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唯愿玉壶春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初的中原,红枫簇簇,菊香点点,秋色无限。
  河南禹州市朱阁大道东段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朱红色的大门里,摄制组一行的嘈杂打破了庭院的宁静。
  镜头中,朱红色的大门,装饰考究却不张扬。雅致的四方小院内,栽满了石榴树与石榴树盆景,院内路边的花草树木规制得井然有序,鹅卵石铺成的一条小道直通后院,路两侧十二根花岗岩座上,安放着造型生动、釉质莹润的钧瓷十二兽首。
  随即,主人公潘世豪走进镜中。他穿一身得体的休闲装,笑容谦和。随着镜头摇曳,他开始泡茶,烹汤、焚香、涤器、烫盏,一会儿工夫,香气四溢的茶水从潘世豪手中的钧瓷壶里倾泻而下,其动作娴熟而又潇洒。看他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似沉浸于茶与壶的世界……
  这正是许昌电视台人物电视散文专题片——《神壶》的拍摄现场。
  片中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热爱中国钧瓷和中国文化的人们。
  一枝红杏俏争春
  片中主人公潘世豪,1972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他年轻持重,行事低调,在此“闭关修炼”多时,其作品深受业界及藏家好评,被国内外政商文等名流大家追捧和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经营生意,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母亲便在当地开了一家彩瓷厂。对家中变故深有体会,所以,一有空闲,我就帮家里进货,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瓷器的时候。”
  潘世豪讲起自己的故事。淡淡的茶香也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当时俺家瓷厂进料都是借用邻居大叔的四轮拖拉机,夏天太阳毒,坐上车皮肤被烤得生疼,冬天拉货回家困得能从车上掉下来。”
  1990年秋,潘世豪应征入伍,在解放军某部汽车团服役,担任川藏线物资运输任务。川藏线上,整年白雪皑皑,路途险陡,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跌进万丈深渊。对潘世豪来说,这是生命对他最深刻的考验,眼睁睁看着那些执行任务遇险的战友,用鲜血濯净了他的心灵。
  “活着,就必须对得起生命。”
  在潘世豪看来,做什么都要追求完美,都要做得最好、做成极致,生命的旅途才由此辉煌。
  在部队跟着首长当通讯员,身边的人喜欢喝茶,耳濡目染,他也慢慢养成喝茶的习惯。
  “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在悟出这个理儿之后才开始研究茶壶的。那时喜欢紫砂壶,一年要去宜兴好几次。”去的次数多了,潘世豪慢慢掌握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一天,一位女性客人用他的紫砂壶喝茶,雪花膏、口红、化妆品的味道把茶的味道弄得不伦不类。这使潘世豪产生了做钧瓷壶的念头。
  “其实,神垕镇很早就烧制钧瓷壶,那时做得太粗、太笨,不是温度高一注水就炸开,就是壶盖与壶身结合不严密。要是把紫砂壶的精髓和钧瓷的窑变结合起来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潘世豪在2008年春开始创建自己的钧窑——华豫钧窑。
  方寸茶壶绘乾坤
  潘世豪踏上了圆梦的艰难路程。他以研究宋代钧瓷为支点,追求宋代钧瓷境界、韵味,选窑址、建生产线、购设备、买材料、搞设计、定规划,研究宋代钧瓷工艺。他使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釉料配方,追求最高的艺术效果。从造型设计、釉料配方到制作烧造,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细心揣摩、煞费苦心。
  “我有母亲留下来的老釉配法,再加上近几年对壶的研究,慢慢雕琢,逐步成型。”
  万事还是开头难。当时仅资金就让潘世豪“做了不少难”。那会儿家里不宽裕,他结婚时只问家里要了一对钧瓷鸡血红的双龙活环瓶,一是从小接触瓷器,确实也喜欢这件老器物;再者家中也真是拿不出其他的,建钧窑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做好钧瓷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壶口、壶嘴和壶把儿的角度掌握就很难。钧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温度越高,茶壶的收缩比越大,越容易变形、走样。
  艰难玉成,潘世豪没有退缩。一窑不行,就再烧一窑,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在做壶。潘世豪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十窑九不成”!
  这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事情有了转机。
  “烧钧瓷不往膨出(最坏处)烧,就出不来好东西。”就是这句话让潘世豪茅塞顿开。物极必反,留下的才是精品。就这样,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件钧瓷壶烧成了,接着有了第二件、第三件……
  说到这里,潘世豪拿起泡茶的钧瓷壶,用左手中指按住壶盖上的小孔,右手把壶翻转过来,钧瓷壶竟不漏一滴水。潘世豪说:“壶里的茶水之所以不外流,是因为壶盖与壶口的密闭性好。不过,这只是好壶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
  “除了刚才说的釉料纯净不夺茶之香气、密封性好经得起温度冷热剧变外,还有这儿……”潘世豪掀开壶盖,指给大家看。只见壶内线条流畅,壶底中间高,周边底。
  “这是我从喝茶中得来的灵感。”潘世豪笑着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往壶中注水时形成旋涡,既不会烫伤茶叶,又有利于茶叶和水充分交融。”
  当年潘世豪去宜兴结交了不少制壶的朋友,现在不少人跑来向他讨教制壶技艺。
  拿起其中一把壶仔细观看,壶身线条优美、造型优雅,用手把玩,如玉一般光滑圆润。钧瓷壶的盖和口的衔接恰到好处。“这些壶的釉料全部都是天然制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潘世豪说。
  潘世豪把他的钧瓷壶称为“壶说八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道、商道、官道、艺道、职道。他对壶的理解是思想,是道德,是文化,是情感,是人伦,是天地万物的聚集和演绎,是自然人文的浓缩和注解。一把小小的钧瓷壶容纳了自然万象、天地人伦。
  不久前,河南许昌电视台、市文联联合举行的潘世豪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他的钧瓷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精”。世豪壶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选料精、工艺精、造型精、釉色精,壶身、壶盖、壶把、壶嘴、壶底比例协调,天衣无缝;“妙”。世豪壶壶内是紫砂胎质,有紫砂透气之功用;壶外有钧瓷釉色,有钧瓷玉质之神韵;“绝”。世豪壶注水流畅,圆而不散,翻转自如,堪称一绝;“雅”。世豪壶造型古朴,端庄高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韵”。世豪壶有宋代钧瓷的韵味,如玉一般温润,如翡翠一般碧彻,沉稳静穆,韵味无穷。   专家们的赞誉也为电视专题片《神壶》的“神”作了生动诠释。世豪钧瓷壶的“神”,在于它的神工、神韵、神采,在于文化之积淀、历史之厚重,在于意志和自信,在于传承和创新。
  宋钧遗韵贯古今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历代皇家御品。钧瓷最神奇的地方是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纯属天然变化,人工难以掌控,烧造难度极高。传说宋代徽宗年间,禹州钧官窑每年向朝廷岁贡36件作品,然而成品率太低,“十窑九不成”,每年都有工匠被处死。
  有人亲历过潘世豪开窑场景。
  窑温降下,窑门打开,一窑成品出现眼前。烧窑师傅满脸沮丧,蹲在一边一声不吭。
  “别难受了!如果出窑件件都是藏品,那还叫宋钧吗?清理一下,全部砸掉。”潘世豪的语气里没有半点犹豫。
  潘世豪告诉大家,作为一个钧瓷人,每一件作品都必须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宁折不弯。艺术人生必须完美,决不能有瑕疵。
  潘世豪还告诉大家,在宋代五大官瓷中,唯有钧瓷能成为天人合一的产物,钧瓷是天假人之术、人假天之功成就的中华文明精髓。
  在潘世豪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天地人的敬重。
  譬如,潘世豪的作品《十二生肖》,其创意来自成龙的同名电影,也有圆明园十二兽首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来自他对天地人的感悟。为了创作这套作品,潘世豪认真对各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并结合不同属相的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肖像,进行过无数次修正。基于此,他的这套作品,“精”“气”“神”韵十足,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精”“气”“神”与自然形象的完美结合。以至于许多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评价,他《十二生肖》的艺术境界远远超过了十二兽首。
  再如,潘世豪的《宣德炉》。宣德炉是明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香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潘世豪的这套作品,也叫《宣德十三品》,共13款,全部采用宋代工艺,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既具有铜器的古朴,又兼备钧瓷之温润。从釉色上看,有的似铜非铜、温润如翡;铜口又铁足,通神宛如玉;有的青若翠竹,红若榴仔,炉底一抹宝石蓝。近观之,仿觉一缕檀香铺面,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的艺术需要传承,我们应当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对于各类褒奖,潘世豪的回答掷地有声。
  这些年,潘世豪一直埋首做钧瓷,小院的大门连个招牌都没有,平时更是很少开门。但他的作品却经过口口相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8年,潘世豪在北京拜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当时耿老先生对潘世豪带去的仿宋六棱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潘世豪的展厅里,一件件质感如玉、玲珑剔透的藏品依次进入摄制组的镜头。随手拿一件都让人眼前一亮,端庄的造型,细腻的窑变,厚美的釉色,可谓件件精品。
  “不要小看这其中的任意一件,他们都是经过一窑、两窑甚至三窑才选出的精品,一般一窑能看上眼的很少。有一点瑕疵的,我都不会留。”潘世豪递过来一只寿洗,其表面布满了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色彩绚丽多姿,釉面自然垂淌,让人不觉拍手叫好!
  ……
  心随壶动,情随茶涌。潘世豪还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茶艺大师。只要有空,潘世豪就会不厌其烦地摩挲一把把心爱的茶壶。 经过长时间的把玩,茶壶日渐有了温润的神韵。“壶小乾坤大,茶中岁月长。走进茶的世界,大家在那里倾心交谈,一起品茗,一起享受精神的快乐。那是人生的一种承诺,也是一份生活的温情。”
  潘世豪的故事普通却不平凡。如诗所证:“方寸茶壶内,呕血绘乾坤。钧艺数千载,唯愿玉壶春。”
  “唯愿玉壶春”,反映了他的心际和胸怀。如今,独树一帜的世豪壶,已经在钧瓷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潘世豪也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辉煌着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 张惠清
其他文献
百代更替,帝王将相谁人记起?千古江山,英雄豪杰何处寻觅?万世转瞬,留芳英名能有几许?  但是,总有一种贯穿历史长河的思绪,让人难以忘记;总有一种难以实现的家国情怀,让人长久叹息。风潇潇兮,心归去。当一代词人辛弃疾几番抱负竟归空,欲挽狂澜身无力,那种千骑驰骋的酣畅淋漓,那种挥泪人生路的坎坷际遇,那种人老心酸愁更愁的悲愤,便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传奇。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历城已被
期刊
也许,人们会觉得英模、先进人物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能崇拜、歌颂。而事实上,最美丽的人就在你我身边。  有一种“美”来源于平凡,正如北新建材的一线美丽员工,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却在各自岗位上不怕脏、不怕累、斗志昂扬、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绽放着青春华彩。  他们不一定是众多一线工人中技术最娴熟的,也不一定是工人中成绩最出色的。但是他们代表了奋战在生产一线的青年人
期刊
他成长在艰苦的钻井一线,瞬息万变的施工现场磨砺出他成熟过硬的钻井技术;他成熟于井队长这个关键岗位,一次次井下情况的完美处理让他锋芒毕露;他成名于中油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选树的竞赛中,一个“全国第一”让他绽放光华。  他,就是康辉,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公司70152钻井队长。虽然1982年出生的他,还有些许稚气尚未褪尽,但是年轻的外表包裹不住他娴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行为处事的成熟与冷静,以及因此带来的无数光
期刊
导语: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在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他真心希望中国能出现更多、更好的军事战略家  主句:他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组织领导有力,聚合集体智慧,取得显著成绩。他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积极改革创新,推进战略课教学模式转变,连续多年获学校优质大课奖,三尺讲台倾注忠诚。他学得执着,悟得深透,用得自如,学术敏感性强,科研成果丰硕,用实际行动诠释军旅园丁的铿锵誓言。  国防大学战
期刊
“工人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在我国,这是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若干年里,头戴安全帽、脖缠白毛巾、手持钢钎的钢铁汉子,穿着蓝格围裙,戴着雪白帽子,站在机器前的纺织女工,还都是最光荣令人羡慕的职业,还是许多人的梦想。  时至今日,这些人已经从企业退休。期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经历了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等等。熬过了这一切,今天最困扰他们的,是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之
期刊
故乡大冶茗山乡汪明村是个古老的村庄。在童年的记忆中,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村子座东朝西,北东南三面幕阜山余脉环抱,正西向是四、五百米宽,北高南低延绵不绝的梯田。村后山古松参天,大者二、三人合抱,小者也一人抱不过来。古松下是漫山的黄荆,仲春时节,米白色的黄荆花遍地开放,蜂蝶在花丛树叶间穿梭翻飞,孩子们嬉戏其间,追蝴蝶,抓纺织娘,捉迷藏,敷展出天地间一幅美妙天然的闹春图,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金色童年的美
期刊
一份由中国社科院与土豆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让众多年轻人陷入集体反思。许多人发现,自己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快乐”似乎早已被剥夺。的确,在80后,90后众多拼命三郎们的眼中,升职加薪、赚钱发财才是第一位的,快乐完全是随时可以牺牲的。但是,没有快乐,何来幸福?生活如何才快乐,这个曾经单纯简单的人生哲理,不能让众多年轻人迷失其中,这是“快乐中国说”的根本所在。  如今,快乐已被世俗物质
期刊
导语: 在李文看来,知己知彼,或百战百胜,或不战而互存敬意,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真演实抗”的专业军演  主句: 他立足我军,倾力打赢,用23年的默默坚守耕耘,换来500万字的科研硕果;他本色做人,献身讲坛,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带领学员拨开迷雾领悟战争艺术;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克服重重困难搜罗海量外军资料,在开辟新研究领域中屡建新功。  2013年某日,集合了中央军委到地方大区政的解放军重大演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3年底, “乡愁”一词火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普遍的关注与赞同。  “乡愁”,本是个文学的用语,余光中的诗,董桥的书,都一再抒发了“乡愁”。“乡愁”,体现着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与相思,也表达着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忧伤与愁情,所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是也。家乡故土是生活的根,如唐代诗人刘长郷所说,人们都有一颗“緾绵的
期刊
“4·14”地震发生后,玉树州、县两级法院积极投入自救和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的工作;灾后重建工作开始后,玉树州两级法院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意识,积极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全力提高全院干警的执法能力和为民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司法需求,最大程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为灾后重建和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2011年6月,玉树灾后重建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