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词应当“持正知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z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我研读不少中华诗词,获得一些心得。
  中华诗词是讲究韵律的。而诗词的韵律又是发展演变的。我们概括为“持正知变”(诗词界以霍松林老、刘征老和我本人为代表)。所谓“持正知变”,就是在诗词的平仄与韵律的运用中,既遵从基本样式、传统习惯,又不为所拘,有所变通,走向宽容。这,既是诗词的传统,又有当代诗人成功的经验。探研诗词韵律的变通或突破,对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实现新的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持正知变”是诗词传统


  考察诗史,从唐代近体定型至宋元明清以降,变通用韵者不胜枚举,名家亦然。杜甫的“泸州纪行》: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 一诗中,用了“名”“情”“生”(庚韵) 和“身”“人”(真韵),属一诗两韵;脍炙人口的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旧韵,“魂”和“村”都属“十三元”,而“纷”属“十二文”韵,分明打破了“十三元”的禁忌。苏轼亦“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其《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冬二东通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看看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有关青蛙的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并非毛泽东所作,而是早以有之。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薛瑄、严嵩、张璁,清朝的郑正鹄都有咏青蛙诗,版本不同,却大同小异。从用韵角度看, 严嵩的“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属“形”“琴”同用;明代张璁年少时在学堂犯错,被老师罚跪。见池边有蛙,老师命其以青蛙为诗,做得出则免罚。张璁随口吟道:
  独蹲池边似虎形,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
  那个虫儿敢作声!
  老师说:“诗倒做得不错,只可惜押出韵了,三个韵脚押了三个韵部。”按平水韻,“形”在“青”部,“神”在“真”部,“声”在“庚”部。毛泽东使用的版本,同一首诗也是使用了不同的韵部“神”和“声”。值得思考的是,青蛙诗这些版本,数百年被欣赏、引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昔时写诗用韵容许宽泛。也反映出当时官方语言、社会语言或方言中,形、声、人、云的相同或相近(至今,西北、四川一些地区的发音也是如此),因而可以通押。一诗多韵并不为怪。而如“十三元”那样强行离合,确是不合语言习惯,无须谨守。
  诗词史上不乏变通的理论。清初沈德潜编纂《唐诗别裁》,收入变格者甚多。沈德潜在“凡例”中说:
  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自行,云生自起,何处更著得死法!
  尔后《唐诗三百首》亦不避此。例如所选80首五律中,全部合于格式的为35首;变格或出范的45首,超过半数。清代诗词家叶燮提出“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的著名论断。叶燮还说,“古云:天道十年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不变乎?”(参见叶燮《原诗》内篇二)。天道既变,诗道焉有不变之理?
  关于词与词牌,其产生与发展过程即有多样变化。词牌有“正体”“别体”,本身就说明无须定于一尊。据今人王政佳先生统计,康熙《钦定词谱》826调,共有2306体。其中468调有“别体”或称“变体”。常见词牌的40余种,其“别体”举例如下(括号内为别体数量):“洞仙歌(39);河传(26);水龙吟(24);瑞传(26);水龙吟(24,赵长卿一人就4种);瑞鹤仙(15);少年游(12);满江红、声声慢(13);喜迁莺、青玉案(12);念奴娇(11);忆秦娥、临江仙、贺新郎、最高楼(10);汉宫春(9);哨遍、多丽、摸鱼儿、南乡子、霜天晓角、六州歌头、二郎神(8);水调歌头、祝英台近、行香子、千秋岁、宝鼎现、定风波(7);沁园春、卜算子、一剪梅、鹊桥仙、满庭芳、永遇乐、八声甘州(6);桂枝香、如梦令、西河、凤凰台上忆吹箫、江城子、生查子、何满子、诉衷情、浣溪沙、西江月、画堂春、兰陵王、莺啼序、金人捧玉盘(4);风入松、渔家傲、袭红衣、东风第一枝(3);六醜、雨霖铃、菩萨蛮、忆江南、清平乐、蝶恋花、小重山、踏莎行、望海潮、扬州慢、鹤冲天、点绛唇、烛影摇红(2)等。(参见王政佳《荒堂全调词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版) 从中可见,词牌尤其是名牌几乎都有别体。不少词牌是词人性情所至,即兴制作。如“水龙吟”别体24种,只赵长卿一人就做了4种。至于用韵之变通,诗词大家苏轼、辛弃疾亦有例证。多见不怪也。

当代诗词的“持正知变”


  当代诗人“持正施变”,有不少成功范例。 从旧韵或称平水韵的角度,毛泽东诗词中有一首两韵或多韵。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诗,其“难”“丸”“寒”为“十四寒”,“闲”“删”为“十五删”;《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黄”“王”“桑”为七阳,“江”属“三江”,不在一韵。“七律·答柳亚子先生”也类是“江”“阳”通押。倘以普通话朗读或吟诵,皆顺畅无碍。还有1936《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此间,“城、东”与“新、人”“军”分属不同韵部。更为典型的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舞”“虎” “雨”在词韵第四部,“柳”“酒”在十二部。胡适等人曾就此诘难、讽刺。对此,毛泽东干脆回答说:“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坚持了自信与自我。
  初步统计,毛泽东涉及韵律变通的诗词作品,占了其作品的半数之多。这对于熟稔格律的诗人,非属偶然,亦有出新。 叶剑英、陈毅等老一代革命家诗词用韵也有所突破。叶帅的七律《八十书怀》:
其他文献
申跃中、张小鑫联合创作的《中和人家》题材独特、内涵丰厚、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是一部富有冀中风情的文化反思小说。  说它题材独特,是因为虽然批判封建落后习俗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对于“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模式的描写还不曾有过。说它内涵丰厚,是把“一门两不绝”的揭示和描写,放在了抗日战争宏阔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由此涉及民族矛盾、家族内部的矛盾、个体之间的矛盾,让读者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一门两
1976年的秋季,天朗气清,奶奶带着我从上海回到了北京,因为我到了进学堂读书的年龄。自此,我回到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身边,住进了外公家—位于中央民族学院家属院的和平楼,开始了与外公一起30年的共同生活。时光飞逝,30年间的生活场景依旧萦绕脑海、清晰在目。祖孙相伴的美好时光  第一次见到外公印象还是很深的:一个胖胖的白发老头,在稿纸上不停地写作。看到我来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微笑着拉起我的手在屋里转
短评: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缠绵动人又源远流长的一种题材。虽然千人同悲,情致深远,但抒写哀思的方式却是言人人殊。在悲悼妻子的同时,每个遭受此创的锐感心灵也在自我哀悼,长歌当哭。因此对此类文本的研究是进入作家心灵世界的有效方式。本文选取北宋三位文坛巨擘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代表性悼亡作品,以抒情的共同场域——梦境为着力点,细读文本,体察玩味,努力去发掘悲悼文字背后所呈现的抒情方式的不同面向、思维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国家之间的交流、竞争、结盟、冲突、解体、变革等状况层出不穷,近几十年来,“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始终是各国都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各国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现代国家之所以形成的凝聚力,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历史认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及其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中国的形成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为标志。此前数十年的历史,
在民国出版的所有中英文双语词典中,如果要论哪一部水平最高,恐怕很难轻易评说。但要论影响力大小,则《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一定名列前茅!这部英汉辞典用了5年时间编纂,由世界书局于1936年首次出版,到1949年6月时共有25个新版次。新中国成立后,这部辞典也曾受到“批判”。然而,到了1979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又以“内部发行”形式重印了1949年的最后一个版本。  我对这部辞典的最初
李商隐一生辗转幕府,据说他在桂幕期间,曾短期代理昭州郡守。因此,李商隐在昭州的意义,不同寻常。  元好问诗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李商隐的诗优美动人,缠绵悱恻,喜欢的人不少,然而,由于其诗隐晦迷离,难以索解,或谓无人真正能够读懂。我们组织的这四篇文章,或精于文论解读,或长于文献索隐,或专于史料钩沉,希望能够为大家读懂李商隐而提供不无裨益的启迪。  ——王志清(文学教授、唐
《紅楼梦》与经济学有啥关系?在认识张麒先生之前,我虽然也在大学中文系混过几年光景,但以自己少有的红学阅历,确实没想过它会有啥关系。  以一部文学作品而成就一门散发持久魅力并让许多人痴迷其中的研究学科,四大古典名著中,当首推《红楼梦》不可;以一种独特的经济学角度来钻研解读《红楼梦》,并让其在文学魅力上更添经济学光彩,从而拓展红学研究门类,以我本人有限的视野来看,当首推张麒先生不可。  还记得三年前在
1949年,革故鼎新,迭起兴衰。南渡香港的钱穆、张丕介、唐君毅三先生以“重新赋予亚洲以新生命”之追求,选择在被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即讲学于选址深水埗桂林街的新亚书院。书院初立,一度经费断源,捉襟见肘。创校诸先生靠微薄稿费与四处募捐勉力维持,教员生活困苦,学生更不必说。“彼辈皆不能缴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间之楼梯上者。”(钱穆《师友杂记》)  为筹措经费,钱穆先生奔
小说《创业史》的扉页上,作家柳青写了一句农村格言:“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劳动神圣,它不仅能够团结人,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更是创业的不二法宝。古今中外,正统的社会无不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劳无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若是一个社会里不劳而获、少劳多获蔚然成风,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有问题的社会。  《创业史》中,任老四一家生活困窘,住的是草棚屋,东墙上破了一个大窟窿。在修补房屋的季节里
《左传》是先秦时期传下来的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国外,也一样产生巨大影响。上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对《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左传真伪考》等论著。后来,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也说:我1946年8月到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先秦文学。我当时的第一本书便是《左传》,我一直认为《左传》是世界文学中最精彩的著作之一。(原载《光明日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