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的一种挑战,更是缓解乃至解决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创业热情相对较低,创业队伍势单力薄,创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且成功率很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我国目前尚属起步阶段,且面临重重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自主创业;现状;障碍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队伍的不断壮大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呈跳跃式增长,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5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18万,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专家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而由教育部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到2008年将达到1.24亿。由此可见,我国大学就业队伍之庞大。
1.2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三股力量碰撞的局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将达到峰值4700万,再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到2400万人。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几年,与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相比较,大学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
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与就业率的持续下降的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2、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始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举办了自己的创业大赛。现已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挑战杯”创业大赛,目前已成功的举行了九届,参加院校达100多所。大学生创业持续升温,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鼓励规定。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特点:
2.1 创业队伍势单力薄,创业热情相对较低
尽管自主创业已成“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但大学生参加的热情仍不是很高,持观望态度的较多。据统计清华大学创业学生数为500人。仅占清华大学总人数的2%。2004年广东高校毕业生约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2004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虽然目前自主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而言,参与创业的人数却少得可怜。
2.2 创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
大学生在创业时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都将目光投向了风险相对较小,资金要求不高的传统行业。如餐饮、零售、咨询、服务等等。2006年桂林市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显示,28.2%的学生选择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选择餐饮、书报等生活类行业的40.5%,选择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教低的行业的43%。而且,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很低。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还是一个刚起步的“小孩”。充满了活力和热情,但还需要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让自己慢慢成长壮大。
3.1 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障碍
3.1.1 心理准备不足
由于创业之初人手少,无严格分工,创业者不得不同时担任多种角色,疲劳不堪,还时常不能适应,缺乏挫折承受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容易半途而废。
3.1.2 对创业认识肤浅,市场意识淡薄
目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对自主创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就能一夜暴富。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光鲜亮丽,很少会想到创业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更难想到会失败。
据悉,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5%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其次为“赢利”。这么多的大学生仅把创业首先理解为“锻炼”,这与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相距甚远!没有明确的赢利目标,就缺乏企业运营的原动力;没有动力,也就无法赢利;不能赢利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市场意识淡薄的人和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
3.1.3 经验不足
社会经验的不足尤其是社会经验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的不足是大学生创业易于夭折的一个主要原因。创业是一种全新的行为,创业者必须熟悉各行业的动作模式和规则,而且要随时准备应对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时我们面对的是无规则的游戏,这使创业者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身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而言,即使一走出校门就有独立创业的愿望与激情。但真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由于缺少社会实践,更不熟悉创业竞技场上的规则而底气不足,只能望而却步。
3.1.4 综合素质较弱
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过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等知识,但大多数人的实际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是相当薄弱,属于“纸上谈兵”,在短时间内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1.5 创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且过于集中某一领域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学生有知识、有抱负、有理想、有干大事的雄心与激情,但因接触社会实际较少,缺乏对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了解,缺乏市场调查,眼光高,不务实,过分追求独树一帜,容易导致创业计划盲目,可操作性差,致使创业失败或创业计划流产。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绝大部分是开办无需产品设计、生产、推销和售后服务的网站,不少人实际上是为网络增添泡沫。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网站创业计划 成为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的参赛项目。更有甚者,加入了时髦或炒作概念的行列,而项目本身却缺少高科技含量。大学生公司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上。清华大学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先锋。1999年8月,清华创业园成立11家学生公司人园,其中9家与信息产业相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华校园里仅2000年筹备投资、创建网站的就有四五家。据说在最火的时候,同时有九家学生创办电脑公司。如上海举办的“张江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中,有90%以上是雷同的网站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如此高度集中,日后创业的失败或受挫就是必然的结果。
3.2 创业资金障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资金的筹集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是白手起家。除了向家人、亲戚、朋友借款外,就是依靠银行的小额贷款,极少部分可能来自风险投资公司。依靠借来的资金进行的投资,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顾虑过多,压力大,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干,即使发现大的商机,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白白浪费发展机遇。
3.3 创业环境不容乐观
《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在创业环境方面,我国在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和有形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方而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金融、服务、商务环境等软件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创业的因素。
3.3.1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着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形成,阻碍着创业行为的产生。大学生创业与传统思想的冲突更是存在颇多争议。在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存在极大争议的情况下,即使本来有打算创业的大学生都会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更不用说暂时还无创业打算的同学去创业了。
3.3.2 创业教育不足
创业教育不足是我国创业环境中非常突出的薄弱环节。国际权威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02年对全球37个国家的创业活跃程度进行了评估中国排名第9位。创业活动指数为12.3%(即100个人中有12.3人在创业)但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小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至30%。这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在鼓励学生创新、自立和积极主动和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国家差距不大。差距较大的方面在于我国创业教育缺乏商业、管理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的创业课程和项目。而且,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导致学生对关于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3.3 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体制环境呈现良好态势。但从政策上来讲,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的特殊政策并不多,没有完善的鼓励个体主动创业和保护创业者利益的政策机制。同时,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资制度上也未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倾斜政策。目前全国颁布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某些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也只限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直接创业,而对于在校学生的创业立法还是空白。
关键词:自主创业;现状;障碍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队伍的不断壮大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呈跳跃式增长,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5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18万,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专家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而由教育部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到2008年将达到1.24亿。由此可见,我国大学就业队伍之庞大。
1.2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三股力量碰撞的局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将达到峰值4700万,再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到2400万人。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几年,与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相比较,大学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
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与就业率的持续下降的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2、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始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举办了自己的创业大赛。现已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挑战杯”创业大赛,目前已成功的举行了九届,参加院校达100多所。大学生创业持续升温,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鼓励规定。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特点:
2.1 创业队伍势单力薄,创业热情相对较低
尽管自主创业已成“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但大学生参加的热情仍不是很高,持观望态度的较多。据统计清华大学创业学生数为500人。仅占清华大学总人数的2%。2004年广东高校毕业生约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2004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虽然目前自主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而言,参与创业的人数却少得可怜。
2.2 创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
大学生在创业时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都将目光投向了风险相对较小,资金要求不高的传统行业。如餐饮、零售、咨询、服务等等。2006年桂林市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显示,28.2%的学生选择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选择餐饮、书报等生活类行业的40.5%,选择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教低的行业的43%。而且,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很低。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还是一个刚起步的“小孩”。充满了活力和热情,但还需要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让自己慢慢成长壮大。
3.1 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障碍
3.1.1 心理准备不足
由于创业之初人手少,无严格分工,创业者不得不同时担任多种角色,疲劳不堪,还时常不能适应,缺乏挫折承受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容易半途而废。
3.1.2 对创业认识肤浅,市场意识淡薄
目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对自主创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就能一夜暴富。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光鲜亮丽,很少会想到创业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更难想到会失败。
据悉,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5%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其次为“赢利”。这么多的大学生仅把创业首先理解为“锻炼”,这与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相距甚远!没有明确的赢利目标,就缺乏企业运营的原动力;没有动力,也就无法赢利;不能赢利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市场意识淡薄的人和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
3.1.3 经验不足
社会经验的不足尤其是社会经验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的不足是大学生创业易于夭折的一个主要原因。创业是一种全新的行为,创业者必须熟悉各行业的动作模式和规则,而且要随时准备应对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时我们面对的是无规则的游戏,这使创业者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身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而言,即使一走出校门就有独立创业的愿望与激情。但真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由于缺少社会实践,更不熟悉创业竞技场上的规则而底气不足,只能望而却步。
3.1.4 综合素质较弱
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过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等知识,但大多数人的实际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是相当薄弱,属于“纸上谈兵”,在短时间内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1.5 创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且过于集中某一领域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学生有知识、有抱负、有理想、有干大事的雄心与激情,但因接触社会实际较少,缺乏对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了解,缺乏市场调查,眼光高,不务实,过分追求独树一帜,容易导致创业计划盲目,可操作性差,致使创业失败或创业计划流产。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绝大部分是开办无需产品设计、生产、推销和售后服务的网站,不少人实际上是为网络增添泡沫。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网站创业计划 成为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的参赛项目。更有甚者,加入了时髦或炒作概念的行列,而项目本身却缺少高科技含量。大学生公司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上。清华大学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先锋。1999年8月,清华创业园成立11家学生公司人园,其中9家与信息产业相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华校园里仅2000年筹备投资、创建网站的就有四五家。据说在最火的时候,同时有九家学生创办电脑公司。如上海举办的“张江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中,有90%以上是雷同的网站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创业计划如此高度集中,日后创业的失败或受挫就是必然的结果。
3.2 创业资金障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资金的筹集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是白手起家。除了向家人、亲戚、朋友借款外,就是依靠银行的小额贷款,极少部分可能来自风险投资公司。依靠借来的资金进行的投资,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顾虑过多,压力大,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干,即使发现大的商机,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白白浪费发展机遇。
3.3 创业环境不容乐观
《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在创业环境方面,我国在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和有形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方而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金融、服务、商务环境等软件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创业的因素。
3.3.1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着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形成,阻碍着创业行为的产生。大学生创业与传统思想的冲突更是存在颇多争议。在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存在极大争议的情况下,即使本来有打算创业的大学生都会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更不用说暂时还无创业打算的同学去创业了。
3.3.2 创业教育不足
创业教育不足是我国创业环境中非常突出的薄弱环节。国际权威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02年对全球37个国家的创业活跃程度进行了评估中国排名第9位。创业活动指数为12.3%(即100个人中有12.3人在创业)但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小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至30%。这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在鼓励学生创新、自立和积极主动和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国家差距不大。差距较大的方面在于我国创业教育缺乏商业、管理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的创业课程和项目。而且,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导致学生对关于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3.3 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体制环境呈现良好态势。但从政策上来讲,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的特殊政策并不多,没有完善的鼓励个体主动创业和保护创业者利益的政策机制。同时,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资制度上也未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倾斜政策。目前全国颁布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某些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也只限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直接创业,而对于在校学生的创业立法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