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掌握孩子的命运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脑派位”到“推优政策”,“小升初”制度的改革一直伴随着家长的焦虑。这个问题呼吁了很多年,至今难以找到完美的解决之道,不管上面出什么政策,下面都会有对策,想对策的不仅是学校,更多的是父母。许多父母认为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不合理,但仔细观察思考下来,这不完全是政策制定部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哪所学校哪个校长的问题,家长和社会同样负有责任。好像是一股暗流涌动,逼着身在其中的人不得不随波逐流。到底是谁在给孩子增加压力?到底是谁在掌握着孩子的命运呢?
  衡量一个人价值或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左右着人们在教育观念上的价值选择。在我们面前似乎存在着一个怪圈,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是不争的现实。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现实,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试图尽早为孩子设计好一条人生之路,而“小升初”就是通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和成功人生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向金字塔尖上挤,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不仅要进入重点学校,还要进入重点实验班;不仅要考上大学,还必须考上名牌重点大学。为此,用牺牲儿童少年时代的健康快乐来换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和荣誉,用超过孩子年龄所能承载的知识把孩子武装到牙齿。为了孩子现实和未来的竞争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当作容器一样来往里灌输知识,当作模特衣架一样往上披红挂绿,培养出许多满脑子现成知识和成人观念,只会竞争不会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的“学习机器”。
  面对那些为“小升初”奋斗的家长和孩子,作为成人,你愿意经历一次小升初吗?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几年如一日,不分节假日,起早贪黑地上课、考试,而不能游戏不能看电视不能和朋友玩,还要时刻准备着听从老师、家长或严厉或温和的批评吗?你愿意天天担心考试中三分五分的得失,担心因此会影响明天的命运而夜不能寐吗?有多少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现在正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啊!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被迫接受了现实,听任父母的安排(绝不排除这里面一定有真正热爱学习,以学为乐的孩子),还有些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厌学情绪,从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孩子的命运难道真是由小升初来决定的吗?
  有人说择校就是择师,我看也并不完全如此。我认为,各学校老师的差别远远小于各学校学生的差别,好学校的老师是收到了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生源的背后是他们那些呕心沥血望子成龙并不惜一切代价的父母们,为什么有些学校面试学生时还要面试家长?如果这些孩子在相近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中学习成长,我不相信孩子们的差别有如此之大。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和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孩子们在学业成绩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择校的深层原因其实就是择路,而且是一条似乎看得见终点的路,进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进大公司,挣大钱,功成名就。然而,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真的一定能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吗?
  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年轻人,从小在母亲精心设计培养下顺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在感激母亲的同时难以消除内心深处难以弥补的深深遗憾,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被母亲设计好的,从来没有自己的选择。比如:妈妈说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科学探索,而他自己说那是因为父母只有在这个时间才让他看电视,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动画片!哪是只对科学节目感兴趣啊!妈妈一直在努力影响着他,更准确地说是希望左右他,他的成长道路是妈妈一手安排的,而这是他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决定,如果自己的决定与母亲的意见相左,他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让妈妈来替他决定,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尽管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难摆脱这20年来母亲的影响,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啊!
  教育孩子到底该教什么?基本的知识、技能是一定要学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给孩子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适当的年龄让孩子自己决定适当的事情,告诉孩子自己的经验教训,预见可能的结果,供孩子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来做出选择。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心灵成长,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当危机来临时,孩子才可以经受住考验,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怨天尤人,或以逃避现实甚至更极端的方式来面对。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能承受人际、学业或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件,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和我们的父辈祖辈不同,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但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方法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父母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中国家庭历来是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的,这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遗存。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父母们更加以儿女前途命运为己任,一方面是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放任,也许是因为父母打拼出来的家产有能力一手包办孩子的未来,留学、出国、继承家业,孩子有花不完的钱,根本不用担心他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更多的家庭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孩子衣食无忧,样样安排得妥帖周到以至包办代替,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学业、事业这类有关前途命运的大事,许多父母更是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其名曰:对孩子负责。
  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是在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吧?许多人一聊天就是四个字:又累又烦!有些人收入不菲,职位不低,在外人看来活得多么体面光鲜啊!其实换个角度,换个心态,生活就会有所不同。不是名校名企中的人就一定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个社会里,不管每个人的生活标准差异有多大,生存成本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人的幸福成本却是无法衡量的,有人粗茶淡饭的日子也能甘之若饴,而有人天天锦衣玉食也会觉得味如嚼蜡。一个真正有能力有勇气主宰自己命运,而不是被什么人或什么外在的东西所左右的人,才能生活得自由快乐。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人生的智慧。
  和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更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愿和个性,彼此尊重,衷心赞美,而不是强加于人;相信孩子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少有人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少有成名成家观念,他们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能够应对各种环境,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人;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而不是唯我独尊或自以为是。
  哪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健康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都来深深地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不同的孩子打开不同的大门,提供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全面发展、多样化成才道路的健康的育人观念,让事实来说话,这是政府、教育工作者和更多相关媒体行业人士的责任。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尽最大努力扭转当前教育中某些畸形发展的趋势,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家长,我想还是从自己做起,保持清醒头脑,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独立见解,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一生幸福出发,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教育孩子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感悟,不一定合适,也不一定成熟,仅供参考。
  作者系北京八中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尽管大家都关注到了视频的作用,但任何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却并不在视频上。它的课堂时间,老师必须评估和重新设计。因为我们的直接指令是在移动课堂之外的,我们的学生能够进行更高质量的、更多互动的活动。  正如我们看到的采用翻转模型的老师所做的那样,他们利用额外的时间,各种方式都取决于他们的题材、位置以及教学风格。我们要求我们的同事分享他们是如何改变他们的上课时间的,下面是一些例子:  外语类课程  在外语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
[摘 要]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为此进行了学困生转化的个性化教与学实践研究,采取了积极推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举措,并取得了成效。指望学困生的转化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只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实践,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个性化教与学;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中学困生现状分析  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
为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基础信息入库,按照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职工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13〕10号)》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教职工基础信息采集工作,9月27日在北京举办全国教职工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培训班,部署信息采集有关工作。教师工作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教师工
【摘要】本文联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9年以来广州市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从培养目标、三维目标、教师转型三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思考,以期能为进一步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改革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新课标;培养目标;三维目标;角色转型;物理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37-04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规教学和德育活动。“研”指的是教育教学科研。曾几何时,本该唇齿相依的教与研却若即若离、渐行渐远。学校的科研成果往往表现为N个已结题的X级课题,呈现的方式就是几本论文集或案例集的合订本,而这些“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殊不知教研在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学校“教”与“研”脱节乃至对立的现象并不少见,怎样让二者找回“当初的感觉”呢?笔者尝
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古都西安曲江池畔、大雁塔旁,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沐浴汉唐风韵,聆听晨钟暮鼓,厚重的历史文化百年来浸润着附中的成长与发展,使附中教育弦歌悠悠不辍、绵绵不绝,彰往而察来。  学校始建于1910年,发源于清宣统二年秋(公元1910年)的陕西模范两等小学堂,曾7度迁徙,11次更名,1979年正式命名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陕
这次北京师大附中以“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为中心议题的校长论坛召开得十分成功,众多校长都是基础教育界的“高手”。他们的发言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中学教育生机勃勃的景象,值得认真学习和思考。在大家的启发下,本人对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一点思考,现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创新人才培养”命题的历史演变  “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一个很新的命题,仅就我国近代史而言,康有为为了振
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探究欲望也就蕴含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孩提时代,由于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对周围世界中陌生的事物产生诸多问题,想知道一个究竟。有问题不一定会成为创造力,创造力却一定来源于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如今,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科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满堂灌”和“满堂问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接触的一门中考科目,它同时具有理科和文科的学习特点。针对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成绩明显分化问题,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其成因及解决策略。  一、化学成绩分化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成绩分化的学生有几项智能存在显著差异:内省智能、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内省智能弱势的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从而衍生厌学情绪;语言智能弱势的学生无法在与老师、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