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前,每当刘元英和一些农民就如何施肥才最有效的问题进行辩论时,她常常感慨地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
由于黑龙江地处高纬度,许多农民常常在种植前期大量施用氮肥,而后期则不敢施肥,肥料比例失衡,导致水稻倒伏、病害比例高。农民辛苦一年、投入巨大,但产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土地反而出现退化,这让刘元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又能让土地松口气儿?”刘元英冒出一个想法。
于是,从1998年开始,刘元英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突破。
然而,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是一回事,在生产中实践却是另外一回事。
在农民眼中,只要水稻叶片繁茂,一片绿油油,就是丰收。而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技术的水稻,分蘖不多,叶片黄中带绿,看上去就像“病秧子”。在“眼见为实”的心理作用下,种植户普遍不愿意接受刘元英的新技术。
有一年春天,刘元英带着团队来到某市试验前氮后移施肥技术。
在一位水稻种植大户家,种植户听完刘元英说明来意后,嘿嘿一笑:“我都干一辈子了,你才种几年水稻?减少氮肥施用量,万一水稻发育不良、不产粮食,不是坑我吗?”
刘元英耐心解釋道:“大兄弟,氮肥提前施用,确实可以让水稻快速生长,但营养成分都被叶子、茎秆吸收,造成营养生长期推迟,反而会影响水稻灌浆。”
种植户道:“你空口白牙说啥是啥,提前施肥的水稻长啥样我记得清清楚楚,还能骗人?”
刘元英说:“大兄弟,咱别吵,不如来一场比赛——你帮我找个地方,用同一稻种,你用你的法子施肥,我用我的法子施肥,看看最后谁的粮食产量高?”
种植户道:“好,咱们就比一比!”
随后,经过一番考察和对比,种植户帮忙将刘元英的试验田设在某乡农民千在宏家的地里。
到了夏天,千在宏发现采用新施肥技术的水稻又黄又蔫,好像生病了一样,三天两头给刘元英打电话:“刘老师,这水稻都不长叶子,肯定是缺肥啊,要不我给补点儿肥?”
刘元英赶紧制止:“老千,这都是正常现象,你一定要沉得住气。”好说歹说,总算稳住了千在宏。
到了收获的季节,刘元英的试验田获得丰收,增收幅度达10%!
在事实面前,那位打赌的种植户和千在宏都服了。
2005年,刘元英和她的团队正式提出前氮后移施肥技术,通过与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倍丰肥料东北农大研发中心”,形成以配套肥料促进技术辐射的推广模式。刘元英信心满满地向全省推广该技术。
可是,虽然有过硬的科研结果做保障,但推广工作仍然遇到不少困难。
2006年春天,刘元英带着学生到建三江科研所推广新技术。她跟一位水稻种植户再三强调:一定不能多施肥。水稻种植户也信誓旦旦地保证:“没问题!”
等到7月刘元英来农场收集数据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叶子都红尖了,肯定是氮肥施放过量导致的!你是不是偷偷施肥了?”
水稻种植户连忙否认:“没有,没有,应该是水的问题吧?”
刘元英道:“我带了仪器,一测叶绿素含量就知道,要不咱试试?”
水稻种植户的脸唰地红了,不好意思道:“刘老师,您别生气。都怪我媳妇儿,她总催我加肥。我再也不敢了。”
……
就这样,在刘元英的努力下,这项科研成果已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推广应用近5000万亩,每亩可增收100多元,促进农民增收50多亿元,氮肥用量减少2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位农业县的领导感慨:“刘教授真是个助推农民致富的大功臣!”
由于黑龙江地处高纬度,许多农民常常在种植前期大量施用氮肥,而后期则不敢施肥,肥料比例失衡,导致水稻倒伏、病害比例高。农民辛苦一年、投入巨大,但产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土地反而出现退化,这让刘元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又能让土地松口气儿?”刘元英冒出一个想法。
于是,从1998年开始,刘元英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突破。
然而,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是一回事,在生产中实践却是另外一回事。
在农民眼中,只要水稻叶片繁茂,一片绿油油,就是丰收。而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技术的水稻,分蘖不多,叶片黄中带绿,看上去就像“病秧子”。在“眼见为实”的心理作用下,种植户普遍不愿意接受刘元英的新技术。
有一年春天,刘元英带着团队来到某市试验前氮后移施肥技术。
在一位水稻种植大户家,种植户听完刘元英说明来意后,嘿嘿一笑:“我都干一辈子了,你才种几年水稻?减少氮肥施用量,万一水稻发育不良、不产粮食,不是坑我吗?”
刘元英耐心解釋道:“大兄弟,氮肥提前施用,确实可以让水稻快速生长,但营养成分都被叶子、茎秆吸收,造成营养生长期推迟,反而会影响水稻灌浆。”
种植户道:“你空口白牙说啥是啥,提前施肥的水稻长啥样我记得清清楚楚,还能骗人?”
刘元英说:“大兄弟,咱别吵,不如来一场比赛——你帮我找个地方,用同一稻种,你用你的法子施肥,我用我的法子施肥,看看最后谁的粮食产量高?”
种植户道:“好,咱们就比一比!”
随后,经过一番考察和对比,种植户帮忙将刘元英的试验田设在某乡农民千在宏家的地里。
到了夏天,千在宏发现采用新施肥技术的水稻又黄又蔫,好像生病了一样,三天两头给刘元英打电话:“刘老师,这水稻都不长叶子,肯定是缺肥啊,要不我给补点儿肥?”
刘元英赶紧制止:“老千,这都是正常现象,你一定要沉得住气。”好说歹说,总算稳住了千在宏。
到了收获的季节,刘元英的试验田获得丰收,增收幅度达10%!
在事实面前,那位打赌的种植户和千在宏都服了。
2005年,刘元英和她的团队正式提出前氮后移施肥技术,通过与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倍丰肥料东北农大研发中心”,形成以配套肥料促进技术辐射的推广模式。刘元英信心满满地向全省推广该技术。
可是,虽然有过硬的科研结果做保障,但推广工作仍然遇到不少困难。
2006年春天,刘元英带着学生到建三江科研所推广新技术。她跟一位水稻种植户再三强调:一定不能多施肥。水稻种植户也信誓旦旦地保证:“没问题!”
等到7月刘元英来农场收集数据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叶子都红尖了,肯定是氮肥施放过量导致的!你是不是偷偷施肥了?”
水稻种植户连忙否认:“没有,没有,应该是水的问题吧?”
刘元英道:“我带了仪器,一测叶绿素含量就知道,要不咱试试?”
水稻种植户的脸唰地红了,不好意思道:“刘老师,您别生气。都怪我媳妇儿,她总催我加肥。我再也不敢了。”
……
就这样,在刘元英的努力下,这项科研成果已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推广应用近5000万亩,每亩可增收100多元,促进农民增收50多亿元,氮肥用量减少2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位农业县的领导感慨:“刘教授真是个助推农民致富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