是”这样的话,母子之间关系的生疏令她颇为神伤。对于孩子们而言,或许母亲仅仅是一个符号,是汇款单上每月的生活费,是老人们嘴里自己的“妈妈”,符号化母亲的存在,势必使亲子关系淡漠、疏离。
4. 新家庭三角的形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因追求独立及对私人空间的向往,许多年轻夫妻在婚后不仅便同父母分家。其实,在出现大范围的外出务工潮之前,许多家庭采取的便是年轻夫妇从大家庭中分离开来形成自己的小家庭。甚至在男性纷纷外出打工的90年代,如果女性独自一人留在家里,一般也会与公婆分家独自一人带孩子,甚至是那些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也会在婚后与父母分家。这一情况在男女同时外出打工后已有所不同。由于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孩子的抚育便成为问题,因此绝大多数年轻的夫妻在婚后并不急于分家。以笔者在柳树铺村调查的30户家庭的情况来看,有25户没有分家,分家的5户中有两户是因为有两个儿子,怕妯娌不合所以分开;另有一户因婆媳关系不合,新婚没多久儿子媳妇便与父母分家,这对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后,将年幼的孩子留给了外祖父母照顾;还有两户则是由于婆婆已过世,媳妇担心公公照顾不好孩子,于是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照料。就笔者对大部分年轻父母的访谈来看,他们认为分家对他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分与不分影响不大,而一旦有了孩子,未分家也使他们可以很顺利地把孩子交给老人来照顾。当然,也有因为要外出务工,年轻的父母把孩子交给已经分家的父母照顾,已经分开的家在这个时候便很自然地又合了。
因此,在笔者所调查的这30户家庭中,日常生活的常态是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组成隔代家庭,也形成了一个新家庭三角。而到了过年的时候,情况则有所差异。最平常的一类家庭是,一对父母生有一个儿子,基本上是不会分家的,在儿子媳妇外出打工,老人照顾孙辈时,家庭由三代直系家庭变为隔代家庭,到了过年时儿子媳妇回家后,子辈很自然地加入到家庭中,家庭结构又恢复成为三代直系家庭。而当一对父母生有不止一个儿子时,情况相对就比较复杂。我们在访谈中认识的一个有四个儿子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隔代家庭,但到春节时期,四个儿子媳妇在回家后仍然与父母在一个灶下吃饭,因此形成了一个联合家庭。据笔者所知,四个儿子在婚后也分别与父母兄弟分家,谈到为何会在一个灶下吃饭,他们认为春节回家只有几天,合在一起吃比较方便。而我们在访谈中认识的另一个也有四个儿子的家庭,同样是在婚后即与父母兄弟分家,他们采取的是春节时四个儿子和媳妇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小家中开火做饭。在这个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也是隔代家庭,在春节时孩子们的父母回来后,子辈与孙辈回到自己的小家庭中过年,恢复了常规的核心家庭,而两位老人在最需要团圆的时候则成为了夫妇核心家庭,也可称为“空巢家庭”。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有四个儿子的两个家庭,却采取了不同的过年方式。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分分合合既取决于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看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会随着家庭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现实条件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与变动。不少社会学者认为,核心家庭较适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它适应了工业社会流动性大的特点。但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低收入使年轻的父母无力把孩子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帮忙照顾,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隔代抚养现象。
三、结论:家庭结构及抚育模式的时代变迁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笔者已经就家庭结构的基本三角以及传统的抚育模式作了简要的说明。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的三角关系比较稳定,由父母来担任抚育子辈的任务,祖辈通常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但在子辈双方都外出务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只处于辅助地位的祖辈在这时成为孙辈完全的照料者和监护人,同时我们注意到,在父、母、孙三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家庭三角的新的家庭三角。在这个新的家庭三角中,由于祖辈对孙辈的直接抚育,导致了家庭关系的一系列变化。首先,因子辈外出打工对孙辈日常生活的缺席,使祖辈与孙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庭三角,祖辈家庭的生命周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并且跨过了子辈形成一种“跨代的拟核心家庭”,这同样也是一个稳固的家庭三角。其次,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导致家庭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许祖辈抚育孙辈的确是出于对孙辈的责任、情感的流露以及家庭策略的考虑,但随着当前农村社会中“孝道的衰落”,“两代人之间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关系”。?輥?輱?訛而这种交换关系,不是祖辈希望子辈依然记得抚育他们的经历,而是通过对孙辈的抚育,以一种曲线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祖辈与孙辈的互动较之于从前更为直接、频繁,而子辈与孙辈之间由于子辈的缺席而有所疏离,这也导致了子辈与祖辈关系的新变化。或许这正是朱爱岚所指出的,祖辈通过孙辈与子辈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祖辈的这种策略是相当明显的,在笔者所调查的柳树铺村,不少老人都提到他们会不时地向孙辈表达自己的辛劳,也希望借由孙辈的口向子辈施加压力,以求在晚年时子辈能够念及今日自己对孙辈的付出而积极地赡养他们。祖、子、孙三代之间的交换关系较之于从前明显得多。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一般会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得以延续。但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家庭策略发展的需要以及老人们对于晚年生活的考虑,母家庭在子家庭形成以后并没有消亡,子家庭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是缺位的,于是,母家庭代替子家庭在孙辈的抚养中起主要作用,祖辈与孙辈一起形成一种新家庭三角。同时家庭结构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与春节时期分离成不同的状态,即家庭结构分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新家庭三角以及春节时期的准家庭三角两种模式,不同的结构适应着不同的情况,也适应着生活的需要。毛斯在对爱斯基摩社会的研究中发现,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冬季和夏季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性变化”,与之相应的是两种法律体系、两种道德、两种家庭经济与宗教生活。?輥?輲?訛 受毛斯这项研究的啟发,我们可以说,在笔者所研究的这些隔代家庭中,其家庭结构同样也呈现出一种“节奏性变化”,即日常生活中的新家庭三角以及春节时期的准家庭三角两种不同的形式。目前家庭结构所呈现的分合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分合有所不同,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分家是家庭到了一定阶段必须作出的一种抉择,而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分则成为一种家庭策略的选择,即年轻夫妻出于家庭经济的考虑而远离父母及孩子。当然,就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情况来看,这种分合目前还处于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
费孝通曾经指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构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这种缔结既形成了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构成了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如果我们看这个新家庭三角的构成,其实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夫妇与亲子的关系,只不过祖孙之间是隔代亲子关系,这对于当前的农村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童宗斌在对中国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后认为,国内关于家庭结构的分类是将亲子关系视为家庭结构类型划分的轴心,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构成状况是考察一个家庭结构的基本准则。?輥?輳?訛 费孝通在关于家庭三角的阐述中,似乎也是以亲子和婚姻关系作为考察的依据。在上面的剖析之后,我们认为应将“抚育”这一因素也考虑进去,以此来说明在农村社会家庭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抚育模式的变化也同样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似乎并没有超越家庭基本三角的模式,但由此引发的家庭关系的变化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抚育模式三个方面对家庭结构进行研究,似乎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当前农村社会中家庭结构的现状,也才能够对当前农村社会中的家庭关系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注释:
①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②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2页。
④⑤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199-200页。
⑥ 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⑦ 曾毅、李伟、梁志武:《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
⑧ 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⑨ 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⑩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輥?輯?訛 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輥?輰?訛 [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輥?輱?訛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輥?輲?訛 [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余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96页。
?輥?輳?訛 童宗斌:《家庭与家庭结构:概念、类型及其经验准则的反思》,《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孔海娥,女,1977年生, 湖北黄冈人,社会学博士,江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56。
(责任编辑 刘龙伏)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父母“双系”担当抚育孩子的重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祖辈代替子辈担当起抚育孙辈的任务,他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出现了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的“新家庭三角”,祖孙两代形成了“跨代的拟核心家庭”。随着抚育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命周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关键词:二度母亲;家庭结构;隔代家庭;抚育模式;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8-0136-0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大的社会变动必然会引起家庭各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蜕变,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结构再次出现了变化。年轻父母的出行改变了传统的由父母抚养孩子的养育模式,祖辈代替子辈照顾孙辈,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成为“二度母亲”,而这样的隔代家庭成为农村日常生活中家庭结构的常态。本文以笔者在湖北省浠水县柳树铺村的田野调查为例,由祖辈的抚育角色的变化入手,探讨由此引起的抚育模式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对家庭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人类学家弗思认为,“基本家庭”是一种真正“永恒的三角”,即由共同感情结合起来的孩子和他的父亲、母亲。① 在此基础上,费孝通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立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造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② 此外,他特别阐述了双系抚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在没有成熟前,正是他需要抚育的时期,他是和父母同时发生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形成了社会结构里的三角”③。由此看来,孩子的出生不仅使家庭三角得以形成,对孩子的抚育同样能够使家庭三角关系保持稳定。但孩子的抚育通常并不是只在夫妻两人之间完成的,家庭并不能完全包办抚育的事情,家庭不过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基本单位。传统中国社会的扩大家庭无疑为这种抚养提供了可靠的人选与条件,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也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抚养孩童的过程中来。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孝通指出:由于工业的发展,“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新组合” ④,“当祖母的接过母亲的责任,继续照看、抚养孩子,这也使婆媳之间产生了新的关系”⑤。在这里,他对由于工业的发展所引起的抚育职责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相应变化进行了分析。费孝通后来对家庭结构问题的研究似乎更关注于家庭成员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的调整,关于抚育问题,他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几篇讨论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文章 ⑥ 中,他以有无夫妇所形成的核心和有多少个核心为标准,把中国的家庭从结構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残缺家庭或不完整的家庭,一般是指核心家庭原有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子女。第二类是核心家庭,即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在中国通常称作“小家庭”。第三类是扩大家庭,即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成员,大多是核心家庭中男方的鳏父或寡母,或其他较远的亲属,甚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第四类是联合家庭,指有一个以上多核心的家庭,一般是子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在一个家庭里生活,成了两代重叠多核心家庭,或成婚后的兄弟不分家构成同胞多核心家庭,在中国通常称作“大家庭”。(后来他又把两代重叠多核心家庭合并在第三类里而称之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或大家庭则保留给原来第四类里的同胞多核心家庭。)在对比1936年在江村的研究与1981年的再研究后他指出,最大的变化是核心家庭或小家庭已经成为农村为数最多的家庭结构类型了。
弗思以及费孝通的研究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家庭结构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这也成为当前学者们继续研究家庭结构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分析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们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到城市打工,使很多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隔代抚养以及留守儿童现象,这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新变化。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如曾毅等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家庭结构分为一人户、一对夫妇户、核心家庭户、隔代家庭户、三代直系家庭户等。在该文中作者指出,隔代家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工作,隔代家庭数量庞大。⑦ 郭志刚在人口发展与家庭户变迁的研究中将隔代家庭称为“假三代家庭”。⑧ 潘允康根据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立场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其他家庭四大类,他在分析中将隔代家庭视为其他家庭类型,排除出家庭结构的一般划分。⑨ 王跃生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了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他特别指出,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这既显示出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是社会发展不健全的表现。⑩
以上一些学者对于家庭结构中的隔代家庭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还是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的,也有部分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隔代家庭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周大鸣提出,在劳动力外出后,家庭由分走向合,小孩的抚养方式变为由老人隔代抚养为主。?輥?輯?訛 朱爱岚指出,由于媳妇外出工作,婆婆同其孙子女,并通过他们同其父母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輥?輰?訛 还有相当多的学者对隔代抚养所导致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了研究,因其与本文并无逻辑上的关联,在这里不作论述。
学界对家庭结构的分析为笔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农村的家庭结构,学者们仅仅作了宏观上的分类,对于隔代家庭,他们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没有从一个时代变迁的角度来探讨家庭结构与抚育模式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隔代家庭以及隔代抚养这一历史背景下,还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更为详尽的剖析,本文意图作出某种推进。
二、柳树铺村的田野观察
柳树铺村位于湖北省浠水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及土地收益的降低,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务工收入已成为每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对该村的调查中,笔者所见的就是学界通常所称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及老人,他们是村庄日常生活的主体。据了解,全村90%以上有儿童的家庭其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一般由祖父母抚养,有少数由外祖父母或亲戚抚养。也有少量儿童由母亲照顾,这些孩子大多面临中考、高考等特殊阶段或无人可以托付。在这个村庄,笔者访谈了30户隔代抚养的家庭,这些家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笔者将从“母亲”角色的再承担、角色内容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展开分析。
1. 二度母亲:“母亲“角色的再承担
就中国的传统来说,老人们在晚年照顾孙辈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当儿子媳妇为了家庭的经济收入而外出工作时,由他们来照顾孙辈更是人之常情。不过,如今的这种照顾与传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人已成为孙辈最主要的照料者和监护人。老人们大多笑谈,现在的媳妇们“只生孩子不养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基本都落在了老人的身上,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极为普遍。在笔者所调查的30户隔代抚养的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一满月就被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抚养,最大的一般也在两岁左右母亲就外出务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便全部落在两位甚至一位老人的肩上,对于抚养孙辈他们大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那些四五十岁便成为祖辈的老人来说,抚养一两个孙辈虽然辛苦,毕竟体力还能够支撑。对于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而言,由于年轻时生育的子女较多,也就直接导致如今他们需要抚育更多的孙辈。笔者在柳树铺村访谈了一对60多岁的老年夫妻,两位老人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如今四个儿子都已分别成家,共生育有七个孙辈。如今四个儿子和媳妇均外出打工,除一个小孩由母亲带出去抚养外,另外六名孩子均由两位老人照顾,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像这对老夫妻这样照顾六个孙辈的情况在柳树铺村并不具有普遍性,绝大多数都是一对老人照顾一两个小孩,所以基本也能应付。由此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农村家庭,是老人与孩子共同生活,儿子和媳妇是缺席的,老人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像当年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担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
2. 角色内容的差异
对于老人们而言,虽然年老体衰时再抚养孙辈于他们而言有诸多困难,但凭着对孙辈的感情以及責任心,老人们大多都能够担此重任。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抚养好孙辈,毕竟时代不同,如何养育孩子与当年比已经有较大的差异。时代的不同,代际的差异使得如今的老人对孩子显得格外的疼爱。另一个令老人感觉不同的是对孙辈“不好管”,这既表明教育孩子不容易,也表明隔了一代,管教起孩子有诸多不便,因为毕竟不是自己所生。正是因为“不好管”,隔代抚养的孩子总是受到溺爱。此外,教育孩子也令老人们感到力不从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能力有限,在辅导孩子的学业与科学养育方面难以满足儿子媳妇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也意识到加强营养的重要,较之于从前抚养自己孩子时的吃饱、穿暖比,牛奶、辅食及各种营养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绝不少见,这使老人们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
3. 家庭关系的新变化
祖辈全权抚养孙辈,子辈的常年缺席使得如今柳树铺村的家庭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便是婆媳关系的显著改善,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当前这种关系的现状似乎颇为贴切。前些年频频出现的婆媳争执似乎销声匿迹,老人们纷纷用“见了面像客一样”来形容如今的婆媳关系。对于老人细心地照顾孩子,儿子媳妇一般会在春节时送上食品、衣服等礼物以报答老人一年的辛劳。老人们对于儿子媳妇带回来的礼物既觉得欣喜,也明白这些礼物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既意味着自己一年的辛劳得到了子辈的认可,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只要子辈有需要,老人们还是要义无反顾地继续照顾孙辈。其次,祖辈与孙辈感情较深。孙辈常年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感情深厚也是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老人们对孙辈的疼爱甚至远远超过当年对自己的孩子,这种对孙辈的疼爱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一种“策略”。有的老人提起未来的养老,也会把与孙辈的感情作为要求其父母未来报达自己的一种筹码。最后,子辈与孙辈关系生疏。隔代抚养对家庭关系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子辈与孙辈之间关系的冷漠。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母亲很痛心地告诉笔者,一次在管教儿子的过程中,儿子直接说出“你给钱就是好妈妈,不给钱就不是”这样的话,母子之间关系的生疏令她颇为神伤。对于孩子们而言,或许母亲仅仅是一个符号,是汇款单上每月的生活费,是老人们嘴里自己的“妈妈”,符号化母亲的存在,势必使亲子关系淡漠、疏离。
4. 新家庭三角的形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因追求独立及对私人空间的向往,许多年轻夫妻在婚后不仅便同父母分家。其实,在出现大范围的外出务工潮之前,许多家庭采取的便是年轻夫妇从大家庭中分离开来形成自己的小家庭。甚至在男性纷纷外出打工的90年代,如果女性独自一人留在家里,一般也会与公婆分家独自一人带孩子,甚至是那些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也会在婚后与父母分家。这一情况在男女同时外出打工后已有所不同。由于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孩子的抚育便成为问题,因此绝大多数年轻的夫妻在婚后并不急于分家。以笔者在柳树铺村调查的30户家庭的情况来看,有25户没有分家,分家的5户中有两户是因为有两个儿子,怕妯娌不合所以分开;另有一户因婆媳关系不合,新婚没多久儿子媳妇便与父母分家,这对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后,将年幼的孩子留给了外祖父母照顾;还有两户则是由于婆婆已过世,媳妇担心公公照顾不好孩子,于是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照料。就笔者对大部分年轻父母的访谈来看,他们认为分家对他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分与不分影响不大,而一旦有了孩子,未分家也使他们可以很顺利地把孩子交给老人来照顾。当然,也有因为要外出务工,年轻的父母把孩子交给已经分家的父母照顾,已经分开的家在这个时候便很自然地又合了。
因此,在笔者所调查的这30户家庭中,日常生活的常态是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组成隔代家庭,也形成了一个新家庭三角。而到了过年的时候,情况则有所差异。最平常的一类家庭是,一对父母生有一个儿子,基本上是不会分家的,在儿子媳妇外出打工,老人照顾孙辈时,家庭由三代直系家庭变为隔代家庭,到了过年时儿子媳妇回家后,子辈很自然地加入到家庭中,家庭结构又恢复成为三代直系家庭。而当一对父母生有不止一个儿子时,情况相对就比较复杂。我们在访谈中认识的一个有四个儿子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隔代家庭,但到春节时期,四个儿子媳妇在回家后仍然与父母在一个灶下吃饭,因此形成了一个联合家庭。据笔者所知,四个儿子在婚后也分别与父母兄弟分家,谈到为何会在一个灶下吃饭,他们认为春节回家只有几天,合在一起吃比较方便。而我们在访谈中认识的另一个也有四个儿子的家庭,同样是在婚后即与父母兄弟分家,他们采取的是春节时四个儿子和媳妇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小家中开火做饭。在这个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也是隔代家庭,在春节时孩子们的父母回来后,子辈与孙辈回到自己的小家庭中过年,恢复了常规的核心家庭,而两位老人在最需要团圆的时候则成为了夫妇核心家庭,也可称为“空巢家庭”。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有四个儿子的两个家庭,却采取了不同的过年方式。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分分合合既取决于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看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会随着家庭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现实条件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与变动。不少社会学者认为,核心家庭较适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它适应了工业社会流动性大的特点。但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低收入使年轻的父母无力把孩子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帮忙照顾,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隔代抚养现象。
三、结论:家庭结构及抚育模式的时代变迁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笔者已经就家庭结构的基本三角以及传统的抚育模式作了简要的说明。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的三角关系比较稳定,由父母来担任抚育子辈的任务,祖辈通常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但在子辈双方都外出务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只处于辅助地位的祖辈在这时成为孙辈完全的照料者和监护人,同时我们注意到,在父、母、孙三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家庭三角的新的家庭三角。在这个新的家庭三角中,由于祖辈对孙辈的直接抚育,导致了家庭关系的一系列变化。首先,因子辈外出打工对孙辈日常生活的缺席,使祖辈与孙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庭三角,祖辈家庭的生命周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并且跨过了子辈形成一种“跨代的拟核心家庭”,这同样也是一个稳固的家庭三角。其次,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导致家庭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许祖辈抚育孙辈的确是出于对孙辈的责任、情感的流露以及家庭策略的考虑,但随着当前农村社会中“孝道的衰落”,“两代人之间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关系”。?輥?輱?訛而这种交换关系,不是祖辈希望子辈依然记得抚育他们的经历,而是通过对孙辈的抚育,以一种曲线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祖辈与孙辈的互动较之于从前更为直接、频繁,而子辈与孙辈之间由于子辈的缺席而有所疏离,这也导致了子辈与祖辈关系的新变化。或许这正是朱爱岚所指出的,祖辈通过孙辈与子辈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祖辈的这种策略是相当明显的,在笔者所调查的柳树铺村,不少老人都提到他们会不时地向孙辈表达自己的辛劳,也希望借由孙辈的口向子辈施加压力,以求在晚年时子辈能够念及今日自己对孙辈的付出而积极地赡养他们。祖、子、孙三代之间的交换关系较之于从前明显得多。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一般会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得以延续。但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家庭策略发展的需要以及老人们对于晚年生活的考虑,母家庭在子家庭形成以后并没有消亡,子家庭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是缺位的,于是,母家庭代替子家庭在孙辈的抚养中起主要作用,祖辈与孙辈一起形成一种新家庭三角。同时家庭结构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与春节时期分离成不同的状态,即家庭结构分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新家庭三角以及春节时期的准家庭三角两种模式,不同的结构适应着不同的情况,也适应着生活的需要。毛斯在对爱斯基摩社会的研究中发现,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冬季和夏季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性变化”,与之相应的是两种法律体系、两种道德、两种家庭经济与宗教生活。?輥?輲?訛 受毛斯这项研究的啟发,我们可以说,在笔者所研究的这些隔代家庭中,其家庭结构同样也呈现出一种“节奏性变化”,即日常生活中的新家庭三角以及春节时期的准家庭三角两种不同的形式。目前家庭结构所呈现的分合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分合有所不同,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分家是家庭到了一定阶段必须作出的一种抉择,而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分则成为一种家庭策略的选择,即年轻夫妻出于家庭经济的考虑而远离父母及孩子。当然,就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情况来看,这种分合目前还处于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
费孝通曾经指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构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这种缔结既形成了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构成了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如果我们看这个新家庭三角的构成,其实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夫妇与亲子的关系,只不过祖孙之间是隔代亲子关系,这对于当前的农村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童宗斌在对中国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后认为,国内关于家庭结构的分类是将亲子关系视为家庭结构类型划分的轴心,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构成状况是考察一个家庭结构的基本准则。?輥?輳?訛 费孝通在关于家庭三角的阐述中,似乎也是以亲子和婚姻关系作为考察的依据。在上面的剖析之后,我们认为应将“抚育”这一因素也考虑进去,以此来说明在农村社会家庭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抚育模式的变化也同样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似乎并没有超越家庭基本三角的模式,但由此引发的家庭关系的变化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抚育模式三个方面对家庭结构进行研究,似乎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当前农村社会中家庭结构的现状,也才能够对当前农村社会中的家庭关系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注释:
①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②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2页。
④⑤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199-200页。
⑥ 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⑦ 曾毅、李伟、梁志武:《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
⑧ 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⑨ 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⑩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輥?輯?訛 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輥?輰?訛 [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輥?輱?訛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輥?輲?訛 [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余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96页。
?輥?輳?訛 童宗斌:《家庭与家庭结构:概念、类型及其经验准则的反思》,《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孔海娥,女,1977年生, 湖北黄冈人,社会学博士,江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56。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