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旅行者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妙的旋律,是音乐与演奏者内心的共鸣;钢琴琴键上流淌的,不仅仅是颤动的音符,更是钢琴家的灵魂。
   皮奥特·安德索夫斯基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杰出音乐家之一。在最近的乐季中,他先后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维也纳演奏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圣彼得堡马林斯基音乐厅、以及慕尼黑赫库利斯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他曾与众多乐团同台演奏,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芝加哥、和伦敦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以及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同时也曾与多位世界顶级的指挥家合作,如克劳迪奥·阿巴多、约翰·艾略特、加德纳、伯纳德·海丁克和查尔斯·迪图瓦等。另外他还经常与一些新生代的指挥家一起演奏,如古斯塔沃·杜达梅尔、斯蒂芬·戴尼夫和雅尼克·涅采-西格英等。
   2000年安德索夫斯基成为维京经典的合约钢琴家,首张唱片演绎的是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该唱片备受欢迎,并荣获多个奖项,包括法国世界音乐奖和德国回声古典大奖。他的其它唱片还包括获得格莱美提名奖的巴赫古组曲中的第1、3、6首,以及好评如潮的肖邦作品集。他很喜欢同胞作曲家舍曼诺夫斯基创作的音乐,一张由安德谢夫斯基演奏,舍曼诺夫斯基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唱片可以说明这点。该唱片颇受赞誉,并于2006年获得了留声机大奖的最佳乐器演奏专辑奖。他最近的一张唱片是2008年12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的录音。
   安德索夫斯基的演绎精湛且别具风格,他曾在多项大奖中脱颖而出,包括每四年一次的著名的吉尔摩大奖,该奖授予在钢琴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此外,他还是布鲁诺·蒙桑容(格伦·古尔德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纪录片的拍摄者)拍摄的两部获奖电影的主人公。在第一部电影中,皮奥特·安德索夫斯基演奏了迪亚贝利变奏曲(2001),该片探索了安德索夫斯基与贝多芬第120号作品的独特关系;第二部电影名为《皮奥特·安德索夫斯基,不平静的旅行者》(2008),该片中的皮奥特·安德索夫斯基是一位很特别的音乐家,电影描述了他对音乐的思考,他的演出,以及他作为波兰匈牙利混血的情结。他的第三部电影即将于2011年上映,这部影片记录了安德索夫斯基对罗伯特·舒曼音乐作品的演绎。
   2010-2011乐季中安德索夫斯基的演奏安排包括在苏黎世音乐厅、伦敦巴比肯中心、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和日本三得利音乐厅举办的独奏音乐会。他还将与苏格兰室内乐团一同在北美巡演,演奏和指导莫扎特协奏曲的键盘部分。2011年春季,他将与德国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共同赴欧洲巡演。同时,他还是汉堡音乐厅四场音乐会的特邀钢琴家。此外,他还将与多个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德国西南广播管弦乐团和欧洲室内乐团等。
  对话指尖的旅行者安德索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
  
  您可否和我们谈谈您在欧洲即将展开的2011春季演出行程有哪些?
  2011年春季,我将与德国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共同赴欧洲巡演,我将以特邀钢琴家身份出现在汉堡音乐厅四场音乐会上。此外,我还将与多个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德国西南广播管弦乐团和欧洲室内乐团等。
  
  在乐迷心目中,你有“封面杀手”之称,我很好奇,你如何看待唱片或是音乐会现场的演绎方式,在你看来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演绎方式。在音乐会上你需要现场表演,你不知道钢琴的音质会是怎样。现场环境往往会出乎意料,可能好,可能不好。当现场环境不好时就会令人沮丧。但是录制唱片就不同了,录制的唱片是要流传下去的,只要人们想听,就会一直被聆听。所以,当你想要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有更大的选择权,尽可能尝试各种不同方式,极尽所能的去达到自己想要的完美效果。而演唱会的终极追求不是完美,而是现场聆听时的感受。每一次弹出一个音符,它{音符}就消失了。所以每一刻都意味着永恒。录唱片的过程十分复杂,当灵感来了,时间却有可能到了,这些都无法掌握。
  
  那么录制唱片和举行音乐会两者之间,哪种形式让你更有激情和创造力?
  录唱片是更能发挥我的创造力的。在演唱会现场,你不需要也不能够把这段音乐变为永恒。开一场演唱会的挑战性在于在哪里体现出独一无二,这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次上海音乐会上你将演绎舒曼、巴赫、肖邦的曲目。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你一直专攻的方向,因而你通常选定这些曲目,你有着怎样的想法呢?而且你如何保持热情和创造力?
  这些曲目是我的必选曲目。巴赫,肖邦和舒曼,他们的作品和我的高度很接近。尤其是舒曼,我对他的作品十分感兴趣。肖邦呢,他的指法,那种高贵的指法最为吸引我。这些音乐家的身上有很多地方都吸引着我,我能和你聊上几个小时。 事实上当你一遍又一遍弹奏这些乐曲时,最难的就是保持创造和激情。我想,一方面如果你对这段音乐有激情,那么就努力练习它,将你的全部灵魂融入进去。另一方面就是演奏。以我的经验来看,在公共场合演奏不需要投入激情。正相反,激情应该出现在最开始,也就是你练习的时候。你的灵感一定要激情四射。一旦你熟练掌握了乐曲,在公开场合演奏它,激情就已经在那了,它就在那,你都不用想它会不会来。因为调动自己的激情往往会阻碍其他的事情,比方说你对乐曲的感情,比方说和观众的交流。激情一定要有,但不是在你开始弹奏的那一刻。你要将它上升到更高一个级别。
  创造力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我认为,现场演奏,可能会限制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但是,现场演奏也可以是通过另一种形式发挥创造力,比如,你可以对给定的演奏环境善加利用,获取灵感,同时,你也可以不拘形式,更灵活地弹奏。每当你弹奏一首曲子,都能够体现出你的创造性。现场演奏,需要将自己融入当下的环境中,即兴灵活的演奏。
  
  灵感会在你在演奏过程中出现?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但并不常见。灵感出现的那一刻是最不容易掌握的,灵感会出现,但是如果不出现,你也只能接受。这很难,硬逼是逼不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当你接受了灵感不会再来了,当你真的不再期盼时,灵感就出现了。
  
  舒曼六首卡农是你自己改编的对吗?据说这部作品当年是为踏板钢琴所写的,你是如何发掘了这样一部在现在看来很冷门,但同时又是很优秀的作品?
  这些是我编的。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很多,没有在意这首曲目知名还是不知名。我改变它是因为这是由一种已经消失的乐器----踏板钢琴所创作的。其实一般我不常改编乐曲,这是我唯一的一个改编作品。改编并不是我最首要的工作。
  
  1990年你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因演奏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圆舞曲主题变奏曲》而引起轰动,听说了你的故事后,我非常敬佩你对待音乐的执着,我也很想知道在你看来,《迪亚贝利变奏曲》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你在力度上的对比几乎做到了极致。我听到了无与伦比的细腻。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迪亚贝利》是音乐史上的大师之作,而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钢琴曲之一。它将一些场景的概念提取出关键的元素,这些元素本身没有吸引力,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在一小时之内传递出巨大信息量的不朽之作。所以抓住一个元素,就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精髓。关于乐曲的重要性的探讨不要走向极端。有时一些小的曲目会比长的曲目更加难把握。对我来说《迪亚贝利》并不是很难。每一个曲子都有难把握的一面,《迪亚贝利》并不比其他的更难。这可能适合我的性格有关吧,所以对我来说《迪亚贝利》比肖邦要简单。
  
  请谈谈你早年的音乐学习和生活。
  这个故事可太多了,我可以告诉你一件关于“肖邦赛”的故事。那是1985年,我15岁,这是我唯一赢得过的一个奖项。每一位在波兰的年轻钢琴家都梦想着参加肖邦赛,在我只有五岁或者十岁时,我就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参加比赛。但是我并不喜欢听一些演奏家的表演,他们常常在肖邦赛中弹奏莫扎特的安魂曲。 一次我听到他们演奏的安魂曲,我被音乐和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这时我明白了,听这些钢琴家演奏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真正吸引我的是莫扎特安魂曲这个音乐。就在这一刻我决定了,我不要成为一个钢琴家,我不再专注于比赛,不再answering the theocrat of the pianists,我真正的激情在于音乐本身。被称作“钢琴家”只是要传递音乐,我能演奏单簧管,萨克斯风,我能演奏钢琴是因为这是我的天赋所在。这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这个在肖邦赛上的莫扎特安魂曲,一方面你要和这些技艺高超斗志昂扬的年轻钢琴家们竞争,另一方面你要将安魂曲完美的演绎出来。这是我不再做钢琴家的时候,我不确定我现在是否是一个钢琴家,我按下琴键,传递音乐,我只是不确定我是否可以被叫做钢琴家。
  
  你的音乐触角延伸到了电影领域,是否因为电影语汇能带给你音乐上的帮助呢?
  我并不是对做电影很感兴趣,是导演找到了我。我像一个局外人,只是一个被拍摄的对象。表达的是导演对我的看法,而不是我的想法,这只是导演眼中的皮奥特。以后我想自己导演一部关于我的电影,虽然我不确定我是否有能力完成,但是我愿意试一下。在这部电影中,是皮奥特眼中的皮奥特,但我可能不会出镜。
  
  你会在电影中反思你的音乐和人生吗? 当然的,我有过许多的想法,我现在需要将他们写下来。我需要去回想我过往的经历,这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
  
  中国的钢琴大师傅聪曾经给予你很高的评价,新一代钢琴家中你是罕见的具有20世纪上半叶那些钢琴家所留下的优秀特质的人物,你觉得你是如何在现代和古典中寻求平衡的呢?
  是的,我和他很熟。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在音乐上也有建树。
  你需要去体会不同时期的音乐,音乐不会和过去脱节,我并不相信只对一个时期音乐的狂热喜爱。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都生活在与前后相连的历史中。我们常常会问自己到底从哪来。 其实做好自己就是做到了永恒。我们都有习俗,有经历,都生活在特定的时期内,你不得不考虑你从何而来,即使你想要和过去一刀两断。但是不管过去都多么的沉重,你都不可能抛下它。每个人都来自某个地方,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并不知道我是否还有着20世纪的传统,我为观众表演,而不是自己。但是我相信为观众表演和取悦观众是有区别的。我不会去寻找观众的欲望,再去满足他们,而是创作一些有才气的,严肃的作品,将他们带给观众。我想灵感应该来源于艺术家,不是观众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大家都很想知道,除了音乐之外,能和我们分享下你的个人生活是怎样的吗?
  我是一个混血儿multiple origin,我从小就周游世界,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时刻都在寻找。我从没有在巴黎感觉到家的感觉,里斯本和其他的许多地方都让我体会到家的味道,但巴黎不在其中。我在这里感到很自在,因为没有人认识我。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但我并没有对法国文化很感兴趣。我觉得自己和波兰紧紧相连,但是这些都过去了,现在我更喜欢里斯本。我喜欢去商场,喜欢自己做饭吃,我也常常做。我知道中国人也很喜欢美食,我期待着去上海的那一天。
  
  LINKS
  Piotr Anderszewski 1969年4月4号出生在波兰华沙,是波兰有名的钢琴家。他从六岁就开始学习钢琴,长大后考入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Piotr Anderszewski同Philips和Virgin Classics唱片公司合作,发行了大量的专辑。2002年他获得声望很高的每四年一次Gilmore奖,这个奖是给与在钢琴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的。Piotr Anderszewski是个多产的钢琴家,演奏过巴赫等人的大量的作品。
  Piotr Anderszewski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musicians of his generation. In recent seasons he has given recitals at London’s Royal Festival Hall,the Wiener Konzerthaus, Carnegie Hall New York, the Mariinsky Concert Hall in St Petersburg and Munich’s Herkulessaal. His collaborations with orchestra have included appearances with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the Boston, Chicago and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s,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and the Orchestra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Anderszewski has performed with many of the world’s leading conductors including Claudio Abbado, John Eliot Gardiner, Bernard Haitink and Charles Dutoit. He also works regularly with members of the newer generation of conductors such as Gustavo Dudamel, Stéphane Denève and Yannick Nézet-Séguin.
  An exclusive artist with Virgin Classics since 2000, Anderszewski’s first disc on the Virgin label was Beethoven's Diabelli Variations, a much-lauded recording which received a number of prizes including a Choc du Monde de la Musique and an ECHO Klassik award. His discography also includes a Grammy-nominated CD of Bach's Partitas 1, 3 and 6 and a critically-acclaimed disc of works by Chopin. His affinity with the music of his compatriot Szymanowski is captured in a highly-praised recording of the composer's solo piano works, which received the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 in 2006 for best instrumental disc. His most recent recording is of a recital given at New York's Carnegie Hall in December 2008.
  Recognized for the intensity and originality of his interpretations, Piotr Anderszewski has been singled out for several high profile awards throughout his career, including the prestigious Gilmore award, given every four years to a pianist of exceptional talent. He has also been the subject of two award-winning films by Bruno Monsaingeon (creator of documentaries on Glenn Gould and Sviatoslav Richter). The first of these, in which Piotr Anderszewski plays the Diabelli Variations (2001) explores Anderszewski’s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with Beethoven’s opus 120, whilst the second, Piotr Anderszewski, Unquiet Traveller (2008) is an unusual artist portrait, capturing Anderszewski’s reflections on music, performance and his Polish-Hungarian roots. A third film is due for release in 2011, documenting Anderszewski's performances of music by Robert Schumann.
  Engagements in 2010-11 include recitals at the Zürich Tonhalle, London's Barbican Centre, the Théatre des Champs-Elysées in Paris and Suntory Hall in Tokyo. Anderszewski will also tour North America with the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playing and directing Mozart concertos from the keyboard. In spring 2011 he embarks on a European tour with German violinist Frank Peter Zimmermann and is also the featured artist in four concerts at the Laeiszhalle in Hamburg. His orchestral engagements include concerts with the 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the SWR Sinfonieorchester, and 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其他文献
【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作品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等。     1966年的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历史中的一道伤口。在那一年的8月2日,毛泽东贴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他八次登上天安门,接见了1300万人次的红卫兵。从此拉开了十年文化
期刊
Peter Löscher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57年生于奥地利,先后在维也纳大学、香港大学和美国哈佛商学院攻读经济学。曾担任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主席、总裁及首席执行官。2006年起,出任默克集团全球人类保健部总裁。2007年7月开始担任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你记得你第一次担任“领导角色”是什么时候吗?  记得,我是高中和大学排球队的队长。     这
期刊
【白桦】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孔雀》、《山涧铃响马帮来》、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苦恋》、话剧《曙光》等。  我自幼酷爱诵读中华民族英烈们所给我们遗留的诗文,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秋瑾……也酷爱诵读他们的同代人或后人关于他们的记述。只要有可能,我都要去探访他们的故居、墓地和留有他们血迹及深深脚印的土地。我以为和他们相关连的风物倍加亲切,虽然每一次都有一种悲愤苍凉的思绪久久不
期刊
【刘文进】辽宁营口人,知名画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从事电影工作和电影美学理论著述、编剧等。 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曾有多部专业著作及画集问世。    重具象还是重意象,这是东、西方艺术及其美学思想两大分支的主要区别。黑格尔称东方艺术为“象征”艺术。这象征的词义虽失之狭窄,却深刻、准确地把握了东方艺术基本特征——意象性。  意象性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灵。但在现代国人(
期刊
【周加华】知名画家,《首席ELITE》杂志艺术顾问,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生活记事》、画册《周加华作品集》、《我的图画故事》等。    我认识孙信一先生是在多年前好友张森先生的家中,他,个子不高,敦厚而机灵,他日常生活在三个城市:巴黎、东京、上海,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许是这位仁兄有着见多识广的超凡经验,加上敏锐的的思辨,又有着善于陈词雄辩的个性,于是将他满腹
期刊
十年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洋风”扑面,但你所担纲的清华坊却独树一帜开始回归传统。  当时我们处在一片假欧陆风情的建筑环境里,有些不伦不类。我经常在想,既然我们身处的土地上繁衍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那么我们的建筑就一定要表达我们自己的精神诉求,而不是别人的。当时欧陆风盛行,连名字都是西式的,这让人很奇怪,这是别人的文化,不是我们的。  中国人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街坊、大院这
期刊
【王小慧】旅德艺术家,二十年前赴  德国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生活在慕尼黑和上海。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艺术展。出版过约四十部摄影集和书籍,包括《我的视觉日记》,再版三十余次。获德国政府“德中友谊奖”、瑞士圣莫瑞兹大师艺术节“明星艺术家”等奖项  我在世界上游历多年,在德国生活了23年,认识了无数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当中又有许多特别的、传奇性的人物成了我的朋友。  比如被称为世界两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
期刊
一个成功的设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让大众看得懂,这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一直坚持在思考中设计,这样才有冲击视觉、同时撼动心灵的作品出来。     —— 靳埭强     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1957年定居香港。先为学徒,后做裁缝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成为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中国数一数二的平面设计专才。其作品被德国、丹麦、
期刊
Franco Jacassi证实了嗜好也可成为一门生意,他凭着自己在收藏与艺术上的经验,将其融入于Fashion当中,并开始了这间以"古董时装"为主的Vintage Delirium.  在Vintage Delirium内,目光所及的地方都看到一连串来自上世纪的名牌潮物。由19世纪到80年代的名流时装设计布料,20到30年代Chanel、Vionnet、Callot Soeurs的服饰,50到6
期刊
和南溪约好周末下午6点在他位于北京宋庄的工作室做采访,却在路途上耽搁了近一个多小时。期间,他打了三四个电话给陪我同行的谢小姐,关心我们是否迷路,并执意邀请我们先吃饭再访问。“民以食为天,不吃饱就工作可不行”,他在电话那头说。让我未见其人之先,却已为其绅士之举所感。   通常,大众对于中青年“画家”的印象无非是“个性不羁”,或者“性格内敛不善言辞而将所有激情倾注于艺术作品可能亦痴亦狂”等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