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 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但是在听课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历史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思考一,如何处理教材和课标的关系。岳麓版教材与课标要求有较多差别,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略讲,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体现得又不充分,补充内容进行讲授,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
思考二,课时不足如何完成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如何取舍。由于岳麓版教材内容的容量庞大,甚至可以说庞杂,而高中学段活动又多,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无可厚非,但课时被冲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每学期每周2课时(有的学校半学期每周4课时)的授课时间实际上是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如我校高一上学期按实有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只能完成教学计划的2/3,最多也不会达到4/5。要完成教学计划,不得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但如何取舍,既有难度,也有风险。
思考三,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如何设计。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思考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当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学班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高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思考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
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
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高中历史课堂教改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引以为戒。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学会经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原先的预设被打乱,需要发挥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去应对。同时要认识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许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即时利用,合理整合,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历史课堂,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氛围, 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我校高中的生员情况和教学现实 ,我们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让历史课堂 真实、有趣,而不是作秀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实有效的教学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让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高中学的历史教材, 有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让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恰当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化
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
1、让学生亲自查一查。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如 《破解彩陶之密》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3、专题讨论会。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参加。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4、历史演讲会。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 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不过是展示“新理念”的一张标签而已。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刻意避免那种华而不实的作秀,一定要注重实效,只有这样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才能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新教材才能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 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但是在听课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历史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思考一,如何处理教材和课标的关系。岳麓版教材与课标要求有较多差别,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略讲,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体现得又不充分,补充内容进行讲授,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
思考二,课时不足如何完成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如何取舍。由于岳麓版教材内容的容量庞大,甚至可以说庞杂,而高中学段活动又多,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无可厚非,但课时被冲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每学期每周2课时(有的学校半学期每周4课时)的授课时间实际上是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如我校高一上学期按实有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只能完成教学计划的2/3,最多也不会达到4/5。要完成教学计划,不得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但如何取舍,既有难度,也有风险。
思考三,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如何设计。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思考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当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学班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高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思考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
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
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高中历史课堂教改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引以为戒。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学会经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原先的预设被打乱,需要发挥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去应对。同时要认识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许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即时利用,合理整合,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历史课堂,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氛围, 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我校高中的生员情况和教学现实 ,我们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让历史课堂 真实、有趣,而不是作秀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实有效的教学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让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高中学的历史教材, 有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让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恰当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化
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
1、让学生亲自查一查。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如 《破解彩陶之密》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3、专题讨论会。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参加。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4、历史演讲会。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 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不过是展示“新理念”的一张标签而已。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刻意避免那种华而不实的作秀,一定要注重实效,只有这样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才能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新教材才能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