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旧教学楼该拆,还是该留?”导写及佳作示例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0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采用了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就“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应“保留或拆除”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给校长、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阐述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围绕“校园旧教学楼该拆还是该留”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对让人怀旧的教学楼和学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展开分析,可以调动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触与认知进行思考。
  作文题内容与关注范畴聚焦老教学楼的拆与不拆,此为时代之普遍现象,引人忧心更应引人深思。如何在过度现代化、“唯物质至上主义”的社会里,厘定“价值”一词的内涵,审视“功用”一词的所指,诚需考生仔细思量。
  题目任务指令明确,故考生需要择一收信人作为写作对象。收信人可以是校长、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考生需根据写作对象,编排写作内容,斟酌措辞用语,注意书信格式。
  本道作文题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或立意方向:
  角度一
  “不破不立”,一味抱着历史旧帐,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历史与传统属于过去,为了将来,为了发展必须“拆除”,这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留住老房子,留住学校的精神财富,就是留住根,留住魂;……
  角度二
  必须辨证看问题,它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只有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才能成为改革路上一道独具个性化的靓丽风景线;……
  角度三
  妥善处理“新”和“旧”,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对历史作出贡献的旧楼进行摄影,录像,制作模型等遗产留给后人;……
  总之,可以对拆除教学楼持肯定支持,亦可否定质疑。但均需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而更深的立意,则应窥斑见豹,透过教学楼拆除与否的个案,看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思忖价值之辩与解决之道。
  [考场佳作一]
  致校长的一封信
  福州一中 黄译锋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关注到贵校教学楼是否拆除的问题,我对校方抉择艰难表示理解。一方面是实际需要,一方面是特殊的历史记忆价值,经过熟思,我更支持拆除。
  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见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学校历史记忆价值的承载者,这正是校方、校友及其他相关人士最为不舍与纠结的一点。诚然,这份感情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上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记忆与情感的牵连与价值,除非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文物不可拆除,倘若我们总拘泥于情感中,我们如何进行新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况且这座教学楼的矮小、简陋与老旧确实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也许您会认为我并非与校相关的人士,自然无法体会到这份特殊性的“非凡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学校及教学楼的属性来看。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学楼是支持教学的建筑载体,而非文物保护单位。教学楼的拆留自然以是否满足教学要求为抉择标准,因为这是教学楼最主要的存在价值。确实,它的特殊价值很重要,但它的保留价值可以说被现实中的矛盾——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需要经费等,逐渐稀释。学校作为教育单位,首当将土地资源和经费在教育活动方面的利用最大化。
  当然,这座教学楼的特殊价值并不等价于它的保留价值,也不会随之被稀释。既然它的现实保留价值降低,我们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贮藏、延续这份历史与情感价值的厚重。由此角度也可以说,保留建筑也并非保护这份特殊价值唯一且必需的手段。
  和您分享一句美言:“我对故乡的思念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样的道理,校方校友等对于学校的情感也不止于一座建筑,当这份情感与现实需要发生冲突时,它是可以凭多种形式保存的。例如,校方可以为这座教学楼做精致的留念资料,如影像、书面的信件作文资料等,这样就把对教学楼的情感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式保存。校方也可以仿制旧教学楼的小型雕塑作为校史资料。若有计划在此重建教学楼,也可在满足现代化发现需要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老楼的记忆元素等。
  真诚希望以上拙见对校方有所帮助。同时,为贵校发展致以诚挚祝福!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考场佳作二]
  莫让“豪斯曼计划"再上演
  厦门一中 汤初美
  尊敬的校长:
  您好!
  近日,关于贵校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学楼的存废,引起了多方关注。作为支持将它保留的一份子,冒昧写信来叨扰您,希望与您分享几点想法。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豪斯曼计划”?当年的拿破仑与豪斯曼都非常喜欢宽大的街道,计划将所有狭窄的街道扩建。豪斯曼望着扩建后的街道说:“如今的40米宽,离预期的120米还是差了远些。”足以想象出当年那一番天翻地覆的图景。   虽说只是为了一座区区教学楼,境况当是不能与豪斯曼的“雄图霸业”相提并论。但如今致书与您,就是不愿看到性质相似的“豪斯曼计划”再次上演。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文明不应以与所有历史遗产决裂的方式得到解放。”这座教学楼,对贵校来说是一个文化的印记,有着特殊的意义。拆与不拆的分歧想必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感情”二字上来。风雨苍茫,裹挟着历史的风尘一路走来,这座教学楼如同一位一直守候的老者,见证了学校的变迁发展。每一个从中走出的学子,不论成就的大小,谁能说自己的身上不浸润着这座教学楼的风韵呢?铮铮风骨,唯“感情”二字,最放不下。
  若说支持保留者只空有“怀旧”之名,未免刻薄且认识浅薄。进一步说,老旧建筑的拆与不拆,终是要还原到历史与现代化冲突的问题上。而这座教学楼被冠以“矮小、简陋、老旧”,真的是与如今如火如荼的现代化代名词完全相反,格格不入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不说这座教学楼曾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赫赫战功,建筑的价值,当不单以实用与否为唯一标准。“豪斯曼计划”所实施的战略性美学,是可以让贵校腾出更多的用地空间,节约修缮维护的费用。但是,一座楼的拆除,却在无形中消解了几代人的心灵空间。填充了现代化的建筑,却留下一块心灵的空白。
  “历史”与“现代化”孰对孰错,现在恐怕还难见分晓。但校长您毕竟需要有大局的考虑,若是最终未能留下这栋楼,我也理解您。
  波德莱尔望着重建后的卡鲁塞尔,笔下发出这样的慨叹:“呵,这社会就如人心一样浮躁!”留下一座风雨兼程的建筑,大概是无数和我一样的朋友的一点执念吧。
  祝工作顺利!
  小林
  2016年4月9日
  [考场佳作三]
  变?不变!
  泉州一中 林凯逸
  亲爱的作家先生:
  您好,愿展信愉快。
  对于您的母校拆除老教学楼的计划,我有所耳闻,亦对您的心情感同身受。我曾就读的小学不久前也刚刚改建,看见熟悉旧楼忽然成立崭新却陌生的所在,我心中难免有种物是人非的戚然。可尽管如此,我却仍想劝您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见逝者如斯,总明白这不过三维空间中不变的真理。正是有旧去新来,沧海桑田,才能有人类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有富足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旧日的生活定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可当机械化时代来临,又何必强求农人们坚守“锄禾日当午”的辛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应承认,过去不应阻碍未来的道路。因而,当学校为了发展而计划拆除已无实用价值的旧楼,我们断然必有不舍,却仍应从大局考虑,表示支持。
  况且,请您扪心自问,若学校一直保存这幢老楼,您又有多少机会来故地重游呢?面临斗转星移的世事更迭,改变的自然不只有您的母校,更是您自己。纵再怀念,您也不可能,并且不会真正愿意回到母校读书的青葱岁月了。我无讽刺之意,这亦不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正如古文人,他们总将“故乡”于笔端,甚至诚恳地悬于心头。可有多少人,真正心甘情愿地回了故乡呢?回乡固然不易,但绝非客观上的不能——赴举的投了笔,为官的脱下帽,催马上道便是归程。只不过他们已割舍不下“如今”的生活,而把故乡诗化为一个乌托邦式的心灵寄托了。这与您的境遇又何尝不相似呢?旧楼其实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不过是您诗化了的精神家园。
  因而,为何要强求旧楼以物质的形式保留呢?身为作家,您必然比我更精于此道——将其化为诗、化为文,化为您笔下不朽的世界,那才是它更好的归宿。既然旧楼已只是精神上的家园,那么“记住它”便是一种圆满。精神是不灭的,历史是永恒的,正如苏子所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断然不该为岁月流逝而自伤自怜,而应有顺流而东的洒脱,和不忘本心的坚守。
  苏轼还有诗云:“老僧已死成新塔。”这正如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人托身于凡躯,物寓形于泥土,没有什么物质生命能够不朽。可老僧纵是死去,人们仍心怀虔诚的信仰,将新塔筑得更高更美,去天尺三。
  站在陌生的新楼,我在那一刻有了归属的欣然——大门敞开,学生们活蹦乱跳地跑进楼中,如振翅的雏鸟,如我们当年的模样。
  楼变了,可楼真的变了吗?若是有变,不过越变越好。
  不知,这是否能令你释然?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考场佳作四]
  让学校更发展,把回忆留心底
  ——致作家先生的一封信
  南平一中 黄璐宇
  尊敬的作家先生:
  展信佳!
  听闻您的母校正陷入拆旧楼的犹豫之中,谨以此信以抒薄见。我认为,为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拆除旧教学楼。
  或许您和其他校友认为旧教学楼是你们难以割舍的回忆。是的,我也同样认为回忆就像池塘深处的鱼,它的每一个气泡总能漾起心中涟漪,旧楼的拆除我也心痛。但是,所有美好的回忆不能踩在阻碍发展的奠基石上,我相信您也同样希望,母校可以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拆除旧楼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缺少现代化拖住了优质课堂的尾巴;拥挤的用地让学生们如困笼中;校方在有限的资金面前焦头烂额……那一份历史的珍贵记忆,像一块漂亮的岩石,拖住了学校车轮的行驶。这一切。一定是您更不愿看到的。
  一所优秀学校的精神建设、校风树立从不止于一栋人才辈出的教学楼。或许,作家先生笔下曾言这是一处凝固的历史。是的,但是这栋教学楼最宝贵的品质在于您和其他校友留下的奋斗的汗水。我们不能只从青葱岁月、颓墙荒草处寻找校风,而应从前辈的酸甜苦辣里提炼出激励一代代学子的精华品质。
  尼采曾演“必然由无数的偶然组成。”贵校的问题不是个例,它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与精神建设的矛盾。我们不能为了一处旧楼而妨碍了学校发展,正如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保留而让经济停止运转。唯有每一所学校权衡了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这个民族的教育蓬勃发展。唯有当每一叶帆船正道航行,社会的洪流才会奔腾。
  不仅仅是贵校的旧楼拆除,社会上同样有不少旧楼的拆除,古城的改造。挽留的人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怀旧心理与发展的不可逆性产生了冲突,让我们不仅在旧城石板边叹息悲愤,更让我们陷入天平晃动不止的深深矛盾之中。但正如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的建设亦不能向人们感性的诉求低头。
  难道为了学校发展我们就非得放弃所有的回忆不可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相信“人定胜天”,亦相信肯尼迪所云“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为的,人都可以解决。”依我之见,贵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将大伙儿的毕业照甚至是几张您曾坐过的桌椅保留,还可以请专业人员拟建旧楼的微缩模型。对于前辈的光辉对校风的促进作用,传播的承担者事实上是您与其他校友,回母校演讲交流心得,而不是对着照片空自嗟,才是这次时间“剥”出的本质。
  我相信,每一次的转变都推动着一场或大或小的变革。对于旧楼拆除一事,我们不能将惋惜或哀叹作为思考的终点,而应辩证地看到大局,当所有人都有了如此的反观,学校建设、国家教育发展才会“犹水之下也”,民族凝聚力才会坚如磐石,一个泱泱大国的复兴才会梦想可期。
  话糙理粗情真,希望我的一点拙见能给您一丝触动。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其他文献
爱普生P7580
寒 露  沿着一片杨树叶子的脉络,终于抵达灵魂栖息的故地,明月照亮的故乡在谁的脚步声里,独自披一件蓑衣,长满着青草的小路,悠悠伸向远方。  我在远方,噤若寒蝉。  收割后的麦田重新长出了嫩嫩的麦芽儿,发黑的麦秆如同往日错综复杂的记忆,羊群过后,是一串小小的脚印,歪歪扭扭,正如我年轻时写过的诗行。我站在一场秋雨之后,浑身冰凉,湿透的故乡今夜何处安眠?  小河丰腴的身上浮着数片落叶,起起伏伏多像唱着儿
PART 01 夜空拍摄必备品  在摄影包中准备正确的工具,会带给你最大的成功机会。  一般来说,要想拍摄极光或夜空的照片,拥有一台支持手动曝光模式(M挡)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单反相机通常是此类题材的首选,但全画幅无反相机同样可以获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像索尼等品牌的无反相机都拥有感光度极高的机型。  除了支持手动曝光模式的机身外,还需要一支高性能的大光圈广角镜头。一方面可以为传感器收集充足的光线
一  前两天和朋友谈到窖冬菜的事,不由得想起了前年冬天的萝卜。  前年入冬前,我继父突然来到我家里(他和我妈一个在县上一个在乡下,平时分开生活的),扛着一大袋子萝卜。他说:"娟啊,得把它埋了,不然坏得快。"  我家没地窖。要窖冬菜,得在后院菜园里挖坑埋了。地底的温度不高不低,较适合保存蔬菜之类的食物。  我说行啊。他就扛去埋了。全程我都没有参与。  他回来告诉我,埋到了茄子地边上靠近黄瓜的地方。 
曾向往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幻想风在耳畔的呢喃;向往寂静无垠的贝加尔湖,幻想天地被染成蓝色的盛况;向往漫无边际的竹林翠海,幻想毛笋偷偷冒出尖头的俏皮——依旧希望,能够有一处不再喧嚣的圣地,安放我的时光。  进入高中后,生活不知不觉被填满。每次考完试,全家人的目光都会齐刷刷地看向我,亲热地问你这次进步了多少?周末的辅导班也快要压垮我,精疲力尽的还有陪我到处奔波的父母。什么时候起,我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
【文题展示  有人说,坚守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有人说,坚守是一种不畏风雨、不轻言放弃的坚忍;还有人说,坚守是一种不忘初心、一以贯之的信念……人生路上,山重水复,云遮雾障,随时都会使人晕头转向,跌入绝谷。只有那些有所坚守的人,才能登上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世间绝美的风景。  请以“坚守”为话题,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首先,从话题的理解来看:
林路  色彩控制的“度”  在摄影中,色彩可以是具象的表达,它在画面中往往有明确的主题性,其自身往往构成了画面的实在成分。甚至色彩还可以直接作为抽象的构成出现——抽象的色彩目标更接近于绘画:通过构成的方式创造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这时候不需要具象的物体特征,不需要明显的元素,也不需要清晰地表现拍摄的物体。这时候只是凭借第一反应揭示色彩与构成的魔力。然而不管色彩如何呈现,关键还是一个“度”的把握。尤其是
我是一颗飘落在悬崖边的种子,然而幸运的是,我竟然在那块小巴掌大的地方活了下来。是的!我冒出了我的嫩芽,极细的,带着丝丝的嫩绿。  我好奇地打量起四周,身下是一眼望不见底的深渊,一股幽凉的风自崖底袭卷而上,将我单薄的身躯吹得摇摆不定,我的不远处是一棵高傲的雪松。  我努力地摇摆着身躯热情地向雪松打着招呼。  他诧异地瞟了我一眼,不屑地对我说:“你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你真万幸,但也不要太得意,过不了多久
监考女教师猝死,学生未及时发现,有人高呼“教育失败”;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驾车被追尾,随后遭肇事者枪杀,有人放言“咎由自取”……每当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总有一些人不对信息进行甄别,不做起码的调查研究,就草率判断是非、宣泄情绪。  以女教师监考时猝死一事为例,较早报道此事的是江苏当地某报,标题为“泰州一校长一老师同天猝然离世,疑因突发心梗”,报道清楚交代了事件经过,写明“学生们考完试,才发现监考老师出事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车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的妈妈还没到,车上的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  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评析】  2015年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