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画家的难度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4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看画,中国人恐怕都知道郑板桥、齐白石、张大千……出门旅游到了意大利或者欧洲,免不了接触到欧洲各种雕塑和油画艺术,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提香作品中的裸女……更不可能对印象派梵高激情燃烧的画面没有印象。一路数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东西方的美术世界,几乎全被男性画家占领。本来画画就像写小说,是坐在家里涂涂抹抹,不需要太多力气就可以大大地干活。为什么从古到今,无论东西方哪个国家,家喻户晓的女画家少之又少?
  原因其实很简单,画家要靠卖画生存。西方画家以宗教为题材,是靠教堂和教会出资作画,或者信徒要买画捐赠给教堂作为奉献,艺术家本人从选择题材到决定尺寸,都从教堂建筑和环境需要考虑。哪怕是画肖像画,收藏者多半是显富显贵,画家为买家藏家作画。流传下来的古典名作,不是和宗教题材有关,就和被画者的身份地位有关联。当时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环境,也没有参与社会活动和供职的可能。活動能力和范围以家庭为中心,无法像男画家那样与教会和宫廷接触,更别说出入宫廷,就算产生了了不起的作品,流传的可能几乎是零。同样,中国传统国画和书法是士大夫侍奉宫廷出入官府和与文人墨客风雅来往的资格与资本,没有社会活动,他们的笔墨不会得到流传。哪怕是上层社会女子也足不出户,琴棋书画都是自家消遣,没有交流,没有藏家,自然没有流传。
  几年前,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女艺术家博物馆看过一个意大利女画家展览。这几个女画家都生活在16世纪,她们的作品在传世的古典油画群里凤毛麟角,但是在美术史的长河里漂流了五六百年却没有被淹没。是什么原因让她们避免沉没,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能够在“万女齐喑”的年代与男性大师比肩作画呢?原来这几个女画家不是出生于画家之家,就是嫁入画家之门,比如苏芳尼丝芭·阿维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她的父亲是画家,有一个儿子六个女儿,他让女儿们跟他学画,是为筹划嫁妆并保证让她们都嫁入好人家。当他认为女儿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专业水平,便把她们之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一些贵族。苏芳尼丝芭的作品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些和皇室有联系的贵族中间传播一段时间之后,传入西班牙皇宫。她被皇后伊沙碧拉邀请入宫成为宫廷画师,她也嫁入一户富贵人家,生育四个子女,安享天年。
  拉维妮亚·范坦娜(Lavinia Fontana)是独生女,她父亲自己卖画,教女儿作画,还给她请名师指导,将她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有地位的人家和画家,为她建立声誉。虽然她没有苏芳尼丝芭的运气进入皇宫,但她是少有能为自己作品标价的女画家,最后她还嫁给了一个画家,标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阿尔提米西亚·简提拉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父亲是油画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学生兼朋友。他很早就发现女儿有艺术天分,便让她在自己身边作画,也将她当作自己的模特。阿尔提米西亚的美术教育在她十七岁时便完成了,画出的第一张成名作《苏珊娜和长辈》,显示出她技巧的成熟和构思的天分。她十九岁时完成的《弹弦琴的女人》更是登峰造极,达到和同时代大师们的画乱真的程度,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这张画是她父亲甚至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她的作品在欧洲被王公贵族和皇室收藏,被英国国王查理斯一世邀请到皇宫里作画,还被佛罗伦萨市的艺术协会接纳为唯一的女会员。
  《圣经·旧约》中犹太女子朱迪的题材,被无数男性画家经手过。朱迪为解放自己家乡,引诱统治将领哈罗法尼斯,最后将他的头颅割下。处理这个题材,男性画家不是突出朱迪的性感就是贞德,但是拉维妮亚、费迪和阿尔提米西亚这三个同时代的意大利女画家在描绘这个题材时,手法全然不同。首先,她们笔下的朱迪少了性感,多了豪爽,强调带着嘲弄的、骄傲的微笑。在突出女英雄脸部表情的同时,淡化和简略服饰,丑化被割下的头颅。而到了阿尔提米西亚这里,则是对传统最高超的学习和彻底颠覆:她不使用传统的“完成时态”,而采用“进行时态”来表现“割”的瞬间,使得画面充满动感和紧张;她不画华丽堂皇的服饰和美丽的女人,而突出朱迪粗健的胳膊和肩部,用衣服和床单的质感来衬托裸露的肌体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她将女佣的位置和比例提高加重,将她从背景推向前景,参与“下刀”的动作;她在突出哈罗法尼斯被割喉的血腥和恐惧的同时,将朱迪的脸部画得淡定从容。因为这些重新组合,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成为所有该题材绘画的“冠军”。
  这些女画家之所以能够达到上面的成就,都因为从小对艺术耳濡目染,又有亲人为她们开创条件和张罗周旋——而且这些亲人也都不是普通市井小民,不单有通往学习艺术和打开市场的捷径,还可以为她们的才能背书。可见,绘画不是男性的专门领域,只是在教会、教育、工作场地、社会偏见和习俗限制下,女性无法接触和进入这个领域。一旦她们获得与男子基本同等的条件,她们马上有显示才能和成就的可能。就是在这样近于零的条件下,能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些大师胳肢窝下面钻出几个女画家,而且作品的艺术成就足以和大师们媲美,她们的出现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美国五十年代出了一个画劈开的郁金香以暗示阴道的女画家乔治欧,墨西哥出了一个画被剖开的自己和带胡须的自画像的弗里达,这两位是近代西方画坛最成功的女画家。然而介绍她们的成功,避免不了要提她们身后的男人,一个是著名摄影师,一个是著名画家。如果她们刚出道时没有这两个男人提供强有力的背景,她们能否获得后来大作的名声,很难说。
  说到中国美术,别提古代,仅看近代就让人哭笑不得。被写成书拍成电影,流传最广的,只有一个潘玉良。这却多半不是因为人们懂得她的画,而是因为她当过妓女,做过小妾,在没有女人可以跨海留洋的时代居然跟着当大官的丈夫到了风光无限的巴黎。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宿命,以潦倒画家的身份终结传奇性的人生。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搜索一下中国近代女画家的作品,除了这个潘玉良,还有个何香凝。何香凝何许人也?在革命历史人物篇里占据一个不太显著的位置,收藏她的画,恐怕出于对她是革命元老廖仲恺夫人的感情,多于对她的艺术创作本身的欣赏。
  扳着指头算来算去,日本还有个超过九十高龄的女画家叫草间弥生。她从五十年代开始画画,从日本画到纽约,每一次艺术新浪潮到来她都走在前面,但是抄袭她风格的人成名了,她却被冷落一边。她在纽约艺术家聚居的东村和苏豪晃了四十年,一直被看作是疯子,直到最后二十年,人们突然发现她原来是天才,开始抢购她的作品。她确实是没有男人在后面替她张罗背书,而且看上去也不像个女画家,更像个女神经病人。
  说了半天,似乎都是给画画的女人泄气的话,其实不然。如今女子可以出门办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推销,时代不同了,命运应该有所改变了吧。
  责任编辑:杨 希
其他文献
1  后半夜下了点雨,清早又起了雾,从主路拐进来,两侧池塘夹着一车多宽的村路,机盖前方泥汤翻滚,挡风玻璃上半部分则一片混沌。林海将方向盘握得更紧了。  过了牌坊,林海只觉哪里不对劲,被水汽包围的南方村落,仿佛一个个巨大的气泡升腾起来,如梦如幻,异常阴森。从雾里走出来一老乡,如同宣纸铺在水上印出的影,发现时已迫在眼前。林海向左微微打了方向盘,左前轮轧进泥汤里,轰的一声,泥点飞溅到侧门玻璃上。不消说,
期刊
因爱莲,便去无端地指责  菊,委屈求全  梅,孤芳自赏  牡丹,攀附华贵  桃花,想入非非  仿佛只有莲,才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者还经常猜疑  扎进淤泥里的藕,早已变得不清不白  甚至唆使不求甚解的蜻蜓  四处打听,莲与藕之间  是否隐藏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在爱莲者的眼里  莲一定隐瞒起了太多的心事  那一粒粒打不开的心结  才把莲的心,伤害得千疮百孔  而莲花则喜欢心静止水  面对耳边不断吹来的
期刊
小洲艺术村内四层楼的关宅,几乎被院落里郁郁葱葱的高茂林木完全遮蔽。  画家关则驹带领我们来到他的三楼工作室。掀开门前悬垂的深蓝色印花布帘,满屋子的翠绿光影便倏地在眼前铺展开来。窗外,下午三点的秋日阳光正穿透密密匝匝的枝叶,将窗玻璃映衬得分外净明。  近六十平米的工作室内,四周墙壁前摆放着数十幅不同尺寸的油画作品。室内右侧的中央立着一个榉木画架,画上的芭蕾女孩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径直朝它走去,无意
期刊
2019年4月1日,花城大地春风拂面,阳光轻柔地铺洒在路面,处处洋溢着暖意和希望。大病初愈的李征荣又准时出现在市财政局的办公桌前。此刻,距她罹患宫颈癌治疗结束还不足一个月。  位于珠江新城华利路的广州市财政局,是李征荣职业梦想的起点,在这里,她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财政事业。精确无误的报表、亟需完善的规章制度、繁忙的会议……永远是她时刻牵挂的对象。凭着顽强的毅力,她与病魔战斗、与时间赛跑,没有因病而
期刊
一  李秀文是那种让男人一见钟情的美人。在民国初年的广州,这个执信中学的女生,就是围墙里一朵盛开的校花。所以,风流倜傥的青年军官叶挺,见到李秀文的第一眼,内心的平静就土崩瓦解了。  对于一个女人的美丽,文字的描述只能是雾里看花,让人信服的证据,只能出自真实的照片。幸好,李秀文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照相机,后人可以在陈旧的黑白照片中,看见一个女人的风姿绰约和天姿国色。  我在东莞长安的展览馆里,见
期刊
《百年孤独》里的雨季,那是世界上最漫长的雨季,落在拉丁美洲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空翠记得那场雨下了四年零一个月。为了证实自己是否记错,空翠下床,摁亮台灯,去书柜的第三排找出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回到床上翻了一阵,找到了她要看的文字:“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有时,它仿佛停息了,居民们就像久病初愈那样满脸笑容,穿上整齐的衣服,准备庆祝晴天的来临;但在这样的间歇之后,雨却更猛,大家很快也就习惯
期刊
1  微信刚在D城崭露头角的时候,陈默新婚不久的老婆就赶时髦下载了一个。微信就像一片带有魔力的沼泽,陈默眼见着老婆栽进去,再也出不来了。女人不满足自己玩,还怂恿陈默也下载一个。陈默没有顺从老婆的懿旨,说怕自己玩物丧志。其实不是这样,看老婆每天沉醉于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陈默心里暗生警惕。因为他才以公务员的身份进了这座城市的某文化部门。考取公务员,对他这个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啊。当
期刊
作者简介   蒋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四川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等。已出版《黄虎张献忠》《豹典》《媚骨之书》等多部著作。  切!  美国人马修·克劳福德,政治哲学博士,酷爱摩托车,终于摆脱烦恼成为了摩托车修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喜爱哲学。他的跨界之作《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汉译本推出之后,颇有叫好声。叫什么好呢?“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
期刊
一般人研究王安忆创作时比较注意都市性的共同特点,例如上海建筑、弄堂社区和日常生活等,这是都市题材作家普遍具有的特点,却容易把她个人的都市性给忽略了。  王安忆之所以在四十年文坛独树一帜,我认为保持这种个人都市性是关键。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这位作家创作最鲜明的艺术风格。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个人都市性:一个是王安忆家庭出身和身份的影响;另一个由此形成的她创作的对上海的俯瞰性视角;最后通过与金宇澄简
期刊
在今年第一期我们就说过,本栏目既欢迎对经典文本的细读,也期望对与经典化相关的话题进行辨认,本期便邀请散文家林渊液来探讨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难题。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索的作家,林渊液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  我们通常关于散文会有这样一种共识:散文在现代化转型中,承受着某种文体转型之痛。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转型跟文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