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看画,中国人恐怕都知道郑板桥、齐白石、张大千……出门旅游到了意大利或者欧洲,免不了接触到欧洲各种雕塑和油画艺术,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提香作品中的裸女……更不可能对印象派梵高激情燃烧的画面没有印象。一路数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东西方的美术世界,几乎全被男性画家占领。本来画画就像写小说,是坐在家里涂涂抹抹,不需要太多力气就可以大大地干活。为什么从古到今,无论东西方哪个国家,家喻户晓的女画家少之又少?
原因其实很简单,画家要靠卖画生存。西方画家以宗教为题材,是靠教堂和教会出资作画,或者信徒要买画捐赠给教堂作为奉献,艺术家本人从选择题材到决定尺寸,都从教堂建筑和环境需要考虑。哪怕是画肖像画,收藏者多半是显富显贵,画家为买家藏家作画。流传下来的古典名作,不是和宗教题材有关,就和被画者的身份地位有关联。当时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环境,也没有参与社会活动和供职的可能。活動能力和范围以家庭为中心,无法像男画家那样与教会和宫廷接触,更别说出入宫廷,就算产生了了不起的作品,流传的可能几乎是零。同样,中国传统国画和书法是士大夫侍奉宫廷出入官府和与文人墨客风雅来往的资格与资本,没有社会活动,他们的笔墨不会得到流传。哪怕是上层社会女子也足不出户,琴棋书画都是自家消遣,没有交流,没有藏家,自然没有流传。
几年前,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女艺术家博物馆看过一个意大利女画家展览。这几个女画家都生活在16世纪,她们的作品在传世的古典油画群里凤毛麟角,但是在美术史的长河里漂流了五六百年却没有被淹没。是什么原因让她们避免沉没,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能够在“万女齐喑”的年代与男性大师比肩作画呢?原来这几个女画家不是出生于画家之家,就是嫁入画家之门,比如苏芳尼丝芭·阿维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她的父亲是画家,有一个儿子六个女儿,他让女儿们跟他学画,是为筹划嫁妆并保证让她们都嫁入好人家。当他认为女儿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专业水平,便把她们之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一些贵族。苏芳尼丝芭的作品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些和皇室有联系的贵族中间传播一段时间之后,传入西班牙皇宫。她被皇后伊沙碧拉邀请入宫成为宫廷画师,她也嫁入一户富贵人家,生育四个子女,安享天年。
拉维妮亚·范坦娜(Lavinia Fontana)是独生女,她父亲自己卖画,教女儿作画,还给她请名师指导,将她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有地位的人家和画家,为她建立声誉。虽然她没有苏芳尼丝芭的运气进入皇宫,但她是少有能为自己作品标价的女画家,最后她还嫁给了一个画家,标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阿尔提米西亚·简提拉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父亲是油画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学生兼朋友。他很早就发现女儿有艺术天分,便让她在自己身边作画,也将她当作自己的模特。阿尔提米西亚的美术教育在她十七岁时便完成了,画出的第一张成名作《苏珊娜和长辈》,显示出她技巧的成熟和构思的天分。她十九岁时完成的《弹弦琴的女人》更是登峰造极,达到和同时代大师们的画乱真的程度,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这张画是她父亲甚至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她的作品在欧洲被王公贵族和皇室收藏,被英国国王查理斯一世邀请到皇宫里作画,还被佛罗伦萨市的艺术协会接纳为唯一的女会员。
《圣经·旧约》中犹太女子朱迪的题材,被无数男性画家经手过。朱迪为解放自己家乡,引诱统治将领哈罗法尼斯,最后将他的头颅割下。处理这个题材,男性画家不是突出朱迪的性感就是贞德,但是拉维妮亚、费迪和阿尔提米西亚这三个同时代的意大利女画家在描绘这个题材时,手法全然不同。首先,她们笔下的朱迪少了性感,多了豪爽,强调带着嘲弄的、骄傲的微笑。在突出女英雄脸部表情的同时,淡化和简略服饰,丑化被割下的头颅。而到了阿尔提米西亚这里,则是对传统最高超的学习和彻底颠覆:她不使用传统的“完成时态”,而采用“进行时态”来表现“割”的瞬间,使得画面充满动感和紧张;她不画华丽堂皇的服饰和美丽的女人,而突出朱迪粗健的胳膊和肩部,用衣服和床单的质感来衬托裸露的肌体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她将女佣的位置和比例提高加重,将她从背景推向前景,参与“下刀”的动作;她在突出哈罗法尼斯被割喉的血腥和恐惧的同时,将朱迪的脸部画得淡定从容。因为这些重新组合,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成为所有该题材绘画的“冠军”。
这些女画家之所以能够达到上面的成就,都因为从小对艺术耳濡目染,又有亲人为她们开创条件和张罗周旋——而且这些亲人也都不是普通市井小民,不单有通往学习艺术和打开市场的捷径,还可以为她们的才能背书。可见,绘画不是男性的专门领域,只是在教会、教育、工作场地、社会偏见和习俗限制下,女性无法接触和进入这个领域。一旦她们获得与男子基本同等的条件,她们马上有显示才能和成就的可能。就是在这样近于零的条件下,能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些大师胳肢窝下面钻出几个女画家,而且作品的艺术成就足以和大师们媲美,她们的出现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美国五十年代出了一个画劈开的郁金香以暗示阴道的女画家乔治欧,墨西哥出了一个画被剖开的自己和带胡须的自画像的弗里达,这两位是近代西方画坛最成功的女画家。然而介绍她们的成功,避免不了要提她们身后的男人,一个是著名摄影师,一个是著名画家。如果她们刚出道时没有这两个男人提供强有力的背景,她们能否获得后来大作的名声,很难说。
说到中国美术,别提古代,仅看近代就让人哭笑不得。被写成书拍成电影,流传最广的,只有一个潘玉良。这却多半不是因为人们懂得她的画,而是因为她当过妓女,做过小妾,在没有女人可以跨海留洋的时代居然跟着当大官的丈夫到了风光无限的巴黎。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宿命,以潦倒画家的身份终结传奇性的人生。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搜索一下中国近代女画家的作品,除了这个潘玉良,还有个何香凝。何香凝何许人也?在革命历史人物篇里占据一个不太显著的位置,收藏她的画,恐怕出于对她是革命元老廖仲恺夫人的感情,多于对她的艺术创作本身的欣赏。
扳着指头算来算去,日本还有个超过九十高龄的女画家叫草间弥生。她从五十年代开始画画,从日本画到纽约,每一次艺术新浪潮到来她都走在前面,但是抄袭她风格的人成名了,她却被冷落一边。她在纽约艺术家聚居的东村和苏豪晃了四十年,一直被看作是疯子,直到最后二十年,人们突然发现她原来是天才,开始抢购她的作品。她确实是没有男人在后面替她张罗背书,而且看上去也不像个女画家,更像个女神经病人。
说了半天,似乎都是给画画的女人泄气的话,其实不然。如今女子可以出门办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推销,时代不同了,命运应该有所改变了吧。
责任编辑:杨 希
原因其实很简单,画家要靠卖画生存。西方画家以宗教为题材,是靠教堂和教会出资作画,或者信徒要买画捐赠给教堂作为奉献,艺术家本人从选择题材到决定尺寸,都从教堂建筑和环境需要考虑。哪怕是画肖像画,收藏者多半是显富显贵,画家为买家藏家作画。流传下来的古典名作,不是和宗教题材有关,就和被画者的身份地位有关联。当时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环境,也没有参与社会活动和供职的可能。活動能力和范围以家庭为中心,无法像男画家那样与教会和宫廷接触,更别说出入宫廷,就算产生了了不起的作品,流传的可能几乎是零。同样,中国传统国画和书法是士大夫侍奉宫廷出入官府和与文人墨客风雅来往的资格与资本,没有社会活动,他们的笔墨不会得到流传。哪怕是上层社会女子也足不出户,琴棋书画都是自家消遣,没有交流,没有藏家,自然没有流传。
几年前,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女艺术家博物馆看过一个意大利女画家展览。这几个女画家都生活在16世纪,她们的作品在传世的古典油画群里凤毛麟角,但是在美术史的长河里漂流了五六百年却没有被淹没。是什么原因让她们避免沉没,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能够在“万女齐喑”的年代与男性大师比肩作画呢?原来这几个女画家不是出生于画家之家,就是嫁入画家之门,比如苏芳尼丝芭·阿维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她的父亲是画家,有一个儿子六个女儿,他让女儿们跟他学画,是为筹划嫁妆并保证让她们都嫁入好人家。当他认为女儿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专业水平,便把她们之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一些贵族。苏芳尼丝芭的作品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些和皇室有联系的贵族中间传播一段时间之后,传入西班牙皇宫。她被皇后伊沙碧拉邀请入宫成为宫廷画师,她也嫁入一户富贵人家,生育四个子女,安享天年。
拉维妮亚·范坦娜(Lavinia Fontana)是独生女,她父亲自己卖画,教女儿作画,还给她请名师指导,将她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有地位的人家和画家,为她建立声誉。虽然她没有苏芳尼丝芭的运气进入皇宫,但她是少有能为自己作品标价的女画家,最后她还嫁给了一个画家,标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阿尔提米西亚·简提拉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父亲是油画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学生兼朋友。他很早就发现女儿有艺术天分,便让她在自己身边作画,也将她当作自己的模特。阿尔提米西亚的美术教育在她十七岁时便完成了,画出的第一张成名作《苏珊娜和长辈》,显示出她技巧的成熟和构思的天分。她十九岁时完成的《弹弦琴的女人》更是登峰造极,达到和同时代大师们的画乱真的程度,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这张画是她父亲甚至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她的作品在欧洲被王公贵族和皇室收藏,被英国国王查理斯一世邀请到皇宫里作画,还被佛罗伦萨市的艺术协会接纳为唯一的女会员。
《圣经·旧约》中犹太女子朱迪的题材,被无数男性画家经手过。朱迪为解放自己家乡,引诱统治将领哈罗法尼斯,最后将他的头颅割下。处理这个题材,男性画家不是突出朱迪的性感就是贞德,但是拉维妮亚、费迪和阿尔提米西亚这三个同时代的意大利女画家在描绘这个题材时,手法全然不同。首先,她们笔下的朱迪少了性感,多了豪爽,强调带着嘲弄的、骄傲的微笑。在突出女英雄脸部表情的同时,淡化和简略服饰,丑化被割下的头颅。而到了阿尔提米西亚这里,则是对传统最高超的学习和彻底颠覆:她不使用传统的“完成时态”,而采用“进行时态”来表现“割”的瞬间,使得画面充满动感和紧张;她不画华丽堂皇的服饰和美丽的女人,而突出朱迪粗健的胳膊和肩部,用衣服和床单的质感来衬托裸露的肌体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她将女佣的位置和比例提高加重,将她从背景推向前景,参与“下刀”的动作;她在突出哈罗法尼斯被割喉的血腥和恐惧的同时,将朱迪的脸部画得淡定从容。因为这些重新组合,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成为所有该题材绘画的“冠军”。
这些女画家之所以能够达到上面的成就,都因为从小对艺术耳濡目染,又有亲人为她们开创条件和张罗周旋——而且这些亲人也都不是普通市井小民,不单有通往学习艺术和打开市场的捷径,还可以为她们的才能背书。可见,绘画不是男性的专门领域,只是在教会、教育、工作场地、社会偏见和习俗限制下,女性无法接触和进入这个领域。一旦她们获得与男子基本同等的条件,她们马上有显示才能和成就的可能。就是在这样近于零的条件下,能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些大师胳肢窝下面钻出几个女画家,而且作品的艺术成就足以和大师们媲美,她们的出现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美国五十年代出了一个画劈开的郁金香以暗示阴道的女画家乔治欧,墨西哥出了一个画被剖开的自己和带胡须的自画像的弗里达,这两位是近代西方画坛最成功的女画家。然而介绍她们的成功,避免不了要提她们身后的男人,一个是著名摄影师,一个是著名画家。如果她们刚出道时没有这两个男人提供强有力的背景,她们能否获得后来大作的名声,很难说。
说到中国美术,别提古代,仅看近代就让人哭笑不得。被写成书拍成电影,流传最广的,只有一个潘玉良。这却多半不是因为人们懂得她的画,而是因为她当过妓女,做过小妾,在没有女人可以跨海留洋的时代居然跟着当大官的丈夫到了风光无限的巴黎。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宿命,以潦倒画家的身份终结传奇性的人生。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搜索一下中国近代女画家的作品,除了这个潘玉良,还有个何香凝。何香凝何许人也?在革命历史人物篇里占据一个不太显著的位置,收藏她的画,恐怕出于对她是革命元老廖仲恺夫人的感情,多于对她的艺术创作本身的欣赏。
扳着指头算来算去,日本还有个超过九十高龄的女画家叫草间弥生。她从五十年代开始画画,从日本画到纽约,每一次艺术新浪潮到来她都走在前面,但是抄袭她风格的人成名了,她却被冷落一边。她在纽约艺术家聚居的东村和苏豪晃了四十年,一直被看作是疯子,直到最后二十年,人们突然发现她原来是天才,开始抢购她的作品。她确实是没有男人在后面替她张罗背书,而且看上去也不像个女画家,更像个女神经病人。
说了半天,似乎都是给画画的女人泄气的话,其实不然。如今女子可以出门办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推销,时代不同了,命运应该有所改变了吧。
责任编辑: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