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那么如何通过地理乡土教育来实现德育教育呢?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乡土地理 德育 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国情教育与区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家乡的清泉,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那么如何通过地理乡土教育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即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一.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资料的收集
1.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万盛区环境进行深入和详细的了解。
自己曾参与万盛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对万盛区的地理环境比较了解。万盛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煤、镁、石灰石等)和旅游资源(黑山谷、万盛石林等),为万盛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自己对万盛区各种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教材,编写了一些文字材料,供自己在教学的中使用。
2.教师要关心当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紧扣时代的发展旋律,使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吸引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魅力。我们当地政府作出的汤加沟水库的引水工程、棚户区工程、旧城区的改造、青山湖的引水工程是如何深入民心的,得到民众的拥护并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起到了家乡的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丰富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也是德育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将政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政策深入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影响家乡,带动万盛区经济的发展,结合环境教育,运用课本知识,使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仅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而且使这些工程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形式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搞调查、写小论文、讨论(辩论)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只要灵活运用,都能实现德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让学生搞调查,写小论文,对我校附近的环境调查并针对我校附近缺水的原因进行分析,让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升情操,提高意识,通过学生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和提高自己对万盛区的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教育。
三.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地理教师要“德才兼备”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德育目标,体现乡土地理的内容;把德育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实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获取贴近生活的感人事例。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学生也会觉得真实可信。
2.言传与身教并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家乡观念,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就应该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爱岗敬业,执教廉洁,乐于奉献;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我们自身就应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学生。
3.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由于地理教学不仅仅学生德育教学,而且要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及能力培养,为此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育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丰收,避免只重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和只重德育不重视学科知识,造成本木倒置,教师课外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特别是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毕竟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三大任务完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一五中学校)
关键词:乡土地理 德育 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国情教育与区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家乡的清泉,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那么如何通过地理乡土教育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即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一.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资料的收集
1.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万盛区环境进行深入和详细的了解。
自己曾参与万盛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对万盛区的地理环境比较了解。万盛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煤、镁、石灰石等)和旅游资源(黑山谷、万盛石林等),为万盛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自己对万盛区各种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教材,编写了一些文字材料,供自己在教学的中使用。
2.教师要关心当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紧扣时代的发展旋律,使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吸引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魅力。我们当地政府作出的汤加沟水库的引水工程、棚户区工程、旧城区的改造、青山湖的引水工程是如何深入民心的,得到民众的拥护并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起到了家乡的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丰富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也是德育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将政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政策深入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影响家乡,带动万盛区经济的发展,结合环境教育,运用课本知识,使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仅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而且使这些工程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形式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搞调查、写小论文、讨论(辩论)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只要灵活运用,都能实现德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让学生搞调查,写小论文,对我校附近的环境调查并针对我校附近缺水的原因进行分析,让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升情操,提高意识,通过学生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和提高自己对万盛区的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教育。
三.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地理教师要“德才兼备”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德育目标,体现乡土地理的内容;把德育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实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获取贴近生活的感人事例。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学生也会觉得真实可信。
2.言传与身教并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家乡观念,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就应该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爱岗敬业,执教廉洁,乐于奉献;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我们自身就应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学生。
3.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由于地理教学不仅仅学生德育教学,而且要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及能力培养,为此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育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丰收,避免只重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和只重德育不重视学科知识,造成本木倒置,教师课外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特别是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毕竟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三大任务完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一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