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针对脑梗死周围缺血性半暗区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两方面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持续性三叉动脉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吻合,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后循环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头痛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治疗上主张对症治疗。文中介绍该病的历史、胚胎学、病因、解剖学、发生率、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其变异型和三叉动脉瘤。
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法是新兴的可用于急性出血期处理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与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颈相比,GDC栓塞法有操作准确、安全、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疗效不如手术治疗恒定,复发率高等缺点。因此在提高GDC操作成功率,扩大适应证及改善远期疗效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
烟雾病为一少见的、原因不明的闭塞性脑血管病。病程多为进展性,致死、致残率高,缺乏特异的内科治疗手段。近年来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包括颅内外直接吻合搭桥术和间接搭桥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临床、脑血管造影及经PET测定的脑血流及代谢参数等方面对其疗效评价认为,临床症状100%有不同程度改善,其智能预后大多数良好,脑的循环参数有明显改善。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瘤;而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和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实验性脑出血后在血肿周围和相邻及远隔区域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及病理生理的变化,其中尤以在这些区域发生迅速、明显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而导致缺血性损害为重要特征,这一改变使大量脑组织细胞外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早期及时清除血肿并不能扭转这种变化。钙通道阻滞剂(尤其尼莫地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这种缺血性损害。
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疗法为重症脑静脉窦血栓病人开辟了一条可喜的治疗途径。文章介绍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的方法、用药和疗效。
文章介绍了超早期的概念,并重点就不同药物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的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作一综述和评价。
损伤级联反应是近年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新理论,主要包括兴奋性毒性、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和程序性细胞死亡4种具体机制。卒中的治疗应根据级联反应的原理有选择地进行。
安克洛酶(ancrod)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纤维蛋白原,静滴安克洛酶能使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从而使血液粘滞度下降,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它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