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也要出彩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59403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中考一轮复习阶段的溶液复习课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旧事重提”,笔者采用概念图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让溶液复习也能“旧”中出彩。
  关键词:溶液;中考复习;概念图;“旧”中出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22
  复习课是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要想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溶液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相关概念较多,包括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结晶等,这些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授课时概念是一个一个形成的,到后期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混淆、概念应用错误、知识间联系断裂、知识转化困难等现象。中考一轮复习阶段的溶液复习课不能仅停留在对原有概念的单纯重复、简单罗列、反复巩固操练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单个的概念,逐步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中,在整体结构中帮助学生不仅理解概念本身涵义,还应与其他概念建立其联系,对不同概念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理解,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使学生实现对概念全面、准确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升华。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中考溶液复习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教学过程
  1. 借助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去年圣诞节时,老师在QQ上收到好友发来得一张图片: 一棵美丽的化学圣诞树。
  (学生非常好奇、窃窃私语、欣赏图片1)
  (引出课题)圣诞树上挂的是一瓶瓶五颜六色的溶液。今天我们复习的主题就是溶液。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起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笔者借助网络流行的“一棵美丽圣诞树” 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拉开序幕。
  2. 梳理概念、渗透方法指导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梳理关于溶液概念的知识图。
  (学生对比、评价)
  (分析评价)虽然外观有所差异,但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居高临下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引导思考)老师也整理了一棵“溶液知识树”(如图2所示),但有些空白没填出来,现在请你们补充完整。
  (追问)这些空白处能颠倒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课前知识的整理,充分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课前整理的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比较、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仅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从而引入一张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的溶液概念图,帮助学生对“溶液”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获得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达到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的目的。
  3. 应用概念、深化知识体系
  (过渡)今天我们就从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量度这样四个方面来复习。
  设计意图:概念图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还需要教师用具体实例丰富、强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应用。笔者从溶液特征、组成、分类、量度四个方面辐射出去,帮助学生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网络概念图。
  (应用一)溶液特征
  (概念辨析)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2)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4)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展示)一杯无色液体。
  (提出问题)有人说杯中装的一定是溶液,你认为呢?
  (学生判断可能是蒸馏水)
  (设疑)这杯液体是蒸馏水吗?
  (小实验)测液体的导电性(如图3)。
  (提出问题) 杯中溶液可能是由下列哪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
  A.面粉 B.氯化钠 C.蔗糖 D.氢氧化钠
  E.硝酸铵 F.高锰酸钾 G.植物油
  (学生思考判断)
  (追问)1.面粉、植物油溶于水形成的体系名称是什么?
  2.如何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呢?原理是什么?
  3.判断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可是,笔者发现很多复习课堂尤其到了中考复习阶段就很少见到实验的踪影。而事实上,只要运用时机与方法恰当,即使是一个小实验,也能给复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笔者为帮助学生打开认识深化溶液概念的“门径”,穿插了一个小灯泡实验,以此引发学生对一杯液体是否是溶液的深度探讨,在实验及思辨中完成了从宏观现象的导电到微观“电离”理论知识的飞跃,促进了学生微粒观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应用二)溶液组成
  (思考填表)下列溶液中溶剂和溶质,并用粒子符号表示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学生代表板书反馈)
  设计意图:新授课阶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酸碱盐知识,学生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很容易停留在宏观反应的记忆和应用方面,笔者将这道题“旧瓶新装”,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微观视角认识溶液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和修正学生的思维品质。
  (追问)
  (1)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2)哪种溶质溶于水温度会明显降低?
  (引导归纳)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呈现扩展概念图)
  (应用三)溶液分类
  (过渡)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也会伴随着颜色的改变,让我们再回到这棵美丽的化学圣诞树,你也可以搭建这样的圣诞树。
  (引导总结)蓝色、浅绿色、黄色、紫红色溶液
  设计意图: 衡量一个教学情境好坏的重要指标是,这一情境是否得到多次而巧妙地使用。笔者再次借助这棵“美丽的化学圣诞树”激发、推动、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
  (过渡)根据不同颜色可以将溶液分类,我们还可以把溶液分为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思考)小明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炎热的夏天,小明从5℃的冰箱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a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b溶液。
  判断a、 b溶液状态是饱和还是不饱和?比较a、b溶液浓度大小?
  实验2:小明在一定温度时做了如下图所示(图5)实验,所得溶液e是否为饱和溶液?
  (归纳总结)1.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2.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的联系。
  3.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
  (呈现扩展概念图)
  设计意图:依托“小明的两个实验” 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相关概念镶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概念间关系的理解也已“跃然纸上”。
  (应用四)溶液量度—溶解度
  (概念辨析)判断下列关于“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②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③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④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
  (归纳总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观察与思考)从图中(如图7)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找点活动) 在上图溶解度曲线上探究温度改变对A点溶液的影响?并画出相应的点:
  (1)温度升高20℃ B点溶液
  (2)温度降低20℃ C点溶液
  (展示学生绘图部分作品)
  (学生点评分析、确定B点正确的位置)
  (观察与思考)(1)判断A、B、C、D四个点状态属于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图8所示)
  (2)A点溶液能转化成E点溶液吗? 方法?
  (变式训练)南京中考指导书P71-18题。
  (点拨、评价)
  (追问) 题目C选项中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原因是什么?
  (思考)结晶这个概念应画在这张图哪里?
  (归纳总结)两种结晶的方法。
  学生再次建构概念图,生生、师生间交流修正,将结晶的概念纳入知识结构中。
  (呈现扩展概念图)
  设计意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溶液”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困难、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把溶解度的概念当成一句话加以记忆忽略了字里行间渗透的深刻含义。为此笔者设置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寻找原概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主动搜寻这个概念的使用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笔者再抓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作为生成性素材与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现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迁移,为后续灵活应用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
  (应用五)溶液量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考)1.小华同学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小亮同学用浓盐酸配制10%的稀盐酸。 实验室提供了:①天平,②量筒,③烧杯,④玻璃棒,⑤酒精灯。
  两位同学都不需要的仪器?小华需要而小亮不需要的仪器?
  (再次展示)这杯无色液体(测过导电性实验)是老师配制的10%的氯化钠溶液。
  (思考)2.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部分过程如图(图10),正确的配制顺序?
  设计意图:借助两道习题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复习,促进学生对溶液配制两种方法的感悟与思考。
  (展示)溶液完整的概念知识树
  (结束语)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建构知识树,慧学、慧玩、慧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最后更新后的知识结构用这幅浓缩的树状概念图呈现,一方面让学生对整个溶液中多个纷繁复杂概念的层次隶属关系一目了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凸显本节课的复习思路,深化学习方法。课堂结尾处再次配上“美丽的化学圣诞树”首尾呼应、锦上添花。
  二、教学反思
  复习绝不是简单的“旧事重提”。本节课笔者以“一棵美丽的化学圣诞树”引出复习的主题,再巧妙地将溶液中涉及的重要概念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在梳理、理解、应用概念的过程中不觉间种下另一棵“溶液知识树”——溶液概念图,从而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谁说复习课永远是平淡、枯燥的?只要我们用心,复习课也可以推“陈”出“新”,“旧”中出彩!
  参考文献
  [1] 缪徐,徐莹.用经典影视片段设计教学主线的创新尝试——以“氯化钠的专题复习”为例[J].化学教育,2015,(9):39-41
  [2] 方敏.初中化学“溶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9,(11):42-44
  [3] 杨季冬.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比较及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79-82
  [4] 倪娟.论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以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为案例[J].化学教育,2014,(1):1-3
其他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12  一、问题的缘起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初中化学既是启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95-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铁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它的性质是高考的热点、重点也是难点,铁与前面学习的钠镁铝等金属元素的性质有较大反差,它是一种重要的变价金属,学好铁一节的内容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能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用到多种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这其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少,任务重。用传统的课堂复习模式很难在相当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复习内容,达到新高考的要求。若能通过构建相应的“功能性”问题,创建高效的问题解决课堂模式,则可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功能性”问题;问题构建;高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8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
摘要:氢气是最佳燃料,全面了解氢气的性质有现实意义。2012人教版教材已删去有危险性的氢气爆炸实验,只留下氢气的燃烧和验纯实验,结合教材适当拓展,作者将氢气性质实验设计成了拓展探究实验,并做了创新改进。实验教学片断展示包括氢气的轻、可燃性、易爆性和还原性。  关键词:探究实验;创新改进;初三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5-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摘要:化学用语的内容由于过于抽象,难度系数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导致分化现象加剧。为了改变当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不高、缺乏兴趣的局面,作者开展了一堂成果展示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化学用语;展示;教学实录;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5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文章以“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为例谈如何借助微课突破化学教学难点。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9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教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线学习已逐渐成为趋势。微课作
摘要:以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理论为依据,探讨用合作学习的程序设计和环境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优化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翻转化学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任务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2
摘要:标签和说明书是产品的语言,这些语言背后更是蕴涵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基于“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整堂课以苯酚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苯酚软膏说明书,从初识、解读、探究、使用四个主题进行了苯酚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苯酚;产品标签;手持技术;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以人教版必修2(化学)中“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内涵,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体验,从而确保化学知识的教学始终朝着增进学生理解力的方向推进,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金属冶炼;氧化还原;化学观念;能力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逻辑思维的养成,已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研究重点。通过化学探究实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改善用脑卫生。文章在综述国内外逻辑思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数字化探究实验,并运用常规实验法、数字可视化实验对照等研究方法对“可视化”理论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过程阐述养成机理。  关键词:数字化;探究;实验;逻辑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