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脑派位”到“推优政策”,“小升初”制度的改革一直伴随着家长的焦虑。这个问题呼吁了很多年,至今难以找到完美的解决之道,不管上面出什么政策,下面都会有对策,想对策的不仅是学校,更多的是父母。许多父母认为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不合理,但仔细观察思考下来,这不完全是政策制定部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哪所学校哪个校长的问题,家长和社会同样负有责任。好像是一股暗流涌动,逼着身在其中的人不得不随波逐流。到底是谁在给孩子增加压力?到底是谁在掌握着孩子的命运呢?
衡量一个人价值或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左右着人们在教育观念上的价值选择。在我们面前似乎存在着一个怪圈,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是不争的现实。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现实,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试图尽早为孩子设计好一条人生之路,而“小升初”就是通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和成功人生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向金字塔尖上挤,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不仅要进入重点学校,还要进入重点实验班;不仅要考上大学,还必须考上名牌重点大学。为此,用牺牲儿童少年时代的健康快乐来换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和荣誉,用超过孩子年龄所能承载的知识把孩子武装到牙齿。为了孩子现实和未来的竞争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当作容器一样来往里灌输知识,当作模特衣架一样往上披红挂绿,培养出许多满脑子现成知识和成人观念,只会竞争不会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的“学习机器”。
面对那些为“小升初”奋斗的家长和孩子,作为成人,你愿意经历一次小升初吗?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几年如一日,不分节假日,起早贪黑地上课、考试,而不能游戏不能看电视不能和朋友玩,还要时刻准备着听从老师、家长或严厉或温和的批评吗?你愿意天天担心考试中三分五分的得失,担心因此会影响明天的命运而夜不能寐吗?有多少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现在正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啊!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被迫接受了现实,听任父母的安排(绝不排除这里面一定有真正热爱学习,以学为乐的孩子),还有些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厌学情绪,从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孩子的命运难道真是由小升初来决定的吗?
有人说择校就是择师,我看也并不完全如此。我认为,各学校老师的差别远远小于各学校学生的差别,好学校的老师是收到了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生源的背后是他们那些呕心沥血望子成龙并不惜一切代价的父母们,为什么有些学校面试学生时还要面试家长?如果这些孩子在相近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中学习成长,我不相信孩子们的差别有如此之大。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和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孩子们在学业成绩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择校的深层原因其实就是择路,而且是一条似乎看得见终点的路,进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进大公司,挣大钱,功成名就。然而,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真的一定能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吗?
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年轻人,从小在母亲精心设计培养下顺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在感激母亲的同时难以消除内心深处难以弥补的深深遗憾,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被母亲设计好的,从来没有自己的选择。比如:妈妈说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科学探索,而他自己说那是因为父母只有在这个时间才让他看电视,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动画片!哪是只对科学节目感兴趣啊!妈妈一直在努力影响着他,更准确地说是希望左右他,他的成长道路是妈妈一手安排的,而这是他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决定,如果自己的决定与母亲的意见相左,他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让妈妈来替他决定,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尽管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难摆脱这20年来母亲的影响,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啊!
教育孩子到底该教什么?基本的知识、技能是一定要学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给孩子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适当的年龄让孩子自己决定适当的事情,告诉孩子自己的经验教训,预见可能的结果,供孩子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来做出选择。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心灵成长,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当危机来临时,孩子才可以经受住考验,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怨天尤人,或以逃避现实甚至更极端的方式来面对。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能承受人际、学业或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件,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和我们的父辈祖辈不同,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但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方法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父母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中国家庭历来是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的,这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遗存。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父母们更加以儿女前途命运为己任,一方面是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放任,也许是因为父母打拼出来的家产有能力一手包办孩子的未来,留学、出国、继承家业,孩子有花不完的钱,根本不用担心他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更多的家庭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孩子衣食无忧,样样安排得妥帖周到以至包办代替,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学业、事业这类有关前途命运的大事,许多父母更是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其名曰:对孩子负责。
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是在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吧?许多人一聊天就是四个字:又累又烦!有些人收入不菲,职位不低,在外人看来活得多么体面光鲜啊!其实换个角度,换个心态,生活就会有所不同。不是名校名企中的人就一定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个社会里,不管每个人的生活标准差异有多大,生存成本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人的幸福成本却是无法衡量的,有人粗茶淡饭的日子也能甘之若饴,而有人天天锦衣玉食也会觉得味如嚼蜡。一个真正有能力有勇气主宰自己命运,而不是被什么人或什么外在的东西所左右的人,才能生活得自由快乐。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人生的智慧。
和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更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愿和个性,彼此尊重,衷心赞美,而不是强加于人;相信孩子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少有人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少有成名成家观念,他们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能够应对各种环境,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人;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而不是唯我独尊或自以为是。
哪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健康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都来深深地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不同的孩子打开不同的大门,提供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全面发展、多样化成才道路的健康的育人观念,让事实来说话,这是政府、教育工作者和更多相关媒体行业人士的责任。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尽最大努力扭转当前教育中某些畸形发展的趋势,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家长,我想还是从自己做起,保持清醒头脑,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独立见解,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一生幸福出发,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教育孩子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感悟,不一定合适,也不一定成熟,仅供参考。
作者系北京八中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衡量一个人价值或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左右着人们在教育观念上的价值选择。在我们面前似乎存在着一个怪圈,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是不争的现实。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现实,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试图尽早为孩子设计好一条人生之路,而“小升初”就是通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和成功人生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向金字塔尖上挤,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不仅要进入重点学校,还要进入重点实验班;不仅要考上大学,还必须考上名牌重点大学。为此,用牺牲儿童少年时代的健康快乐来换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和荣誉,用超过孩子年龄所能承载的知识把孩子武装到牙齿。为了孩子现实和未来的竞争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当作容器一样来往里灌输知识,当作模特衣架一样往上披红挂绿,培养出许多满脑子现成知识和成人观念,只会竞争不会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的“学习机器”。
面对那些为“小升初”奋斗的家长和孩子,作为成人,你愿意经历一次小升初吗?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几年如一日,不分节假日,起早贪黑地上课、考试,而不能游戏不能看电视不能和朋友玩,还要时刻准备着听从老师、家长或严厉或温和的批评吗?你愿意天天担心考试中三分五分的得失,担心因此会影响明天的命运而夜不能寐吗?有多少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现在正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啊!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被迫接受了现实,听任父母的安排(绝不排除这里面一定有真正热爱学习,以学为乐的孩子),还有些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厌学情绪,从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孩子的命运难道真是由小升初来决定的吗?
有人说择校就是择师,我看也并不完全如此。我认为,各学校老师的差别远远小于各学校学生的差别,好学校的老师是收到了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生源的背后是他们那些呕心沥血望子成龙并不惜一切代价的父母们,为什么有些学校面试学生时还要面试家长?如果这些孩子在相近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中学习成长,我不相信孩子们的差别有如此之大。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和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孩子们在学业成绩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择校的深层原因其实就是择路,而且是一条似乎看得见终点的路,进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进大公司,挣大钱,功成名就。然而,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真的一定能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吗?
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年轻人,从小在母亲精心设计培养下顺利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在感激母亲的同时难以消除内心深处难以弥补的深深遗憾,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被母亲设计好的,从来没有自己的选择。比如:妈妈说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科学探索,而他自己说那是因为父母只有在这个时间才让他看电视,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动画片!哪是只对科学节目感兴趣啊!妈妈一直在努力影响着他,更准确地说是希望左右他,他的成长道路是妈妈一手安排的,而这是他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决定,如果自己的决定与母亲的意见相左,他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让妈妈来替他决定,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尽管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难摆脱这20年来母亲的影响,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啊!
教育孩子到底该教什么?基本的知识、技能是一定要学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给孩子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适当的年龄让孩子自己决定适当的事情,告诉孩子自己的经验教训,预见可能的结果,供孩子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来做出选择。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心灵成长,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当危机来临时,孩子才可以经受住考验,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怨天尤人,或以逃避现实甚至更极端的方式来面对。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能承受人际、学业或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件,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和我们的父辈祖辈不同,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但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方法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父母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中国家庭历来是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的,这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遗存。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父母们更加以儿女前途命运为己任,一方面是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放任,也许是因为父母打拼出来的家产有能力一手包办孩子的未来,留学、出国、继承家业,孩子有花不完的钱,根本不用担心他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更多的家庭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孩子衣食无忧,样样安排得妥帖周到以至包办代替,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学业、事业这类有关前途命运的大事,许多父母更是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其名曰:对孩子负责。
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是在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吧?许多人一聊天就是四个字:又累又烦!有些人收入不菲,职位不低,在外人看来活得多么体面光鲜啊!其实换个角度,换个心态,生活就会有所不同。不是名校名企中的人就一定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个社会里,不管每个人的生活标准差异有多大,生存成本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人的幸福成本却是无法衡量的,有人粗茶淡饭的日子也能甘之若饴,而有人天天锦衣玉食也会觉得味如嚼蜡。一个真正有能力有勇气主宰自己命运,而不是被什么人或什么外在的东西所左右的人,才能生活得自由快乐。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人生的智慧。
和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更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愿和个性,彼此尊重,衷心赞美,而不是强加于人;相信孩子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少有人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少有成名成家观念,他们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能够应对各种环境,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人;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而不是唯我独尊或自以为是。
哪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健康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都来深深地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不同的孩子打开不同的大门,提供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全面发展、多样化成才道路的健康的育人观念,让事实来说话,这是政府、教育工作者和更多相关媒体行业人士的责任。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尽最大努力扭转当前教育中某些畸形发展的趋势,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家长,我想还是从自己做起,保持清醒头脑,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独立见解,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一生幸福出发,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教育孩子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感悟,不一定合适,也不一定成熟,仅供参考。
作者系北京八中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