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由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8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使用分级转运模式,对照组使用标准转运模式,记录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各级转运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于对照组更低,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转运工作中使用分级转运可以有效提高急诊患者转运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转运工作安全性。
关键词:分级转运,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中图分类号:R472.2,R459.7 文献标志码:A
危重者患者指急诊接收的,由于突发性疾病或者生理性损伤等情况导致的器官功能出现紧急障碍的患者,此类患者人院诊疗期间通常需要医疗器械来辅助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以维持正常生命体征。危重症患者在急诊进行初步抢救后,有很大概率会由于诊断及进一步治疗需求而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工作,有研究数据表明,需要由急诊进行院内转运工作的危重症患者比例高达44:100。由于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情况复杂,在转运过程中受外界移动、变化的环境影响,很可能出现进一步的病情恶化。由于转运过程中情况复杂,患者易受到来自仪器或转运人员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5%,转运难度较大。如何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高效、安全的转运,一直是国内外医疗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次对如何实践标准化分级转运及分级转运具体操作内容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6月急诊接诊的284例危重症患者,所有患者中男172例,女112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4.62±9.24)岁,其中严重创伤126例、急性脑血管病31例、心梗35例,急性肺炎20例、急性脑卒中16例、急性呼吸衰竭32例、急性心力衰竭24例。所有患者依平均分配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2例。纳入标准:经急诊抢救室初步治疗后,由于病情或检查结果,确认需要进行转运工作的危重症患者。排除标准:人院时已陷入休克状态的患者、常规病房转运的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标准转运流程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标准转运流程进行转运工作,具体操作包括:由转运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所需的医疗器械及转运需求,准备转运器材,由医护人员护送进入病房后依据经验对患者进行观察安置,处理患者物品,依要求于特护单上记录转运流程。
1.3分级转运流程
研究组患者使用标准化分级转运依ACCEPTANCE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进行转运工作,流程为评估分级、沟通解释、充分准备、正常转运。具体包括:(1)在确立实施分级转运工作前,对负责转运工作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转运预案、转动注意事项、风险评估方式等方面培训,引进学习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基础生命支持(BLA)及高级生命支持(APLS)中的评估体系,以便于快速精确地诊断患者病情。
(2)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状况依BLA、APL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依MEWS(早期预警评分)、AIS(创伤评分)及GCS(格拉斯评分)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风险评估。经评估,如MEWS得分<5、AIS得分<2、GCS得分>13则为I级患者,其死亡风险较低;如MEWS得分>5分、AIS得分3-4分、GCS得分9-12分,则为Ⅱ级患者,存在一定死亡风险;如MEWS得分>9、AIS得分>4分。GCS得分<8分,则为Ⅲ级患者,死亡风险在50%以上。在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后,告知家属病情情况及转运工作重要性,在家属同意后进行转运工作。
(3)分析患者病情情况并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患者病情需求决定患者转运方向,如抢救室、急诊室或普通诊室等。
(4)依照患者病情情况进行分级转运,对于I级患者配备1名主治医师及2名护士进行转运,负责工作包括对于通气设备、除颤仪及体征监护仪等急救设备的操作,穿刺包及各类急救药物的使用;对于Ⅱ级患者配备值班医生及护士各一名,在基础急救仪器及急救药物的基础上额外增加肾上腺素等强心作用药物及咪达唑仑等麻醉镇静类药物应对患者病情需求;Ⅲ级患者对转运时间要求较高,转运时间将直接影响着患者救治情况,因此仅需配备值班医生、护士各一名及基础通气设备,保证以最短速度达成患者院内转运工作。(5)在进行转移工作前,对患者即时病情进行二次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转运工作。如患者不适合转运,则继续救治患者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再进行转运。(6)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大多较为复杂,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转运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的监测,确保有效维护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以便及时对患者突发情况作出处理。
1.4判断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长及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具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转运时间越短、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则转运工作进行越顺利。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分析;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分析。若两组对比结果P<0.05则认为两组数据拥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转运时长进行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患者转运时长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组各项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经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列。
2.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均在转运期间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7%,其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所列。
3讨论
转运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值班医生、护士及家属病人的多方面配合,转运工作本身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却在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精简转运流程,缩短转运时长、提高转运效率一直是各方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的重点问题。标准化分級转运较传统转运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可以建立起院内高效转运流程,明确转运工作负责人员,确保转运工作的专业性;详尽的应急预案可以保障在转运出现不良事件时医护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以免对患者病情造成进一步恶化;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级,就可以对患者病情恶化情况有相应准备;不同分级的患者也可以使转运过程中的医疗资源分配问题得到更直观的解答,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由于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而造成对抢救时机的延误。
通过引进AHA所制定的BLS及PALS的患者病情评估体系进行学习,可以对患者病情做到有直观性了解,进而快速做出判断。而依据患者分级,可以进一步做到变“导诊”为“分诊”,变被动为主动,在抢救阶段通过对患者病情等级的了解,进一步对患者的抢救方法进行细节制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繁余操作,以不同级别患者配备不同等级转运模式的方式,做到对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其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出标准化分级转运较传统转运模式具有显著优越性。
标准化分级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提升转运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做到安全、高效地进行转运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转运工作中予以实施。
关键词:分级转运,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中图分类号:R472.2,R459.7 文献标志码:A
危重者患者指急诊接收的,由于突发性疾病或者生理性损伤等情况导致的器官功能出现紧急障碍的患者,此类患者人院诊疗期间通常需要医疗器械来辅助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以维持正常生命体征。危重症患者在急诊进行初步抢救后,有很大概率会由于诊断及进一步治疗需求而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工作,有研究数据表明,需要由急诊进行院内转运工作的危重症患者比例高达44:100。由于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情况复杂,在转运过程中受外界移动、变化的环境影响,很可能出现进一步的病情恶化。由于转运过程中情况复杂,患者易受到来自仪器或转运人员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5%,转运难度较大。如何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高效、安全的转运,一直是国内外医疗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次对如何实践标准化分级转运及分级转运具体操作内容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6月急诊接诊的284例危重症患者,所有患者中男172例,女112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4.62±9.24)岁,其中严重创伤126例、急性脑血管病31例、心梗35例,急性肺炎20例、急性脑卒中16例、急性呼吸衰竭32例、急性心力衰竭24例。所有患者依平均分配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2例。纳入标准:经急诊抢救室初步治疗后,由于病情或检查结果,确认需要进行转运工作的危重症患者。排除标准:人院时已陷入休克状态的患者、常规病房转运的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标准转运流程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标准转运流程进行转运工作,具体操作包括:由转运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所需的医疗器械及转运需求,准备转运器材,由医护人员护送进入病房后依据经验对患者进行观察安置,处理患者物品,依要求于特护单上记录转运流程。
1.3分级转运流程
研究组患者使用标准化分级转运依ACCEPTANCE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进行转运工作,流程为评估分级、沟通解释、充分准备、正常转运。具体包括:(1)在确立实施分级转运工作前,对负责转运工作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转运预案、转动注意事项、风险评估方式等方面培训,引进学习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基础生命支持(BLA)及高级生命支持(APLS)中的评估体系,以便于快速精确地诊断患者病情。
(2)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状况依BLA、APL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依MEWS(早期预警评分)、AIS(创伤评分)及GCS(格拉斯评分)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风险评估。经评估,如MEWS得分<5、AIS得分<2、GCS得分>13则为I级患者,其死亡风险较低;如MEWS得分>5分、AIS得分3-4分、GCS得分9-12分,则为Ⅱ级患者,存在一定死亡风险;如MEWS得分>9、AIS得分>4分。GCS得分<8分,则为Ⅲ级患者,死亡风险在50%以上。在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后,告知家属病情情况及转运工作重要性,在家属同意后进行转运工作。
(3)分析患者病情情况并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患者病情需求决定患者转运方向,如抢救室、急诊室或普通诊室等。
(4)依照患者病情情况进行分级转运,对于I级患者配备1名主治医师及2名护士进行转运,负责工作包括对于通气设备、除颤仪及体征监护仪等急救设备的操作,穿刺包及各类急救药物的使用;对于Ⅱ级患者配备值班医生及护士各一名,在基础急救仪器及急救药物的基础上额外增加肾上腺素等强心作用药物及咪达唑仑等麻醉镇静类药物应对患者病情需求;Ⅲ级患者对转运时间要求较高,转运时间将直接影响着患者救治情况,因此仅需配备值班医生、护士各一名及基础通气设备,保证以最短速度达成患者院内转运工作。(5)在进行转移工作前,对患者即时病情进行二次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转运工作。如患者不适合转运,则继续救治患者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再进行转运。(6)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大多较为复杂,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转运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的监测,确保有效维护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以便及时对患者突发情况作出处理。
1.4判断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长及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具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转运时间越短、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则转运工作进行越顺利。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分析;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分析。若两组对比结果P<0.05则认为两组数据拥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转运时长进行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患者转运时长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组各项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经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列。
2.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均在转运期间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7%,其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所列。
3讨论
转运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值班医生、护士及家属病人的多方面配合,转运工作本身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却在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精简转运流程,缩短转运时长、提高转运效率一直是各方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的重点问题。标准化分級转运较传统转运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可以建立起院内高效转运流程,明确转运工作负责人员,确保转运工作的专业性;详尽的应急预案可以保障在转运出现不良事件时医护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以免对患者病情造成进一步恶化;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级,就可以对患者病情恶化情况有相应准备;不同分级的患者也可以使转运过程中的医疗资源分配问题得到更直观的解答,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由于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而造成对抢救时机的延误。
通过引进AHA所制定的BLS及PALS的患者病情评估体系进行学习,可以对患者病情做到有直观性了解,进而快速做出判断。而依据患者分级,可以进一步做到变“导诊”为“分诊”,变被动为主动,在抢救阶段通过对患者病情等级的了解,进一步对患者的抢救方法进行细节制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繁余操作,以不同级别患者配备不同等级转运模式的方式,做到对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其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出标准化分级转运较传统转运模式具有显著优越性。
标准化分级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提升转运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做到安全、高效地进行转运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转运工作中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