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生自主作文训练是依据初中生的作文基础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一种新型作文训练方法,是在充分研究作文训练的自主性、自能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克服了当前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乏味和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的弊病,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训练的主角和主人,使学生在拟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体会作文的真味,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水平,最终实现把写作当作一种表达思想的需要、一种生活享受的目的。
关键词: 自主 自能 灵活 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出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了十几年作文,其结果是高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要改变这种少慢差费的尴尬局面,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写、改、评乃至命题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自改和相互改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使广大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自主作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生活基础的。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叙起来有头有尾、生动形象,讲起理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至于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增加,生活经验的丰富,再加上书本知识的积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议论、说明性文章和一般性的文学作品。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紧锁眉头、冥思苦想、艰难下笔,结果往往是被迫涂抹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评价标准的死板僵硬,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例如有这样一段对话。师:“作文题目已经出了20多分钟了,你怎么连一个字也没有写呢?”生:“我实在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笔。”师:“这作文题多好啊,怎么会写不出来呢?”生:“我实在是没一点感觉。”师:“赶快动脑筋想,下课时一定要按时交上。”生:“我保证按时完成。”试想,这样的奉命凑合能写出好作文吗?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找到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训练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写作文并能把作文写好。初中生自主作文训练理念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提出来的。
2、自主作文概念的提出,是以素质教育为理论依据的。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下,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应试,为了能在考试中得高分。而现行考试中试题答案的固定单一和评分标准的刻板僵化又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单一,即“灌输式”。在这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权威,一切问题的答案都以教师给出的答案为最高标准,凡与此抵触的均认此为准。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确立中心、如何选择写作手法,都以能否得到老师认可甚至赏识为最终目的,一篇作文如何不经老师批改,不在上面留下老师“御笔”的痕迹就不算批改。素质教育则与之相反,它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这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作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写自己熟悉而喜爱的内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选择自己喜爱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初中生自主作文训练正是遵循这一理念的。同时,自主作文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作文训练实践性的特点的,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只有作文是最主观、最有个性、最具创造性的。作文是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别人无法代替和复制的“这一个”,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把自己心中的“这一个”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因此,作文的第一特点就是写,以自己喜欢而拿手的文体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探索等,而这些都不是大套空洞的写作理论所能解决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写。同时,一篇作文也不是写一次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尚且“增删五次”呢,因此一篇作文在写后还需要反复修改。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由老师包办代替,但不经过作者本人的反复揣摩和修改提高,还是化不成作者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所以无论是写作文还是修改作文都必须有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就是作文训练的实践性,也是自主作文概念提出的第一理论依据。
3、自主作文还符合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理论。
学生学习语文每天接触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及大量的课外优秀读物,当这些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也要写一篇的冲动和欲望,这种写作欲望是压抑不了的,不让他写他会感到浑身不自在,这就叫“不吐不快”,正如一个生物体要想保持生命状态就必须一刻不停的进行呼吸一样,“吸”就相当“阅读”,“呼”就相当于“写作”。这是自然规律。但为什么现在中学的作文课却如此让师生感到头疼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从命题到评改都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写作文的规律,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跟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年龄特点不一致,更不用说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了,结果导致“呼吸”不顺畅、不协调甚至阻塞,其结果当然是学生苦恼,教师头疼了。自主作文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展示的机会,表达的途径,表现自我的窗口,这些的作文形式学生当然会感到“呼吸畅快”快乐无比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改更评,相互赏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然会快乐无穷了,这哪里还能找到苦恼的影子呢?
关键词: 自主 自能 灵活 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出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了十几年作文,其结果是高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要改变这种少慢差费的尴尬局面,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写、改、评乃至命题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自改和相互改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使广大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自主作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生活基础的。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叙起来有头有尾、生动形象,讲起理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至于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增加,生活经验的丰富,再加上书本知识的积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议论、说明性文章和一般性的文学作品。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紧锁眉头、冥思苦想、艰难下笔,结果往往是被迫涂抹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评价标准的死板僵硬,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例如有这样一段对话。师:“作文题目已经出了20多分钟了,你怎么连一个字也没有写呢?”生:“我实在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笔。”师:“这作文题多好啊,怎么会写不出来呢?”生:“我实在是没一点感觉。”师:“赶快动脑筋想,下课时一定要按时交上。”生:“我保证按时完成。”试想,这样的奉命凑合能写出好作文吗?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找到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训练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写作文并能把作文写好。初中生自主作文训练理念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提出来的。
2、自主作文概念的提出,是以素质教育为理论依据的。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下,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应试,为了能在考试中得高分。而现行考试中试题答案的固定单一和评分标准的刻板僵化又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单一,即“灌输式”。在这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权威,一切问题的答案都以教师给出的答案为最高标准,凡与此抵触的均认此为准。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确立中心、如何选择写作手法,都以能否得到老师认可甚至赏识为最终目的,一篇作文如何不经老师批改,不在上面留下老师“御笔”的痕迹就不算批改。素质教育则与之相反,它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这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作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写自己熟悉而喜爱的内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选择自己喜爱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初中生自主作文训练正是遵循这一理念的。同时,自主作文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作文训练实践性的特点的,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只有作文是最主观、最有个性、最具创造性的。作文是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别人无法代替和复制的“这一个”,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把自己心中的“这一个”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因此,作文的第一特点就是写,以自己喜欢而拿手的文体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探索等,而这些都不是大套空洞的写作理论所能解决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写。同时,一篇作文也不是写一次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尚且“增删五次”呢,因此一篇作文在写后还需要反复修改。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由老师包办代替,但不经过作者本人的反复揣摩和修改提高,还是化不成作者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所以无论是写作文还是修改作文都必须有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就是作文训练的实践性,也是自主作文概念提出的第一理论依据。
3、自主作文还符合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理论。
学生学习语文每天接触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及大量的课外优秀读物,当这些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也要写一篇的冲动和欲望,这种写作欲望是压抑不了的,不让他写他会感到浑身不自在,这就叫“不吐不快”,正如一个生物体要想保持生命状态就必须一刻不停的进行呼吸一样,“吸”就相当“阅读”,“呼”就相当于“写作”。这是自然规律。但为什么现在中学的作文课却如此让师生感到头疼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从命题到评改都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写作文的规律,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跟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年龄特点不一致,更不用说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了,结果导致“呼吸”不顺畅、不协调甚至阻塞,其结果当然是学生苦恼,教师头疼了。自主作文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展示的机会,表达的途径,表现自我的窗口,这些的作文形式学生当然会感到“呼吸畅快”快乐无比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改更评,相互赏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然会快乐无穷了,这哪里还能找到苦恼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