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秋意里,秉孔子“仁礼”,品双塔新风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文庙,宋朝时由范仲淹所建。在985年的历史长河里,它一直是苏州人的精神圣地。9月28日上午,文庙大成殿前礼乐声声,“2020姑苏孔子文化节”在此启动,这也是姑苏区双塔街道第14年举办祭孔活动。
  一场传统庄重的祭孔仪式
  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礼”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年的祭孔活动也依旧秉持着“礼”的传统文化内涵。
  上午9点半,钟鼓齐鸣,人们肃穆而立。现场的“镛钟”作为乐之重器和文庙重要的礼器,与左侧的贲鼓互为“琴瑟之友”,在戟门两侧遥相呼应。
  祭孔仪式开始。首先为敬献“三牢”,由麾生举麾,节生举节引领,三名礼生缓步至供案敬献行礼,佾生同时行礼。“三牢”即牛、羊、豕三牲,是祭祀的最高规制。
  之后为“奠帛”,它是古代正献官所行之礼,过程为奠帛、献爵、行三鞠躬礼。
  随着司仪一声“进……馔……”,礼生手捧装有食物馔品的笾、豆之器向至圣先师孔子敬献。这代表着释典礼仪的最高规制。
  在祭孔现场,范氏后裔代表,范仲淹第28代孙范敬中先生向孔子敬香。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英女士、孔子第七十八代孙孔维坤先生代表孔子后裔向孔子敬献了花篮。之后全体肃立,整理衣冠,向至圣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
  随着孔子77代孙孔德胜先生恭读祝文完毕,最后的仪式部分“敬献佾舞”开始。古代祭孔“佾舞”分“八佾”和“六佾”两种,“佾”代表乐舞的行列。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乐”。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曲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左手执龠,右手执羽,每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舞姿刚劲舒展,具有古典之美。
  一个“寓教于乐”的市民节日
  传统祭祀典礼结束后,“姑苏·嘉定”儒行文旅交流发布会在文庙德善书院内启动。一部以两地孔子文化为主轴的“儒行双城”纪录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现场还开展了一场府学阅读分享会,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娣教授进行了《国学与园林渗融之美》的主题演讲。
  庄重与典雅并非孔子文化节中唯一的氛围。经过多年延展,孔子文化节已经成为了一系列活动。它不仅仅是大成殿前的仪式,更是全民参与的苏城传统文化盛事。
  启动仪式前一天,孔子文化节的系列夜活动已在观前街人民广场拉开帷幕。除了推出“弦歌不辍吟诵记”,一条名为“姑苏八点半·子城来相伴”的特色夜游线路也在当晚发布。人们可以通过徒步的方式,游览辖区景点、名人故居,路线中还穿插有“天问寰宇”手工折纸、“翰墨书香”碑刻拓片、“苏州码子”算筹与数学等互动项目。在怡人的秋夜里,边游边学,不亦乐乎。
  启动仪式当天,由双塔街道与苏州团市委、沧浪亭景区管理处共同打造的“国风少年礼乐记”活动也吸引了许多少男少女。只要身着汉服唐装,就可以免费进入沧浪亭、可园。此外,拍摄视频上传至抖音,7日内点赞数最高的前十位作品将获得“孔子文化节最佳风采奖”。同时姑苏区文联以“四书五经”中的名句为谜底创作灯谜,悬挂于文庙或沧浪亭景区内,邀请大家参与解谜游戏。
  同一时间,由双塔街道文联书法协会布展的“崇文重教·翰墨书香”书法展在赛格文化广场二楼展出,此次书法展是重点围绕“四书五经”为内容的书画创作作品展,不少书画爱好者相约参观。
  金秋十月里,双塔市集内也将开启孔子文化节系列夜活动中“舌尖上的姑苏”部分。现场将摆放一幅长达30米的美食长卷,展现鲜活可爱的Q版美食。市民可扫描二维码觀看讲述苏州时令美食的视频,还可以学习到这些美食的做法。万康酱菜、南园宾馆苏帮菜等传统非遗美食商家,祥鑫、馋老沛等“网红”商家也会来到现场介绍美食。
  一份多年延伸的文化坚持
  双塔街道位于春秋“子城”所在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文教资源云集。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赋予的新内涵,双塔街道深入挖掘“千年府学”的独特内涵,弘扬崇文重教传统。已经举办了14年的孔子文化节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节日。
  2006年,当时的沧浪区双塔街道主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祀典礼,通过展示孔子大成乐、佾舞表演、朗读《论语》纪念至圣先师。同时开展现场书法表演,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居民家。2013年,“祭祀孔子诞辰大典”成功入选第六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系列活动,不仅是姑苏区成立后的首届祭孔活动,也是文庙大成殿2012年大修后的“处子秀”。2015年,祭孔大典正式升级为姑苏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恢复“三献礼”。2018年姑苏孔子文化节着力拓展文化与经济、旅游、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探索古城保护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2019年的姑苏孔子文化节中,“阅·子城”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彰显魅力,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姑苏居民乐享了“文化大餐”。
  2020年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也是范仲淹诞辰1031周年。本次孔子文化节中,双塔街道将传统国学文化与当代教育、古城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姑苏八点半”夜经济深度融合,拓展了文化与经济、旅游、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文化+”工作举措。它不仅彰显了姑苏古城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也主动顺应了当前苏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提升文化凝聚力。最美秋日莫等闲,一起来领略双塔的人文魅力与姑苏风情。
其他文献
在五卅路旁的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平日总能见到一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跑步、打拳、踢足球,大家喊他“老朱”,也有人称他一声“朱老师”。86岁的朱益坤,一辈子痴迷足球,为苏州培养了一批足球运动员、教练员。  在苏州,健身没有年龄之分,是全民生活的标配。有统计,到2020年,苏州大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64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2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
期刊
世界上所有伟大文明无一例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繁衍生息的依靠。  而苏州的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意义,它凝结着吴中历史文化底蕴,显示出深远的意境。飘逸灵秀的水,是苏州人的骄傲,是苏州生活的依托,是苏州人文的命脉,更是苏州这个城的灵魂。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苏州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42.5%,城內水道密如蛛网,是中
期刊
在倚水而居的苏州,唱的是水磨腔,吃的是水中仙。水中仙生于水中,口味清甜、软糯爽脆皆有,也在各地美食中代表了苏州蔬食的审美:朴实、清淡和真实,正如苏州人生于这水乡之中,淡雅又不失本真。那,如流水一般温软的苏州风味,为何胜出?  水韵江南,“仙”味的摇篮  “太湖桂花藕”“生呛太湖虾”“上汤太湖白鱼大鱼丸”“鸡头米湖虾仁”和“姑苏江南水八仙”等,哪一个不是让人垂涎三尺的餐桌美食。正是悠久的培育历史、苏
期刊
我认识很多新苏州人,大多都是因为嫁给苏州人,或是娶了苏州人,来到苏州的。为了“苏州红颜”定居在苏州,这不禁让人思考,苏州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如此地吸引人呢?  白居易曾有诗云,“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苏州人是因水而生的一群人,他们吃着水稻,枕着小河,温柔随和,柔中带刚,灵活机智……把水的特点完全融入了性格当中,苏州人可以说是“水构成的骨肉”。  最懂
期刊
说起来,苏州古城与运河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苏州是建在运河上的城市,河流如血脉般,延伸流淌在城市的肌理中。曾经,运河上商贾熙攘,渔火歌吹。如今,虽时过境迁,大运河仍是贯通苏州南北的文化动脉,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地演绎了一段又一段苏式运河故事。  历史遗落的光阴  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为方便游人,在虎丘一带开凿了连通阊门的山塘河。山塘街沿河而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是它
期刊
我今年54岁,在二郎巷支着个修车摊。我有个外号,大家叫我“二郎巷骑手”。去年国庆节,我为社区30户空巢老人送了七天饭——因为我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国庆休息,我又见不得老人有不便,干脆就当起了“骑手”。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我这人就好聊天,修车练摊空闲,我就喜欢在社区转悠,平时也会帮着老人们做点事情。去年国庆节前,我听老人们聊天,说社区南山驿站日间照料中心国庆期间要停止供应餐食。国庆期间休息本身
期刊
很多人对“文创”的理解,可能还仅仅停留在“文化+创意”上。然而文化如何融入产品中,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去融入,如何让天马行空的创意付诸实践……这一系列看似微观的问题,在这个文化与内容为王的时代,应该被好好审视。  苏州古城的底蕴历史,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线装书,古城沧浪片区,更是有着不少可圈可点可探究的文化印迹。日前,由姑苏区人社局指导、沧浪街道承办的“Zui”盘门2020年沧浪街道创新创业大赛文创产品专
期刊
而居,择水而憩。苏州河网密布,造就了发达的航运外,苏州靠着“水”还生发出了很多优势农产品——水八仙、大闸蟹、水稻……苏州的农民,靠水吃水,依据着苏州地理优势,加上愿动脑、肯动手,不仅将这些“老天爷赏饭吃”的优势农产品种、养殖得风生水起,为自己创造富足的小康生活,也为苏城发展精品农业增添了无限活力。  周挺:“种”出幸福生活  太湖东南水域,有一座名为“漫山岛”的湖心岛,是太湖第三大岛屿。没有被过度
期刊
打开杂志社摄影师小于的照片宝库,你会发现拍摄苏州的照片中,八成都有水的元素。  水,是水乡苏州气质必定的基调。江湖河港井池是苏州影像中最具生气的元素,古往今来,苏州之水为苏州人滋润了一处处锦绣家园,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又将苏州建成了中国水城的典型代表。  苏州几乎无处不在地闪烁着粼粼波光。这流动的水,让人真正亲近了这座江南城市的似水柔情。城外是水,城内是水,东西是水,南北是水,水水相连相通,苏州便是这
期刊
说到“一粒米”,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苏州盛产的稻米。确实,作为“鱼米之乡”,苏州的大米可是相当受欢迎的。但今天,我们想谈论下另外“一粒”在苏州愈发受人关注的“米”——纳米。  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几乎等同于头发丝的五万分之一,是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事物。然而,就是这个小到人类根本无法直接触摸的纳米世界,在近年来又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产业。  纳米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