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智仁:房地产开发商一天到晚去写文章,去爬山,去吹,去拍电影,你怎么是企业家呢?
任志强:我暴光多不多,出面多不多,这是社会需求。我如果是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就一定要代表大家来说话,这是我的责任。
潘石屹:有人觉得我很高调。在我的生活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是低调的。像人家开的都是奔驰车、宝马车,我就永远是个吉普车开着就得了。我就是我了。
10月14日,刚从天津回来的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坐在自己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埋头奋笔疾书。大办公桌上一台电脑,三部电话,堆满了文件和资料。
没等《中国新时代》记者开口,他就迅速扔出一句“你说吧”,然后点燃了一支三五牌香烟。
显然,任志强并没有准备停止为地产商辩驳的意思,这场“妖魔化地产商”争论的高潮似乎正在上演,而他则是主角。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9月26日任志强在《中国房地产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谁都有权批评开发商, 扣帽子不解决问题》。
“现在谁都可以批评开发商——任何人、任何媒体几乎都在公开表达对开发商的不满,开发商一旦表示对此不同的意见,就会招来一堆的批评。不管这些房地产商投了多少资金、盖了多少房子、拉动了多少经济发展,只因为开发商盈了利、发了财,于是就都成了被社会批评的对象。”
妖魔化背景:批评与反驳
任志强在今年宏观调控后发表了数篇“万言书”。但就影响而言,最大的当属针对央行8月15日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的发难。该《报告》提出了取消期房销售制度的建议,这无疑直接触及了房地产行业的敏感神经。
8月19日,任志强在央行报告公布的第四天,以华远集团总裁名义再发“万言书”——《逻辑混乱的地产报告——央行报告中的疑问》,炮轰央行报告,语言直截了当、不留情面:
“如果央行的报告是只知信贷而不懂房地产的报告,那么基于对中国房地产的非全面了解的信息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不是会使整个报告都变成很荒谬了吗?如果这份报告真是代表央行的意见,那么说明中国的央行对中国房地产的认识水平太低、太差了。”
8月底,重庆的《时代信报》刊发题为《央行一思考 地产商就上火:今夏“天热”人也“热”》的文章,指称:“其中的佼佼者是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和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这两个人非但逻辑严谨,反应迅速,发出来的声音更是非同小可,矛头直指央行,根本就不把这样一个素来令人景仰的权威政府机构放在眼里。”
时间过了近一个月,任志强对这篇文章念念不忘。他在9月26日的文章中反驳说:“当建设部就取消预售制度问题,组织开发商和有关行业以及各大银行参加提供意见,结果居然有人用‘央行一思考,地产商就上火’为题对开发商提出指责。可惜的是,众多批评者并未提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理由来,更多的仅是发泄情绪而言之无物的口号。”
9月10日,“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出炉,结果显示,前300名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不仅如此,上海、广州等城市地税部门近日公布的企业欠税名单中,来自房地产企业的欠税占了欠税总额的八成以上。有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暴利下存在着巨大的税收黑洞。此事立即引起媒体对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的质疑。
任志强随后发表文章《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什么没进纳税榜300强》进行解释;而潘石屹则在9月16日的“SOHO小报网”网聊中称,公司去年的纳税应该进入“中国纳税百强榜”,并与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网进行了沟通,让中国税务网更正了错误的纳税统计额,并在说明中调整了公司纳税排名。
潘石屹表示:“我并没有与任总联手写声明,只是任总看了有关媒体的质疑和批评,坐不住了,他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并不是我们联手。如果发布的时间一样的话,只是巧合。”
媒体在国庆节后重开质疑。
《中国经济时报》10月12日刊发《开发商被妖魔化》的文章,指出:“深究开发商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业内人士提醒本报记者注意,任志强在高调论述利益动力时,却忽视了利益失衡是开发商遭到批评的关键,贫富不均、房价居高,开发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且能如愿,但大多数人却失去了利益。”
也就在这天,任志强与易宪容在天津的“全国房地产商会2005年年会”上“PK”。任志强提出:易宪容是学者,但在他的关于房地产文章里,没有一个是用数字来论证的。易宪容则认为,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有责任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由此,地产商与学界观点难以调和可见一斑。
10月14日,还是《中国经济时报》,一篇署名的时评——《什么样的房地产利益集团不可耻》再度把事情推向高潮。作者表示,“有人曾总结道,当今社会有一道独特的‘景观’:专家现身售楼现场,摇唇鼓舌,越来越像商人;同时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专家。该事件,似是对这一总结的生动注脚,可以说,这一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利益集团’打着学术幌子‘无赖化’的程度。——所以,不仅不是‘不可耻’,而且是太可耻。”
“为什么他人都有权批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却没有权力去反驳这些批评呢?”任志强百思不解。
“强硬派”任志强:
妖魔化站不住脚
“我觉得不是正常批评,正常批评要说出道理来。你不能编造,或者说没有道理地批评。”任志强对《中国新时代》说。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只看到有多少地产商发了财,而没有看到有多少人破产。从现在工商注册的情况看,大概平均寿命只有3.8年,死掉的地产商远远多于活着的地产商,这是大家所没有看到的。”
任志强说话迅速,不拖泥带水也不激动,似乎跟媒体赋予他的“愤青”称号并不相符;只是,他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由于只看到一些表面问题,因此很多人由于媒体的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对地产商的妖魔化。这是个重要原因。”
他在分析老百姓的心理时说,以前房子分配,现在不分配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因为国家不能给老百姓分房了,有些人不能靠低价买到房了,所以他会觉得房价高了。
任志强承认,市场上有很多房地产商确实是不够专业化,或者说不够负责任,但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实际上发展时间是很短的。严格说来,是1998年以后这几年的时间。如果在几年时间里,想通过市场化,让所有的人都达到很高的自律标准,那得先有法律啊!我们现在法律各方面都是滞后的,怎么可能实现呢?所以它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任志强坚持,现在确实存在“妖魔化地产商”的现象,媒体为了制造一些新闻,或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出名,所以就借题发挥,“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深入地去研究!”
有人甚至提出过一个极为犀利的观点:房地产业是坑害老百姓才获得财富的观点。任志强对此尤其反感。“我们产业集中度很低,境外境内的竞争压力很大,外资进入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行业都可以进入,卖鞋的、做衣服的、做电视的谁都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它的竞争是非常充分的。那怎么能说这个行业全都是为了坑害老百姓才获得的财富呢?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觉得把房地产商妖魔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任志强认为,还是应该看到地产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主流的东西。但现在却是以偏概全,把非主流的东西甚至单个企业存在的问题,看成整个行业的问题。
“谦和派”潘石屹:
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在潘石屹眼里,任志强似乎是个爱吵架的人。
“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个行业里没有多少人站出来说话;而且要说话的话,就是任志强这样的人,他出来以后老跟人吵架。”SOHO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潘石屹对《中国新时代》说。
“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骂就骂去了。”潘石屹的普通话明显带着甘肃口音,甚至有点慢条斯理,“(网上)有骂把我抓起来的,有骂把任志强抓起来的。我跟任志强说,‘你都上了新浪网头条了,说你被抓起来了,你还不出来辟个谣?’任总说,‘我不出来。让他们骂去!’然后,我就又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说,‘你文章别写太长,就怕你又写个万言书辟谣,不要超过500字。’我就跟他说了这句话,他就说,‘因为潘石屹跟我说让我辟谣,所以我就出来辟谣’。”
潘石屹称自己是个“相对谦和”的人。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良,要有爱心,不要去攻击别人。
“房地产行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先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存在的问题,是土地的取得,这是房地产商跟政府之间的事情。就是土地没有公开拿出来,有好多是官商勾结,所以搞得整个地价非常便宜;而房价是市场价格,所以老百姓就说你们这个行业的钱是黑钱,是其他行业的钱流到你们这个行业里来,不是你们的劳动,不是你们的智慧,不是你们的经营能力赚的钱。我觉得,这可能是多少年来,大家批判房地产商有道理的一面。”
在潘石屹看来,第二个就是大众传媒的原因。潘石屹对电影《大腕》塑造的地产商形象记忆深刻——“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他觉得,其实都是冯小刚在那里“瞎编”,现实生活里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人们印象当中的房地产商可能是这样。“所有的电视剧里面,房地产发展商是个正面人物的,你找不出来!全是反面人物,这种大众传媒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比较厉害。”
“作为房地产商,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让他们说什么去。如果别人有指责的话,根据具体的问题我们要有解释。”潘石屹的态度很明确。他说,比如房地产企业纳税,你怎么能比得上别的行业呢?全中国有几家油田、几家银行?可是房地产企业光北京就4000家,一家交上500万的税,根本就远远排不上。
“这个行业太分散啦!”潘石屹补充说。
“批判派”邓智仁:
炒做是个人膨胀
北京庄胜广场南馆总经理邓智仁,最近正在为不到3个月就让庄胜南馆的销售额突破3亿而得意。提到“妖魔化地产商”这个话题,他也有话要说。
看过任志强《谁都有权批评开发商扣帽子不解决问题》的文章后,让他想起了潘石屹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谈的内容是:为什么房地产是个不受人尊敬的行业?
“房地产开发商本身就是个行业而已,没有不受人尊敬。问题就是,一部分北方的开发商弄得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地产业像个小丑。是他们弄成的,那还怪什么人呢?”
邓智仁认为,其实,真正在地产业有成就的人,是没有令人生厌的。
“为什么李嘉诚没有给人讨厌呢?他也是个地产商。为什么富力地产集团的李思廉、祈福集团董事总经理彭磷基没有呢?为什么只有潘石屹、任志强、冯仑令人讨厌呢?”他解释说,“很多人攻击他们,在报纸、网上攻击他们,有些甚至不是老百姓攻击他们,本身就是开发商攻击,是同行攻击。因为他们丑化了整个行业。”
邓智仁对《中国新时代》表示,北京地产商的“炒做”最早开始于1998年,到了2000年,炒做就相当严重了。正是从2000年开始,邓智仁开始公开批判北京地产商的炒做。他透露说,“实际上,炒作本身呢,他们是从我这里学过来的。但我们炒作是有一个分寸的,当然就不会神化,神化跟炒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某些地产商的过分炒做只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异,使穷人更买不起房。”
按照邓智仁的思路,之所以热衷于炒做,“是一个自我膨胀的问题。某些人到了某个阶段以后,他就自我膨胀了,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话锋一转,邓智仁提出,“我们做过很多事了,也经历过很多波浪,所以我们很了解这些人的心态。”
巨头们的对决
邓智仁:我强调一个问题,从整个中国来讲,北京、成都、重庆、上海、广州、深圳,我们去上海房地产考察,通常所有开发商都去新天地考察一下;假如去广东,会去考察祈福新村,因为,1万多亩土地,开发个小城市出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很成功;我们去成都,会去考察芙蓉古城,它是用古代建筑物变成旅游地产的方式,也非常成功。然后,我们在北京考察什么呢?北京有什么代表性的房地产能够给人看到呢?能给人学习呢?莫非是现代城?莫非建外SOHO?莫非长城脚下的公社?莫非任志强先生那些楼?莫非冯仑建出来的那些?没有一个。北京只有故宫能代表房地产。
第二点,我们从实力来想想,假如北京一大块土地拍卖,你会看到没有一个北京的开发商中标,都是外地的开发商。在上海拍卖,都是上海的开发商中标,没有北京的开发商。去广东,也是广东的开发商拍得的。只有北京,外地的开发商才会成功。这代表什么啊?代表实力问题,北京10个开发商的实力都不够1个上海开发商或者广州的开发商的实力。
第三个问题,我们在网上,在全国的传媒上,声音最多、暴光率最多,是哪些开发商呢?又是北方的开发商。
这三个现象表明什么呢?这代表北京的开发商没有好好地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好好地做自己的事,一天到晚地吹。暴光率这么高,做的产品这么糟糕,实力又这么糟糕,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给人讨厌。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啊!
任志强:我根本不想跟邓智仁去争论。因为邓最早代理了我们很多房屋的销售,应该说他是很成功地把香港的一套销售办法引进到国内来的。但他欠了我一堆钱到现在还没还,所以从此以后,我见了面就管他要钱。我认为他说的没有任何道理。
邓智仁说北京没有代表作,那是他没看见。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而且我们做了很多是全国第一的东西。
华威大厦是我们第一个实行的国际招标的联合承包。我们不够样本吗?
整个城市规划,第一个实现区域性规划的是我,我们实现了西单地区整体改造,城市功能体现了,完全商业化的一个区域,老百姓通通拆走了,非商业化的通通没有了。我们不够样本吗?
我们新公司成立以后的海润国际公寓不够代表吗?完全够代表!
我们引用了担保制度,没有任何人告我们的状。我们不够代表吗?
我们现在做的昆仑公寓可能是世界第一的,识别系统都是手背上静脉流的识别系统,那也是世界第一的。
我觉得上海新天地、芙蓉古城、祈福新村都不够代表作。比如祈福新村我买的房子,我们最早就在祈福新村住,因为当时深圳没有通飞机,我们必须要到广州落脚。第一批房子我就买了,现在我觉得我的房子破的不行了。后来才越来越好,你得看时代。
潘石屹:以前跟邓智仁合作过一段时间,但不能说是炒作了。一开始,是在92年、93年的时候,我就认识邓智仁了。邓从香港过来,他对很多香港房子的销售有经验,我们确实是一窍不通。所以,跟邓学习了几年,我还是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他把香港的很多常见的东西讲给我听,我还是觉得比较新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还有句话是“一字之师”。
可是我很快就发现,邓的营销的手段,还是有它的缺陷的。为什么做一个破产一个,做一个破产一个呢?其实与这个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他不是特别了解中国人的心态。像第一商城做的不行,玫瑰园做的也不行,接二连三、接二连三的。我觉得,作为他自己呢,要反思一下。作为别人看到这个案例呢,也要反思一下。
邓智仁:你赚钱就赚钱嘛,你赚到钱就闭上嘴,静悄悄地赚就行了嘛,为什么有这么多言论、这么多理论呢?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地产商算不算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种尊称。一讲企业家是一种精神所在。
但我们很少讲房地产商是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会讲潘石屹是个企业家,只会说他是个地产商。
什么是企业家呢?就是他把某个行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经历过很多风浪以后走出来来的,就尊称为企业家。刚才所讲的彭磷基啊、李思廉啊,就是房地产企业家了。敬业、乐业的人我们就叫他企业家。
中国房地产是有企业家的,但肯定不是北方的。我曾经讲过,未来中国20名最庞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没有一个是北方的,因为他们不够扎实。
一天到晚去写文章,去爬山,去吹,去拍电影,你怎么是企业家呢?
任志强:我暴光多不多,出面多不多,这是社会需求。我如果是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就一定要代表大家来说话,这是我的责任。
前两年我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我是副会长。既然我是副会长,我就要代表大家去说话。我现在还是副会长,我房协也有职务,我又是政协委员。我担任这些职务我不能不说话啊。我是政协委员不可能不提提案,很多都是我政协的提案,然后再拿到媒体上去发表的。你看到很多问题,是我在两会期间提出来的。
我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假如潘石屹不去演电影的话,可能房子就卖不了那么好。我们要不要做大量的广告和宣传活动?产品是不是要拼命推广?摩托罗拉为什么要请王石去做形象代言人?雷达表为什么要请潘石屹做形象代表?很清楚!那些化妆品为什么要请演员?我们自己能做为什么不做呢?道理是一样的。
潘石屹:有人觉得我很高调。在我的生活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是低调的。像人家开的都是奔驰车、宝马车,我就永远是个吉普车开着就得了。我就是我了。
网上说的我看到了。唐师曾这家伙瞎说,这不是让人家骂我嘛!他好象说的是:姜文有才,我有钱;所以呢,他一定要让姜文导演,让我演一个日本鬼子。让我去演个日本鬼子,那不是找骂吗?那是朋友之间开玩笑。我也不在意这样的事情。
任志强:我暴光多不多,出面多不多,这是社会需求。我如果是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就一定要代表大家来说话,这是我的责任。
潘石屹:有人觉得我很高调。在我的生活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是低调的。像人家开的都是奔驰车、宝马车,我就永远是个吉普车开着就得了。我就是我了。
10月14日,刚从天津回来的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坐在自己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埋头奋笔疾书。大办公桌上一台电脑,三部电话,堆满了文件和资料。
没等《中国新时代》记者开口,他就迅速扔出一句“你说吧”,然后点燃了一支三五牌香烟。
显然,任志强并没有准备停止为地产商辩驳的意思,这场“妖魔化地产商”争论的高潮似乎正在上演,而他则是主角。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9月26日任志强在《中国房地产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谁都有权批评开发商, 扣帽子不解决问题》。
“现在谁都可以批评开发商——任何人、任何媒体几乎都在公开表达对开发商的不满,开发商一旦表示对此不同的意见,就会招来一堆的批评。不管这些房地产商投了多少资金、盖了多少房子、拉动了多少经济发展,只因为开发商盈了利、发了财,于是就都成了被社会批评的对象。”
妖魔化背景:批评与反驳
任志强在今年宏观调控后发表了数篇“万言书”。但就影响而言,最大的当属针对央行8月15日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的发难。该《报告》提出了取消期房销售制度的建议,这无疑直接触及了房地产行业的敏感神经。
8月19日,任志强在央行报告公布的第四天,以华远集团总裁名义再发“万言书”——《逻辑混乱的地产报告——央行报告中的疑问》,炮轰央行报告,语言直截了当、不留情面:
“如果央行的报告是只知信贷而不懂房地产的报告,那么基于对中国房地产的非全面了解的信息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不是会使整个报告都变成很荒谬了吗?如果这份报告真是代表央行的意见,那么说明中国的央行对中国房地产的认识水平太低、太差了。”
8月底,重庆的《时代信报》刊发题为《央行一思考 地产商就上火:今夏“天热”人也“热”》的文章,指称:“其中的佼佼者是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和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这两个人非但逻辑严谨,反应迅速,发出来的声音更是非同小可,矛头直指央行,根本就不把这样一个素来令人景仰的权威政府机构放在眼里。”
时间过了近一个月,任志强对这篇文章念念不忘。他在9月26日的文章中反驳说:“当建设部就取消预售制度问题,组织开发商和有关行业以及各大银行参加提供意见,结果居然有人用‘央行一思考,地产商就上火’为题对开发商提出指责。可惜的是,众多批评者并未提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理由来,更多的仅是发泄情绪而言之无物的口号。”
9月10日,“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出炉,结果显示,前300名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不仅如此,上海、广州等城市地税部门近日公布的企业欠税名单中,来自房地产企业的欠税占了欠税总额的八成以上。有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暴利下存在着巨大的税收黑洞。此事立即引起媒体对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的质疑。
任志强随后发表文章《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什么没进纳税榜300强》进行解释;而潘石屹则在9月16日的“SOHO小报网”网聊中称,公司去年的纳税应该进入“中国纳税百强榜”,并与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网进行了沟通,让中国税务网更正了错误的纳税统计额,并在说明中调整了公司纳税排名。
潘石屹表示:“我并没有与任总联手写声明,只是任总看了有关媒体的质疑和批评,坐不住了,他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并不是我们联手。如果发布的时间一样的话,只是巧合。”
媒体在国庆节后重开质疑。
《中国经济时报》10月12日刊发《开发商被妖魔化》的文章,指出:“深究开发商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业内人士提醒本报记者注意,任志强在高调论述利益动力时,却忽视了利益失衡是开发商遭到批评的关键,贫富不均、房价居高,开发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且能如愿,但大多数人却失去了利益。”
也就在这天,任志强与易宪容在天津的“全国房地产商会2005年年会”上“PK”。任志强提出:易宪容是学者,但在他的关于房地产文章里,没有一个是用数字来论证的。易宪容则认为,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有责任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由此,地产商与学界观点难以调和可见一斑。
10月14日,还是《中国经济时报》,一篇署名的时评——《什么样的房地产利益集团不可耻》再度把事情推向高潮。作者表示,“有人曾总结道,当今社会有一道独特的‘景观’:专家现身售楼现场,摇唇鼓舌,越来越像商人;同时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专家。该事件,似是对这一总结的生动注脚,可以说,这一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利益集团’打着学术幌子‘无赖化’的程度。——所以,不仅不是‘不可耻’,而且是太可耻。”
“为什么他人都有权批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却没有权力去反驳这些批评呢?”任志强百思不解。
“强硬派”任志强:
妖魔化站不住脚
“我觉得不是正常批评,正常批评要说出道理来。你不能编造,或者说没有道理地批评。”任志强对《中国新时代》说。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只看到有多少地产商发了财,而没有看到有多少人破产。从现在工商注册的情况看,大概平均寿命只有3.8年,死掉的地产商远远多于活着的地产商,这是大家所没有看到的。”
任志强说话迅速,不拖泥带水也不激动,似乎跟媒体赋予他的“愤青”称号并不相符;只是,他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由于只看到一些表面问题,因此很多人由于媒体的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对地产商的妖魔化。这是个重要原因。”
他在分析老百姓的心理时说,以前房子分配,现在不分配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因为国家不能给老百姓分房了,有些人不能靠低价买到房了,所以他会觉得房价高了。
任志强承认,市场上有很多房地产商确实是不够专业化,或者说不够负责任,但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实际上发展时间是很短的。严格说来,是1998年以后这几年的时间。如果在几年时间里,想通过市场化,让所有的人都达到很高的自律标准,那得先有法律啊!我们现在法律各方面都是滞后的,怎么可能实现呢?所以它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任志强坚持,现在确实存在“妖魔化地产商”的现象,媒体为了制造一些新闻,或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出名,所以就借题发挥,“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深入地去研究!”
有人甚至提出过一个极为犀利的观点:房地产业是坑害老百姓才获得财富的观点。任志强对此尤其反感。“我们产业集中度很低,境外境内的竞争压力很大,外资进入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行业都可以进入,卖鞋的、做衣服的、做电视的谁都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它的竞争是非常充分的。那怎么能说这个行业全都是为了坑害老百姓才获得的财富呢?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觉得把房地产商妖魔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任志强认为,还是应该看到地产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主流的东西。但现在却是以偏概全,把非主流的东西甚至单个企业存在的问题,看成整个行业的问题。
“谦和派”潘石屹:
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在潘石屹眼里,任志强似乎是个爱吵架的人。
“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个行业里没有多少人站出来说话;而且要说话的话,就是任志强这样的人,他出来以后老跟人吵架。”SOHO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潘石屹对《中国新时代》说。
“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骂就骂去了。”潘石屹的普通话明显带着甘肃口音,甚至有点慢条斯理,“(网上)有骂把我抓起来的,有骂把任志强抓起来的。我跟任志强说,‘你都上了新浪网头条了,说你被抓起来了,你还不出来辟个谣?’任总说,‘我不出来。让他们骂去!’然后,我就又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说,‘你文章别写太长,就怕你又写个万言书辟谣,不要超过500字。’我就跟他说了这句话,他就说,‘因为潘石屹跟我说让我辟谣,所以我就出来辟谣’。”
潘石屹称自己是个“相对谦和”的人。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良,要有爱心,不要去攻击别人。
“房地产行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先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存在的问题,是土地的取得,这是房地产商跟政府之间的事情。就是土地没有公开拿出来,有好多是官商勾结,所以搞得整个地价非常便宜;而房价是市场价格,所以老百姓就说你们这个行业的钱是黑钱,是其他行业的钱流到你们这个行业里来,不是你们的劳动,不是你们的智慧,不是你们的经营能力赚的钱。我觉得,这可能是多少年来,大家批判房地产商有道理的一面。”
在潘石屹看来,第二个就是大众传媒的原因。潘石屹对电影《大腕》塑造的地产商形象记忆深刻——“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他觉得,其实都是冯小刚在那里“瞎编”,现实生活里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人们印象当中的房地产商可能是这样。“所有的电视剧里面,房地产发展商是个正面人物的,你找不出来!全是反面人物,这种大众传媒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比较厉害。”
“作为房地产商,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让他们说什么去。如果别人有指责的话,根据具体的问题我们要有解释。”潘石屹的态度很明确。他说,比如房地产企业纳税,你怎么能比得上别的行业呢?全中国有几家油田、几家银行?可是房地产企业光北京就4000家,一家交上500万的税,根本就远远排不上。
“这个行业太分散啦!”潘石屹补充说。
“批判派”邓智仁:
炒做是个人膨胀
北京庄胜广场南馆总经理邓智仁,最近正在为不到3个月就让庄胜南馆的销售额突破3亿而得意。提到“妖魔化地产商”这个话题,他也有话要说。
看过任志强《谁都有权批评开发商扣帽子不解决问题》的文章后,让他想起了潘石屹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谈的内容是:为什么房地产是个不受人尊敬的行业?
“房地产开发商本身就是个行业而已,没有不受人尊敬。问题就是,一部分北方的开发商弄得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地产业像个小丑。是他们弄成的,那还怪什么人呢?”
邓智仁认为,其实,真正在地产业有成就的人,是没有令人生厌的。
“为什么李嘉诚没有给人讨厌呢?他也是个地产商。为什么富力地产集团的李思廉、祈福集团董事总经理彭磷基没有呢?为什么只有潘石屹、任志强、冯仑令人讨厌呢?”他解释说,“很多人攻击他们,在报纸、网上攻击他们,有些甚至不是老百姓攻击他们,本身就是开发商攻击,是同行攻击。因为他们丑化了整个行业。”
邓智仁对《中国新时代》表示,北京地产商的“炒做”最早开始于1998年,到了2000年,炒做就相当严重了。正是从2000年开始,邓智仁开始公开批判北京地产商的炒做。他透露说,“实际上,炒作本身呢,他们是从我这里学过来的。但我们炒作是有一个分寸的,当然就不会神化,神化跟炒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某些地产商的过分炒做只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异,使穷人更买不起房。”
按照邓智仁的思路,之所以热衷于炒做,“是一个自我膨胀的问题。某些人到了某个阶段以后,他就自我膨胀了,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话锋一转,邓智仁提出,“我们做过很多事了,也经历过很多波浪,所以我们很了解这些人的心态。”
巨头们的对决
邓智仁:我强调一个问题,从整个中国来讲,北京、成都、重庆、上海、广州、深圳,我们去上海房地产考察,通常所有开发商都去新天地考察一下;假如去广东,会去考察祈福新村,因为,1万多亩土地,开发个小城市出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很成功;我们去成都,会去考察芙蓉古城,它是用古代建筑物变成旅游地产的方式,也非常成功。然后,我们在北京考察什么呢?北京有什么代表性的房地产能够给人看到呢?能给人学习呢?莫非是现代城?莫非建外SOHO?莫非长城脚下的公社?莫非任志强先生那些楼?莫非冯仑建出来的那些?没有一个。北京只有故宫能代表房地产。
第二点,我们从实力来想想,假如北京一大块土地拍卖,你会看到没有一个北京的开发商中标,都是外地的开发商。在上海拍卖,都是上海的开发商中标,没有北京的开发商。去广东,也是广东的开发商拍得的。只有北京,外地的开发商才会成功。这代表什么啊?代表实力问题,北京10个开发商的实力都不够1个上海开发商或者广州的开发商的实力。
第三个问题,我们在网上,在全国的传媒上,声音最多、暴光率最多,是哪些开发商呢?又是北方的开发商。
这三个现象表明什么呢?这代表北京的开发商没有好好地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好好地做自己的事,一天到晚地吹。暴光率这么高,做的产品这么糟糕,实力又这么糟糕,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给人讨厌。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啊!
任志强:我根本不想跟邓智仁去争论。因为邓最早代理了我们很多房屋的销售,应该说他是很成功地把香港的一套销售办法引进到国内来的。但他欠了我一堆钱到现在还没还,所以从此以后,我见了面就管他要钱。我认为他说的没有任何道理。
邓智仁说北京没有代表作,那是他没看见。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而且我们做了很多是全国第一的东西。
华威大厦是我们第一个实行的国际招标的联合承包。我们不够样本吗?
整个城市规划,第一个实现区域性规划的是我,我们实现了西单地区整体改造,城市功能体现了,完全商业化的一个区域,老百姓通通拆走了,非商业化的通通没有了。我们不够样本吗?
我们新公司成立以后的海润国际公寓不够代表吗?完全够代表!
我们引用了担保制度,没有任何人告我们的状。我们不够代表吗?
我们现在做的昆仑公寓可能是世界第一的,识别系统都是手背上静脉流的识别系统,那也是世界第一的。
我觉得上海新天地、芙蓉古城、祈福新村都不够代表作。比如祈福新村我买的房子,我们最早就在祈福新村住,因为当时深圳没有通飞机,我们必须要到广州落脚。第一批房子我就买了,现在我觉得我的房子破的不行了。后来才越来越好,你得看时代。
潘石屹:以前跟邓智仁合作过一段时间,但不能说是炒作了。一开始,是在92年、93年的时候,我就认识邓智仁了。邓从香港过来,他对很多香港房子的销售有经验,我们确实是一窍不通。所以,跟邓学习了几年,我还是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他把香港的很多常见的东西讲给我听,我还是觉得比较新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还有句话是“一字之师”。
可是我很快就发现,邓的营销的手段,还是有它的缺陷的。为什么做一个破产一个,做一个破产一个呢?其实与这个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他不是特别了解中国人的心态。像第一商城做的不行,玫瑰园做的也不行,接二连三、接二连三的。我觉得,作为他自己呢,要反思一下。作为别人看到这个案例呢,也要反思一下。
邓智仁:你赚钱就赚钱嘛,你赚到钱就闭上嘴,静悄悄地赚就行了嘛,为什么有这么多言论、这么多理论呢?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地产商算不算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种尊称。一讲企业家是一种精神所在。
但我们很少讲房地产商是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会讲潘石屹是个企业家,只会说他是个地产商。
什么是企业家呢?就是他把某个行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经历过很多风浪以后走出来来的,就尊称为企业家。刚才所讲的彭磷基啊、李思廉啊,就是房地产企业家了。敬业、乐业的人我们就叫他企业家。
中国房地产是有企业家的,但肯定不是北方的。我曾经讲过,未来中国20名最庞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没有一个是北方的,因为他们不够扎实。
一天到晚去写文章,去爬山,去吹,去拍电影,你怎么是企业家呢?
任志强:我暴光多不多,出面多不多,这是社会需求。我如果是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就一定要代表大家来说话,这是我的责任。
前两年我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轮值主席,我是副会长。既然我是副会长,我就要代表大家去说话。我现在还是副会长,我房协也有职务,我又是政协委员。我担任这些职务我不能不说话啊。我是政协委员不可能不提提案,很多都是我政协的提案,然后再拿到媒体上去发表的。你看到很多问题,是我在两会期间提出来的。
我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假如潘石屹不去演电影的话,可能房子就卖不了那么好。我们要不要做大量的广告和宣传活动?产品是不是要拼命推广?摩托罗拉为什么要请王石去做形象代言人?雷达表为什么要请潘石屹做形象代表?很清楚!那些化妆品为什么要请演员?我们自己能做为什么不做呢?道理是一样的。
潘石屹:有人觉得我很高调。在我的生活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是低调的。像人家开的都是奔驰车、宝马车,我就永远是个吉普车开着就得了。我就是我了。
网上说的我看到了。唐师曾这家伙瞎说,这不是让人家骂我嘛!他好象说的是:姜文有才,我有钱;所以呢,他一定要让姜文导演,让我演一个日本鬼子。让我去演个日本鬼子,那不是找骂吗?那是朋友之间开玩笑。我也不在意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