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学数学“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来审视它,验证它,最后来判断它,认可或否定一个东西,都要拿出证据,从而促进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形成善于探究、反思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主动、全面、协调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自主创新;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27-2
  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小学数学‘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来审视它,思考它,验证它,怀疑它,最后来判断它,认可或否定一个东西,都要符合逻辑,拿出证据,从而促进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质疑和创造精神,形成善于探究、反思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主动、全面、协调地发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动手实践,课内科学探究
  由于探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很多探究的前期工作要提之于课前。比如:《圆柱表面积》的教学,课前我请学生每人准备了剪刀、透明胶、细线和直尺,以及自己用硬纸板做的一个圆柱体纸筒。
  师:课前同学们都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圆柱体纸筒,你有办法知道你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也就是求它的表面积,且接头部分不计在内)……
  请同学们先独立探究,再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大组交流。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实验活动表。
  生1:我是把圆柱体纸筒拆开来,发现由两个圆纸片和长方形纸片组成,量出圆的直径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就能求出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了?
  生2:不要拆开来,那样太麻烦了,因为圆柱表面展开来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所以可以直接求出来。
  师:怎么求出来呢?
  生2:我用线和尺量出我的圆柱底面的周长大约是12.6厘米,高是5厘米,用12.6×5+3.14×(12.6÷3.14÷2)2×2
  师:每步是什么意思?
  ……
  师:那么到底该怎样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二、精心设计问题,课堂科学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探究,在生成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例: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教材第55页“分数除法”,我让学生大胆猜想45÷2该怎样计算?
  蒋铖:45÷2=4÷25÷2=22.5=2025=45(升)
  师:怎么样?
  生:不对,怎么又变成45升了。
  师:虽然不对,但这位同学能大胆尝试,说明他有勇气,就新的发现往往都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有其他设想吗?
  陈璐:45÷2=4÷25=25(升)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陈璐:我受分数乘整数方法的启发,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这位同学的设想有道理,他是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来比对,了不起!还有其他想法吗?
  ……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有着丰富的创造力,遇到问题,只要你敢于猜想,勇于探索、验证,你们也能像数学家一样发现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引出话题,课后科学探究
  由于科学探究耗时多,而课堂内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老师可以在课堂里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推理、猜想、验证、分析、归纳等思维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得智慧得到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课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教材“因数和倍数”一课“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题:
  36的因数有1,2,3, , , , ,18,36。
  15的因数有 ;
  16的因数有 。
  在学生填好后,我出示教材的学习要求: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吴凯:双数的因数比单数的因数多。
  师:是吗?我们来验证一下,2的因数有1,2;3的因数有1,3,怎么样?(我的言下之意是举个反例。)
  吴凯:大的双数的因数比单数的因数多。
  没想到学生坚持己见!我当时马上想到,把16改成26,学生就能发现结论的问题。但转念一想,刚刚我举了2和3的例子,学生马上想到用“大的双数”来自圆其说,这表明学生的错误印象还是蛮深的!我头脑里灵光一闪,学生的这个判断不正是他们直观的猜想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探究验证不是更好?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预设。
  师:吴凯同学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提出这一发现很有价值,但它只是一个猜想,这一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同学们课后来验证。老师设计了一张练习纸,你们课后验证一下好吗?有结论就告诉老师。
  下午,我到教室,学生争着向我汇报。
  ……
  只要大家能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寻找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提出问题,加以研究,就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四、巧妙设计习题,进行科学探究
  数学习题,不仅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习题,进行科学探究,以培养学生猜想和探索的能力。
  课例: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思考:“对于一道加法题,如果把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加起来则得450,求这道加法题的和是多少?”
  生1:由于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所以450应是两个和,一个和应该是450÷2=225。
  生2:我是这样想的,假设这个算式是+=这道题就是变成了已知++=450,求。由于+=,所以+=450,=450÷2=225。
  师:这位同学能够用符号来代表数,寻找到解答的方法,很有创意!还有其他想法吗?
  我下去巡视,发现一个学生的自备本上写着这些算式
  200+100=300 200+100+300=600
  50+100=150 50+100+150=300
  150+100=250 150+100+250=500
  我仔细推敲,眼睛一亮,向这个学生请教是怎样想的。
  生3:我先写一个算式,发现和是600,比450大了。再减少加数,发现和是300,比450小了。再增加加数,发现和是500,比450大,但越来越接近450了。我想这样试下去,可能会找到答案的。
  师:同学们,我觉得他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试下去,好吗?
  ……
  师:太好了!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验,找出规律,然后推广到更大的范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被你发现了,老师敬佩你!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老师真高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