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刻刀一粒核,运筹帷幄见功夫。谈起核雕,吴门桥街道四季晶华社区的殷毅军娓娓道来,自幼生活在手艺环境中的殷毅军,深深热爱并用心钻研着雕刻艺术。他的曾祖父殷根福创立了殷派十八罗汉,祖父殷荣生继承罗汉头的神韵雕法,而殷毅军传承家学,从小在祖父殷荣生绘制设计样稿的场景中耳濡目染,触类旁通学會了多门雕刻技法。这些年来,他秉持一颗匠人之心,用心去完成每一件作品,赋予核雕生机与灵气,传承守护殷派核雕的根与魂。
雕核的家族故事
苏州太湖边的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殷根福,清末舟山村核雕艺人,擅长橄榄核雕,亦会雕象牙、竹刻,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当年殷根福闻名海上,被古玩业誉为“殷派”。据《苏州市志》记载:殷根福最早学习竹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象牙店。一次从一位广东船工手中获得一些橄榄核,他用以雕刻成“罗汉头”,串成手串,放在店里出售,旋即售空,从此殷根福便专事橄榄核雕,当时在上海仅此一家。殷根福所创立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18个罗汉各有千秋。1931年殷根福创作的第一条殷派十八罗汉手串,也为后来的核雕款式提供了一个经典参照。
此后,殷根福之子殷荣生、之女殷雪芸继承了殷氏核雕技艺,且各有所长。据了解,殷荣生在上海滩生活了整整50个春秋,他在父亲的永兴斋工作坊学习并接手店面。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刻刀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要传承好殷派核雕技艺的决心。他不用笔在核上描摹,而是直接在核上奏刀,先定位五刀,鼻子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然后在整体与局部中迂回过刀,刀法果敢,且保留刀痕。解放后,前店后坊的形式不复存在,之后殷荣生进入上海一家化工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做核雕。退休后他便回到舟山村老家,成为村上工艺厂的外聘核雕师傅。
现今殷氏核雕第四代传人殷毅军,乃殷根福曾孙,传承了家族的高超技艺,并大胆地进行了革新。今年53岁的殷毅军,出生于光福镇舟山村。他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6岁初中毕业后,利用假期跟着祖父殷荣生学习核雕技艺。“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舟山爷爷奶奶家,记得那时爷爷一大早就起来做核雕了,做得非常认真。我闲着没事,就拿起爷爷的刻刀‘依葫芦画瓢’。我用了两个暑假的时间,将十八罗汉头像的基本雕刻技法学会了,很是兴奋。”殷毅军回想,当年祖父殷荣生实践了核雕的种种可能性,他的生命隐藏在刀法与线条中。殷派罗汉,讲究的是工整立体,形神兼备,当年用于雕刻的工具也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多样,所以对雕刻者的技艺和思路是十分苛刻的。
1985年殷毅军利用上班之余,跟着姑祖母殷雪芸学习核雕。当年姑祖母在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上班,手上有一些活儿,便会找殷毅军帮忙。到了1996年,殷毅军所在的单位关门,他失业没了收入,从此一心放在核雕上,并慢慢有了作为。2012年,他有了“殷氏核雕工艺传习所”,前来跟他学习的学徒越来越多。殷毅军的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苏式核雕的韵味。他刻画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
勤于创作,巧于变通
想象力是核雕艺术创作的灵魂,进而将形、神、理、趣融于方寸之间。作品《新生》,宛如春日的一朵橄榄花。这是殷毅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有一年苏州的虫灾十分严重,他在运河边走着走着,看到了一棵遭受虫蛀的灌木,后来经过打药,发出了新芽,一茬又一茬、一春又一春,让他深有感触。于是他以此为灵感进行艺术再创作,将橄榄核开片刻成虫蛀的枯叶,撒落在地与真实虫蛀叶片巧妙地展陈在一起,并用完整的橄榄核制成新发树芽,体现真实场景的同时又充分展现作者的艺术修养。貌似秋天,实则春天,也寓意手艺人的春天已到来。
殷毅军接受过大专教育,并乐于钻研。他参加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理论提高班培训,参加2010年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学习。每年11至12月,他还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进行授课。此外,他多次参加非遗展示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核雕《殷氏十八罗汉头像》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核雕《一团和气》经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评议并收藏,核雕《佛手瓜》被吉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
如今,吴门桥街道四季晶华社区有他的工作室兼文化会客厅,慕名而来的朋友喜欢与殷毅军聊核雕艺术,聊创意思路。而目前殷毅军正着手雕刻《运河十景》系列作品。他对当代核雕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技艺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将它传承下去需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我和传统教徒弟的方法不一样,我不束缚每个人的思想,在掌握了基本技艺后,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尽可能地发挥,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核雕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手艺人守望初心,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雕核的家族故事
苏州太湖边的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殷根福,清末舟山村核雕艺人,擅长橄榄核雕,亦会雕象牙、竹刻,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当年殷根福闻名海上,被古玩业誉为“殷派”。据《苏州市志》记载:殷根福最早学习竹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象牙店。一次从一位广东船工手中获得一些橄榄核,他用以雕刻成“罗汉头”,串成手串,放在店里出售,旋即售空,从此殷根福便专事橄榄核雕,当时在上海仅此一家。殷根福所创立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18个罗汉各有千秋。1931年殷根福创作的第一条殷派十八罗汉手串,也为后来的核雕款式提供了一个经典参照。
此后,殷根福之子殷荣生、之女殷雪芸继承了殷氏核雕技艺,且各有所长。据了解,殷荣生在上海滩生活了整整50个春秋,他在父亲的永兴斋工作坊学习并接手店面。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刻刀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要传承好殷派核雕技艺的决心。他不用笔在核上描摹,而是直接在核上奏刀,先定位五刀,鼻子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然后在整体与局部中迂回过刀,刀法果敢,且保留刀痕。解放后,前店后坊的形式不复存在,之后殷荣生进入上海一家化工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做核雕。退休后他便回到舟山村老家,成为村上工艺厂的外聘核雕师傅。
现今殷氏核雕第四代传人殷毅军,乃殷根福曾孙,传承了家族的高超技艺,并大胆地进行了革新。今年53岁的殷毅军,出生于光福镇舟山村。他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6岁初中毕业后,利用假期跟着祖父殷荣生学习核雕技艺。“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舟山爷爷奶奶家,记得那时爷爷一大早就起来做核雕了,做得非常认真。我闲着没事,就拿起爷爷的刻刀‘依葫芦画瓢’。我用了两个暑假的时间,将十八罗汉头像的基本雕刻技法学会了,很是兴奋。”殷毅军回想,当年祖父殷荣生实践了核雕的种种可能性,他的生命隐藏在刀法与线条中。殷派罗汉,讲究的是工整立体,形神兼备,当年用于雕刻的工具也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多样,所以对雕刻者的技艺和思路是十分苛刻的。
1985年殷毅军利用上班之余,跟着姑祖母殷雪芸学习核雕。当年姑祖母在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上班,手上有一些活儿,便会找殷毅军帮忙。到了1996年,殷毅军所在的单位关门,他失业没了收入,从此一心放在核雕上,并慢慢有了作为。2012年,他有了“殷氏核雕工艺传习所”,前来跟他学习的学徒越来越多。殷毅军的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苏式核雕的韵味。他刻画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
勤于创作,巧于变通
想象力是核雕艺术创作的灵魂,进而将形、神、理、趣融于方寸之间。作品《新生》,宛如春日的一朵橄榄花。这是殷毅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有一年苏州的虫灾十分严重,他在运河边走着走着,看到了一棵遭受虫蛀的灌木,后来经过打药,发出了新芽,一茬又一茬、一春又一春,让他深有感触。于是他以此为灵感进行艺术再创作,将橄榄核开片刻成虫蛀的枯叶,撒落在地与真实虫蛀叶片巧妙地展陈在一起,并用完整的橄榄核制成新发树芽,体现真实场景的同时又充分展现作者的艺术修养。貌似秋天,实则春天,也寓意手艺人的春天已到来。
殷毅军接受过大专教育,并乐于钻研。他参加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理论提高班培训,参加2010年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学习。每年11至12月,他还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进行授课。此外,他多次参加非遗展示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核雕《殷氏十八罗汉头像》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核雕《一团和气》经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评议并收藏,核雕《佛手瓜》被吉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
如今,吴门桥街道四季晶华社区有他的工作室兼文化会客厅,慕名而来的朋友喜欢与殷毅军聊核雕艺术,聊创意思路。而目前殷毅军正着手雕刻《运河十景》系列作品。他对当代核雕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技艺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将它传承下去需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我和传统教徒弟的方法不一样,我不束缚每个人的思想,在掌握了基本技艺后,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尽可能地发挥,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核雕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手艺人守望初心,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