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作为人类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在实践中创制的人工物品,尽管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是,社会也影响着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在肯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社会环境作为孕育新技术的母体,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塑造和选择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塑造;选择;实践
一、社会对技术的塑造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技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犹如一把刻刀塑造着技术的形态,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引导、选择、控制和调控等作用,为技术的创制提供社会“模具”。从技术的最初构思到技术产品的具体应用,技术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从社会需求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从手工时代到机器时代再到自动化时代,人类技术水平的发展得益于社会需求的推动。正是由于社会需要技术,技术才在社会中产生。一种现实的社会需求一旦形成,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迟早都会出现;而当没有现实的社会需求时,也不会有超越现实社会需求的技术产生。为此,恩格斯曾这样说道:“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
生产需求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推动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技术正是出于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生产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促使着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需要推动者技术的产生。为此,马克思曾举例说道:“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同时这又使祭司等级作为农业领导者进行统治。” [2]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某一层面的社会需求往往会促使其他社会层面形成相关的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一个“需求链”。正是在需求链的作用下,各种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谈论动力机的产生时,就曾说道:“工作机的不断革新,迫切需要稳定而强大的发动机来驱动,以代替不稳定的人力、畜力或水力等。” [3]所以,技术就是在对生产需求的满足过程中,被社会塑造出来并进一步发展的。
经济需求源于人类对于财富的不断追求。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财富的创造更加高效,技术手段逐渐成为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手段。对财富的追求驱动着人们去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技术也就在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中被赋予财富的依托,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对此,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主要动力。” [4]
政治需求也是推动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需求之一。出于各种政治需求,政府会把发展和利用技术作为一种政策来推行。通过国家意志体现出来的政府对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会成为技术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其中,军事需求是一个国家政府发展和使用技术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建国初期对原子弹、氢弹、卫星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就是源于当时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军事威胁的需要。所以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5]
从文化环境的角度看。文化环境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由于人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其价值观念和技术创制活动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技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所创制的。人的行为目的归根到底是受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念不同,技术的选择轨迹也就不同,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就不同。人的心理、生理、文化等因素会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形态。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什么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在国外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6]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环境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不同于国外文化环境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
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作用下,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情感被内置于技术之中。技术除了其自然属性之外,开始显现出社会的属性。
二、社会对技术的选择作用
社会的塑造作用,在技术的形成过程中无疑为技术贴上了社会性的标签。技术虽然受其内在客观逻辑性的支配,但技术更是社会的产物。社会不仅塑造了技术,在技术的社会应用和运行过程中,它还会影响技术的运行和发展,这就是社会对技术的制约作用。
虽然技术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中被构建的,在技术的构建过程中,都内置了人的主观愿望在里面。但技术并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运行的,而是受客观规律支配,按照既定规律运行的。技术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作用方向的多样性和技术本身的不稳定性,会使得技术的运行不符合甚至背离人类的主观愿望,从而使技术表现出不确定的性质。从技术的社会应用角度看,技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技术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并存。所以,技术的社会选择是人们对技术不确定性的消解,是对技术发展方向和作用方向的选择。技术的社会调节是人类在技术的社会选择基础之上对技术作用方向的调节。
由技术的社会应用引起的技术的社会选择总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的主体和选择的标准都是多样的。不同的主体会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技术选择,从而使得技术的社会应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尽管技术的社会选择主体和标准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在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也可以找到一些作为人类共性的共同性标准。那就是从人类本性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的标准。如:技术发展越来越人性化、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自由、人类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等这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得到积极评价和普遍认同的东西。
社会在对技术进行塑造和选择的基础上,还会对技术运行进行有所侧重的引导和调整,有目的的对技术施以某种社会约束,使得技术能够按照社会选择所期望的结果一样运行,这就是技术的社会调整。在技术的社會调整过程中,社会对技术施以的约束通常是通过制度的方式对技术的运行条件产生约束,进而对技术运行方向和作用范围产生约束,从而使得技术够按照人们的预想运行。技术运行中的这种约束制度就是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正是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技术运行的约束,人类希望技术做什么,不希望技术做什么;希望技术带来什么,不希望技术带来什么的社会期望才能得以实现;人类才能通过技术选择和技术调整很好地消解技术的不确定性,从而规避技术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技术按照人类的设想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7.
作者简介:许杰,现在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技术;塑造;选择;实践
一、社会对技术的塑造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技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犹如一把刻刀塑造着技术的形态,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引导、选择、控制和调控等作用,为技术的创制提供社会“模具”。从技术的最初构思到技术产品的具体应用,技术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从社会需求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从手工时代到机器时代再到自动化时代,人类技术水平的发展得益于社会需求的推动。正是由于社会需要技术,技术才在社会中产生。一种现实的社会需求一旦形成,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迟早都会出现;而当没有现实的社会需求时,也不会有超越现实社会需求的技术产生。为此,恩格斯曾这样说道:“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
生产需求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推动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技术正是出于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生产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促使着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需要推动者技术的产生。为此,马克思曾举例说道:“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同时这又使祭司等级作为农业领导者进行统治。” [2]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某一层面的社会需求往往会促使其他社会层面形成相关的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一个“需求链”。正是在需求链的作用下,各种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谈论动力机的产生时,就曾说道:“工作机的不断革新,迫切需要稳定而强大的发动机来驱动,以代替不稳定的人力、畜力或水力等。” [3]所以,技术就是在对生产需求的满足过程中,被社会塑造出来并进一步发展的。
经济需求源于人类对于财富的不断追求。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财富的创造更加高效,技术手段逐渐成为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手段。对财富的追求驱动着人们去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技术也就在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中被赋予财富的依托,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对此,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主要动力。” [4]
政治需求也是推动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需求之一。出于各种政治需求,政府会把发展和利用技术作为一种政策来推行。通过国家意志体现出来的政府对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会成为技术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其中,军事需求是一个国家政府发展和使用技术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建国初期对原子弹、氢弹、卫星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就是源于当时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军事威胁的需要。所以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5]
从文化环境的角度看。文化环境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由于人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其价值观念和技术创制活动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技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所创制的。人的行为目的归根到底是受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念不同,技术的选择轨迹也就不同,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就不同。人的心理、生理、文化等因素会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形态。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什么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在国外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6]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环境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不同于国外文化环境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
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作用下,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情感被内置于技术之中。技术除了其自然属性之外,开始显现出社会的属性。
二、社会对技术的选择作用
社会的塑造作用,在技术的形成过程中无疑为技术贴上了社会性的标签。技术虽然受其内在客观逻辑性的支配,但技术更是社会的产物。社会不仅塑造了技术,在技术的社会应用和运行过程中,它还会影响技术的运行和发展,这就是社会对技术的制约作用。
虽然技术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中被构建的,在技术的构建过程中,都内置了人的主观愿望在里面。但技术并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运行的,而是受客观规律支配,按照既定规律运行的。技术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作用方向的多样性和技术本身的不稳定性,会使得技术的运行不符合甚至背离人类的主观愿望,从而使技术表现出不确定的性质。从技术的社会应用角度看,技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技术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并存。所以,技术的社会选择是人们对技术不确定性的消解,是对技术发展方向和作用方向的选择。技术的社会调节是人类在技术的社会选择基础之上对技术作用方向的调节。
由技术的社会应用引起的技术的社会选择总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的主体和选择的标准都是多样的。不同的主体会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技术选择,从而使得技术的社会应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尽管技术的社会选择主体和标准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在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也可以找到一些作为人类共性的共同性标准。那就是从人类本性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的标准。如:技术发展越来越人性化、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自由、人类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等这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得到积极评价和普遍认同的东西。
社会在对技术进行塑造和选择的基础上,还会对技术运行进行有所侧重的引导和调整,有目的的对技术施以某种社会约束,使得技术能够按照社会选择所期望的结果一样运行,这就是技术的社会调整。在技术的社會调整过程中,社会对技术施以的约束通常是通过制度的方式对技术的运行条件产生约束,进而对技术运行方向和作用范围产生约束,从而使得技术够按照人们的预想运行。技术运行中的这种约束制度就是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正是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技术运行的约束,人类希望技术做什么,不希望技术做什么;希望技术带来什么,不希望技术带来什么的社会期望才能得以实现;人类才能通过技术选择和技术调整很好地消解技术的不确定性,从而规避技术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技术按照人类的设想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7.
作者简介:许杰,现在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