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初的中原,红枫簇簇,菊香点点,秋色无限。
河南禹州市朱阁大道东段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朱红色的大门里,摄制组一行的嘈杂打破了庭院的宁静。
镜头中,朱红色的大门,装饰考究却不张扬。雅致的四方小院内,栽满了石榴树与石榴树盆景,院内路边的花草树木规制得井然有序,鹅卵石铺成的一条小道直通后院,路两侧十二根花岗岩座上,安放着造型生动、釉质莹润的钧瓷十二兽首。
随即,主人公潘世豪走进镜中。他穿一身得体的休闲装,笑容谦和。随着镜头摇曳,他开始泡茶,烹汤、焚香、涤器、烫盏,一会儿工夫,香气四溢的茶水从潘世豪手中的钧瓷壶里倾泻而下,其动作娴熟而又潇洒。看他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似沉浸于茶与壶的世界……
这正是许昌电视台人物电视散文专题片——《神壶》的拍摄现场。
片中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热爱中国钧瓷和中国文化的人们。
一枝红杏俏争春
片中主人公潘世豪,1972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他年轻持重,行事低调,在此“闭关修炼”多时,其作品深受业界及藏家好评,被国内外政商文等名流大家追捧和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经营生意,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母亲便在当地开了一家彩瓷厂。对家中变故深有体会,所以,一有空闲,我就帮家里进货,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瓷器的时候。”
潘世豪讲起自己的故事。淡淡的茶香也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当时俺家瓷厂进料都是借用邻居大叔的四轮拖拉机,夏天太阳毒,坐上车皮肤被烤得生疼,冬天拉货回家困得能从车上掉下来。”
1990年秋,潘世豪应征入伍,在解放军某部汽车团服役,担任川藏线物资运输任务。川藏线上,整年白雪皑皑,路途险陡,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跌进万丈深渊。对潘世豪来说,这是生命对他最深刻的考验,眼睁睁看着那些执行任务遇险的战友,用鲜血濯净了他的心灵。
“活着,就必须对得起生命。”
在潘世豪看来,做什么都要追求完美,都要做得最好、做成极致,生命的旅途才由此辉煌。
在部队跟着首长当通讯员,身边的人喜欢喝茶,耳濡目染,他也慢慢养成喝茶的习惯。
“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在悟出这个理儿之后才开始研究茶壶的。那时喜欢紫砂壶,一年要去宜兴好几次。”去的次数多了,潘世豪慢慢掌握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一天,一位女性客人用他的紫砂壶喝茶,雪花膏、口红、化妆品的味道把茶的味道弄得不伦不类。这使潘世豪产生了做钧瓷壶的念头。
“其实,神垕镇很早就烧制钧瓷壶,那时做得太粗、太笨,不是温度高一注水就炸开,就是壶盖与壶身结合不严密。要是把紫砂壶的精髓和钧瓷的窑变结合起来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潘世豪在2008年春开始创建自己的钧窑——华豫钧窑。
方寸茶壶绘乾坤
潘世豪踏上了圆梦的艰难路程。他以研究宋代钧瓷为支点,追求宋代钧瓷境界、韵味,选窑址、建生产线、购设备、买材料、搞设计、定规划,研究宋代钧瓷工艺。他使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釉料配方,追求最高的艺术效果。从造型设计、釉料配方到制作烧造,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细心揣摩、煞费苦心。
“我有母亲留下来的老釉配法,再加上近几年对壶的研究,慢慢雕琢,逐步成型。”
万事还是开头难。当时仅资金就让潘世豪“做了不少难”。那会儿家里不宽裕,他结婚时只问家里要了一对钧瓷鸡血红的双龙活环瓶,一是从小接触瓷器,确实也喜欢这件老器物;再者家中也真是拿不出其他的,建钧窑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做好钧瓷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壶口、壶嘴和壶把儿的角度掌握就很难。钧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温度越高,茶壶的收缩比越大,越容易变形、走样。
艰难玉成,潘世豪没有退缩。一窑不行,就再烧一窑,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在做壶。潘世豪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十窑九不成”!
这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事情有了转机。
“烧钧瓷不往膨出(最坏处)烧,就出不来好东西。”就是这句话让潘世豪茅塞顿开。物极必反,留下的才是精品。就这样,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件钧瓷壶烧成了,接着有了第二件、第三件……
说到这里,潘世豪拿起泡茶的钧瓷壶,用左手中指按住壶盖上的小孔,右手把壶翻转过来,钧瓷壶竟不漏一滴水。潘世豪说:“壶里的茶水之所以不外流,是因为壶盖与壶口的密闭性好。不过,这只是好壶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
“除了刚才说的釉料纯净不夺茶之香气、密封性好经得起温度冷热剧变外,还有这儿……”潘世豪掀开壶盖,指给大家看。只见壶内线条流畅,壶底中间高,周边底。
“这是我从喝茶中得来的灵感。”潘世豪笑着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往壶中注水时形成旋涡,既不会烫伤茶叶,又有利于茶叶和水充分交融。”
当年潘世豪去宜兴结交了不少制壶的朋友,现在不少人跑来向他讨教制壶技艺。
拿起其中一把壶仔细观看,壶身线条优美、造型优雅,用手把玩,如玉一般光滑圆润。钧瓷壶的盖和口的衔接恰到好处。“这些壶的釉料全部都是天然制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潘世豪说。
潘世豪把他的钧瓷壶称为“壶说八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道、商道、官道、艺道、职道。他对壶的理解是思想,是道德,是文化,是情感,是人伦,是天地万物的聚集和演绎,是自然人文的浓缩和注解。一把小小的钧瓷壶容纳了自然万象、天地人伦。
不久前,河南许昌电视台、市文联联合举行的潘世豪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他的钧瓷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精”。世豪壶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选料精、工艺精、造型精、釉色精,壶身、壶盖、壶把、壶嘴、壶底比例协调,天衣无缝;“妙”。世豪壶壶内是紫砂胎质,有紫砂透气之功用;壶外有钧瓷釉色,有钧瓷玉质之神韵;“绝”。世豪壶注水流畅,圆而不散,翻转自如,堪称一绝;“雅”。世豪壶造型古朴,端庄高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韵”。世豪壶有宋代钧瓷的韵味,如玉一般温润,如翡翠一般碧彻,沉稳静穆,韵味无穷。 专家们的赞誉也为电视专题片《神壶》的“神”作了生动诠释。世豪钧瓷壶的“神”,在于它的神工、神韵、神采,在于文化之积淀、历史之厚重,在于意志和自信,在于传承和创新。
宋钧遗韵贯古今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历代皇家御品。钧瓷最神奇的地方是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纯属天然变化,人工难以掌控,烧造难度极高。传说宋代徽宗年间,禹州钧官窑每年向朝廷岁贡36件作品,然而成品率太低,“十窑九不成”,每年都有工匠被处死。
有人亲历过潘世豪开窑场景。
窑温降下,窑门打开,一窑成品出现眼前。烧窑师傅满脸沮丧,蹲在一边一声不吭。
“别难受了!如果出窑件件都是藏品,那还叫宋钧吗?清理一下,全部砸掉。”潘世豪的语气里没有半点犹豫。
潘世豪告诉大家,作为一个钧瓷人,每一件作品都必须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宁折不弯。艺术人生必须完美,决不能有瑕疵。
潘世豪还告诉大家,在宋代五大官瓷中,唯有钧瓷能成为天人合一的产物,钧瓷是天假人之术、人假天之功成就的中华文明精髓。
在潘世豪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天地人的敬重。
譬如,潘世豪的作品《十二生肖》,其创意来自成龙的同名电影,也有圆明园十二兽首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来自他对天地人的感悟。为了创作这套作品,潘世豪认真对各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并结合不同属相的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肖像,进行过无数次修正。基于此,他的这套作品,“精”“气”“神”韵十足,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精”“气”“神”与自然形象的完美结合。以至于许多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评价,他《十二生肖》的艺术境界远远超过了十二兽首。
再如,潘世豪的《宣德炉》。宣德炉是明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潘世豪的这套作品,也叫《宣德十三品》,共13款,全部采用宋代工艺,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既具有铜器的古朴,又兼备钧瓷之温润。从釉色上看,有的似铜非铜、温润如翡;铜口又铁足,通神宛如玉;有的青若翠竹,红若榴仔,炉底一抹宝石蓝。近观之,仿觉一缕檀香铺面,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的艺术需要传承,我们应当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对于各类褒奖,潘世豪的回答掷地有声。
这些年,潘世豪一直埋首做钧瓷,小院的大门连个招牌都没有,平时更是很少开门。但他的作品却经过口口相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8年,潘世豪在北京拜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当时耿老先生对潘世豪带去的仿宋六棱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潘世豪的展厅里,一件件质感如玉、玲珑剔透的藏品依次进入摄制组的镜头。随手拿一件都让人眼前一亮,端庄的造型,细腻的窑变,厚美的釉色,可谓件件精品。
“不要小看这其中的任意一件,他们都是经过一窑、两窑甚至三窑才选出的精品,一般一窑能看上眼的很少。有一点瑕疵的,我都不会留。”潘世豪递过来一只寿洗,其表面布满了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色彩绚丽多姿,釉面自然垂淌,让人不觉拍手叫好!
……
心随壶动,情随茶涌。潘世豪还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茶艺大师。只要有空,潘世豪就会不厌其烦地摩挲一把把心爱的茶壶。 经过长时间的把玩,茶壶日渐有了温润的神韵。“壶小乾坤大,茶中岁月长。走进茶的世界,大家在那里倾心交谈,一起品茗,一起享受精神的快乐。那是人生的一种承诺,也是一份生活的温情。”
潘世豪的故事普通却不平凡。如诗所证:“方寸茶壶内,呕血绘乾坤。钧艺数千载,唯愿玉壶春。”
“唯愿玉壶春”,反映了他的心际和胸怀。如今,独树一帜的世豪壶,已经在钧瓷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潘世豪也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辉煌着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 张惠清
河南禹州市朱阁大道东段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朱红色的大门里,摄制组一行的嘈杂打破了庭院的宁静。
镜头中,朱红色的大门,装饰考究却不张扬。雅致的四方小院内,栽满了石榴树与石榴树盆景,院内路边的花草树木规制得井然有序,鹅卵石铺成的一条小道直通后院,路两侧十二根花岗岩座上,安放着造型生动、釉质莹润的钧瓷十二兽首。
随即,主人公潘世豪走进镜中。他穿一身得体的休闲装,笑容谦和。随着镜头摇曳,他开始泡茶,烹汤、焚香、涤器、烫盏,一会儿工夫,香气四溢的茶水从潘世豪手中的钧瓷壶里倾泻而下,其动作娴熟而又潇洒。看他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似沉浸于茶与壶的世界……
这正是许昌电视台人物电视散文专题片——《神壶》的拍摄现场。
片中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热爱中国钧瓷和中国文化的人们。
一枝红杏俏争春
片中主人公潘世豪,1972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他年轻持重,行事低调,在此“闭关修炼”多时,其作品深受业界及藏家好评,被国内外政商文等名流大家追捧和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经营生意,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母亲便在当地开了一家彩瓷厂。对家中变故深有体会,所以,一有空闲,我就帮家里进货,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瓷器的时候。”
潘世豪讲起自己的故事。淡淡的茶香也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当时俺家瓷厂进料都是借用邻居大叔的四轮拖拉机,夏天太阳毒,坐上车皮肤被烤得生疼,冬天拉货回家困得能从车上掉下来。”
1990年秋,潘世豪应征入伍,在解放军某部汽车团服役,担任川藏线物资运输任务。川藏线上,整年白雪皑皑,路途险陡,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跌进万丈深渊。对潘世豪来说,这是生命对他最深刻的考验,眼睁睁看着那些执行任务遇险的战友,用鲜血濯净了他的心灵。
“活着,就必须对得起生命。”
在潘世豪看来,做什么都要追求完美,都要做得最好、做成极致,生命的旅途才由此辉煌。
在部队跟着首长当通讯员,身边的人喜欢喝茶,耳濡目染,他也慢慢养成喝茶的习惯。
“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在悟出这个理儿之后才开始研究茶壶的。那时喜欢紫砂壶,一年要去宜兴好几次。”去的次数多了,潘世豪慢慢掌握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一天,一位女性客人用他的紫砂壶喝茶,雪花膏、口红、化妆品的味道把茶的味道弄得不伦不类。这使潘世豪产生了做钧瓷壶的念头。
“其实,神垕镇很早就烧制钧瓷壶,那时做得太粗、太笨,不是温度高一注水就炸开,就是壶盖与壶身结合不严密。要是把紫砂壶的精髓和钧瓷的窑变结合起来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潘世豪在2008年春开始创建自己的钧窑——华豫钧窑。
方寸茶壶绘乾坤
潘世豪踏上了圆梦的艰难路程。他以研究宋代钧瓷为支点,追求宋代钧瓷境界、韵味,选窑址、建生产线、购设备、买材料、搞设计、定规划,研究宋代钧瓷工艺。他使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釉料配方,追求最高的艺术效果。从造型设计、釉料配方到制作烧造,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细心揣摩、煞费苦心。
“我有母亲留下来的老釉配法,再加上近几年对壶的研究,慢慢雕琢,逐步成型。”
万事还是开头难。当时仅资金就让潘世豪“做了不少难”。那会儿家里不宽裕,他结婚时只问家里要了一对钧瓷鸡血红的双龙活环瓶,一是从小接触瓷器,确实也喜欢这件老器物;再者家中也真是拿不出其他的,建钧窑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做好钧瓷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壶口、壶嘴和壶把儿的角度掌握就很难。钧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温度越高,茶壶的收缩比越大,越容易变形、走样。
艰难玉成,潘世豪没有退缩。一窑不行,就再烧一窑,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在做壶。潘世豪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十窑九不成”!
这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事情有了转机。
“烧钧瓷不往膨出(最坏处)烧,就出不来好东西。”就是这句话让潘世豪茅塞顿开。物极必反,留下的才是精品。就这样,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件钧瓷壶烧成了,接着有了第二件、第三件……
说到这里,潘世豪拿起泡茶的钧瓷壶,用左手中指按住壶盖上的小孔,右手把壶翻转过来,钧瓷壶竟不漏一滴水。潘世豪说:“壶里的茶水之所以不外流,是因为壶盖与壶口的密闭性好。不过,这只是好壶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
“除了刚才说的釉料纯净不夺茶之香气、密封性好经得起温度冷热剧变外,还有这儿……”潘世豪掀开壶盖,指给大家看。只见壶内线条流畅,壶底中间高,周边底。
“这是我从喝茶中得来的灵感。”潘世豪笑着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往壶中注水时形成旋涡,既不会烫伤茶叶,又有利于茶叶和水充分交融。”
当年潘世豪去宜兴结交了不少制壶的朋友,现在不少人跑来向他讨教制壶技艺。
拿起其中一把壶仔细观看,壶身线条优美、造型优雅,用手把玩,如玉一般光滑圆润。钧瓷壶的盖和口的衔接恰到好处。“这些壶的釉料全部都是天然制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潘世豪说。
潘世豪把他的钧瓷壶称为“壶说八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道、商道、官道、艺道、职道。他对壶的理解是思想,是道德,是文化,是情感,是人伦,是天地万物的聚集和演绎,是自然人文的浓缩和注解。一把小小的钧瓷壶容纳了自然万象、天地人伦。
不久前,河南许昌电视台、市文联联合举行的潘世豪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他的钧瓷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精”。世豪壶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选料精、工艺精、造型精、釉色精,壶身、壶盖、壶把、壶嘴、壶底比例协调,天衣无缝;“妙”。世豪壶壶内是紫砂胎质,有紫砂透气之功用;壶外有钧瓷釉色,有钧瓷玉质之神韵;“绝”。世豪壶注水流畅,圆而不散,翻转自如,堪称一绝;“雅”。世豪壶造型古朴,端庄高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韵”。世豪壶有宋代钧瓷的韵味,如玉一般温润,如翡翠一般碧彻,沉稳静穆,韵味无穷。 专家们的赞誉也为电视专题片《神壶》的“神”作了生动诠释。世豪钧瓷壶的“神”,在于它的神工、神韵、神采,在于文化之积淀、历史之厚重,在于意志和自信,在于传承和创新。
宋钧遗韵贯古今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历代皇家御品。钧瓷最神奇的地方是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纯属天然变化,人工难以掌控,烧造难度极高。传说宋代徽宗年间,禹州钧官窑每年向朝廷岁贡36件作品,然而成品率太低,“十窑九不成”,每年都有工匠被处死。
有人亲历过潘世豪开窑场景。
窑温降下,窑门打开,一窑成品出现眼前。烧窑师傅满脸沮丧,蹲在一边一声不吭。
“别难受了!如果出窑件件都是藏品,那还叫宋钧吗?清理一下,全部砸掉。”潘世豪的语气里没有半点犹豫。
潘世豪告诉大家,作为一个钧瓷人,每一件作品都必须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宁折不弯。艺术人生必须完美,决不能有瑕疵。
潘世豪还告诉大家,在宋代五大官瓷中,唯有钧瓷能成为天人合一的产物,钧瓷是天假人之术、人假天之功成就的中华文明精髓。
在潘世豪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天地人的敬重。
譬如,潘世豪的作品《十二生肖》,其创意来自成龙的同名电影,也有圆明园十二兽首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来自他对天地人的感悟。为了创作这套作品,潘世豪认真对各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并结合不同属相的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肖像,进行过无数次修正。基于此,他的这套作品,“精”“气”“神”韵十足,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精”“气”“神”与自然形象的完美结合。以至于许多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评价,他《十二生肖》的艺术境界远远超过了十二兽首。
再如,潘世豪的《宣德炉》。宣德炉是明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潘世豪的这套作品,也叫《宣德十三品》,共13款,全部采用宋代工艺,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既具有铜器的古朴,又兼备钧瓷之温润。从釉色上看,有的似铜非铜、温润如翡;铜口又铁足,通神宛如玉;有的青若翠竹,红若榴仔,炉底一抹宝石蓝。近观之,仿觉一缕檀香铺面,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的艺术需要传承,我们应当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对于各类褒奖,潘世豪的回答掷地有声。
这些年,潘世豪一直埋首做钧瓷,小院的大门连个招牌都没有,平时更是很少开门。但他的作品却经过口口相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8年,潘世豪在北京拜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当时耿老先生对潘世豪带去的仿宋六棱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潘世豪的展厅里,一件件质感如玉、玲珑剔透的藏品依次进入摄制组的镜头。随手拿一件都让人眼前一亮,端庄的造型,细腻的窑变,厚美的釉色,可谓件件精品。
“不要小看这其中的任意一件,他们都是经过一窑、两窑甚至三窑才选出的精品,一般一窑能看上眼的很少。有一点瑕疵的,我都不会留。”潘世豪递过来一只寿洗,其表面布满了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色彩绚丽多姿,釉面自然垂淌,让人不觉拍手叫好!
……
心随壶动,情随茶涌。潘世豪还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茶艺大师。只要有空,潘世豪就会不厌其烦地摩挲一把把心爱的茶壶。 经过长时间的把玩,茶壶日渐有了温润的神韵。“壶小乾坤大,茶中岁月长。走进茶的世界,大家在那里倾心交谈,一起品茗,一起享受精神的快乐。那是人生的一种承诺,也是一份生活的温情。”
潘世豪的故事普通却不平凡。如诗所证:“方寸茶壶内,呕血绘乾坤。钧艺数千载,唯愿玉壶春。”
“唯愿玉壶春”,反映了他的心际和胸怀。如今,独树一帜的世豪壶,已经在钧瓷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潘世豪也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辉煌着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