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魏碑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日点画俊厚,五日意态奇异,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魏碑“十美”说,堪比诗歌美学上司空图的“二十四品”。时代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攀升,有作为的书法家不会囿于既定的命题,总是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以古为基,以今为用,从传统经典走向现代生活,在遵循“十美”的前提下,通过细腻化、诗意化、时尚化,赋予魏碑当代的人文情怀,一步一步地确立了清刚朗润的主导风格和审美范式,成为碑学领域新的时尚。
朱志刚对魏碑进行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细腻化“润色”。不可否认,魏碑除了具备“十美”,同时也还有粗糙、狞厉、简陋甚至刻工水平低劣的等缺点。同样师法龙门造像,清代李文田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是格调、境界就是不如赵之谦,其原因就在于李文田太过注重面貌的袭取,他写的魏碑更像是刻出來的;而赵之谦则用帖学的优势来消除魏碑中粗糙狞厉的消极元素,他的魏碑有着浓郁的书写意味。志刚学习魏碑,没有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与其说他把魏碑当做老师,不如说他把魏碑当做原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思维进行再加工。魏碑中猛厉的笔势、雄强的笔力、锐化的冲突,都在他笔下变得缓和起来。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志刚对魏碑消化、转化得很成功。他果断地摒弃了通过颤笔体现魏碑骨力和金石气的低层面的做法,通过“一波三折”式流畅的书写,优美地再现魏碑大起大落的用笔方法。在魏碑点画的斑驳感方面,志刚的笔下也时有表达,不过他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以适度的提按、驻笔、断笔以及中锋、侧锋转换痕迹的袒露,来表达出斑驳的意味,而不是简单地用枯笔、渴墨来试图再现。因此,志刚魏碑书法的金石气是通过墨韵来传达的,这直接来源于他细腻的气质,得力于他对魏碑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将魏碑写得别开生面。
从美学角度来看,朱志刚对魏碑的成功改造,离不开诗意化的书写。与传统的魏碑相比,志刚的魏碑书法更具抒情性。抒情性是诗歌艺术的核心,也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魏碑作为从隶书向成熟型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所谓“十美”,大多缘于书体的不稳定性、笔法和结构的不成熟带来的稚拙感、长期风雨侵蚀造成的金石味,以及刻工造成的非书写性的方峻美和随意性空间,所以启功先生表明自己“半生师笔不师刀”。虽然也有少数因“师刀”而成功的书家,但更多的人被魏碑的外在美所蒙蔽,始终不得其真源。志刚则不然,他始终坚持书法要抒写创作个体的情感、情绪、精神、意志、意趣、感悟,让刀、笔俱为我用。因此,他以舒缓的笔势写出开张的体势,以细微的顿挫半含半露地展示力感,多数情况下,志刚无意于交响乐的荡气回肠,而更倾心于一首绝句般的浅吟低唱。欣赏志刚的魏碑书法,使人如同聆听抒情小调,沉醉在春风里,身心澄静、舒适、惬意。与此相关联的,志刚曾经问我学习文言文从何人手,我建议他先读小品文,我想,这与他的魏碑书法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
表面上看,志刚是将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魏碑文人化,实质上,他是以一名新时代书法家的立场对魏碑进行解构和重构,在此过程中,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起到了主导作用。于是乎,在点画上,志刚以清晰灵动代替传统魏碑的朴拙厚实;在结体上,志刚以疏朗代替传统魏碑的茂密;在布白上,志刚总是留下予人停驻并想象的流动空间,与传统魏碑的大书深刻,界格方严大异其趣。他成功地将魏碑从山崖、石窟、庙宇等处所中,移植到居室、茶楼、展厅乃至手机屏幕中,成为时尚的艺术消费品。
当然,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也并非美轮美奂,有些作品稍显文弱。志刚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师法《龙门二十品》尤其是《始平公造像》,他的大字魏碑已出现骨势雄强的倾向,并多出苍茫之笔。如何将这良好的倾向与清润灵动的固有优势相融合?我们期待着志刚再一次显露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朱志刚对魏碑进行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细腻化“润色”。不可否认,魏碑除了具备“十美”,同时也还有粗糙、狞厉、简陋甚至刻工水平低劣的等缺点。同样师法龙门造像,清代李文田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是格调、境界就是不如赵之谦,其原因就在于李文田太过注重面貌的袭取,他写的魏碑更像是刻出來的;而赵之谦则用帖学的优势来消除魏碑中粗糙狞厉的消极元素,他的魏碑有着浓郁的书写意味。志刚学习魏碑,没有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与其说他把魏碑当做老师,不如说他把魏碑当做原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思维进行再加工。魏碑中猛厉的笔势、雄强的笔力、锐化的冲突,都在他笔下变得缓和起来。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志刚对魏碑消化、转化得很成功。他果断地摒弃了通过颤笔体现魏碑骨力和金石气的低层面的做法,通过“一波三折”式流畅的书写,优美地再现魏碑大起大落的用笔方法。在魏碑点画的斑驳感方面,志刚的笔下也时有表达,不过他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以适度的提按、驻笔、断笔以及中锋、侧锋转换痕迹的袒露,来表达出斑驳的意味,而不是简单地用枯笔、渴墨来试图再现。因此,志刚魏碑书法的金石气是通过墨韵来传达的,这直接来源于他细腻的气质,得力于他对魏碑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将魏碑写得别开生面。
从美学角度来看,朱志刚对魏碑的成功改造,离不开诗意化的书写。与传统的魏碑相比,志刚的魏碑书法更具抒情性。抒情性是诗歌艺术的核心,也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魏碑作为从隶书向成熟型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所谓“十美”,大多缘于书体的不稳定性、笔法和结构的不成熟带来的稚拙感、长期风雨侵蚀造成的金石味,以及刻工造成的非书写性的方峻美和随意性空间,所以启功先生表明自己“半生师笔不师刀”。虽然也有少数因“师刀”而成功的书家,但更多的人被魏碑的外在美所蒙蔽,始终不得其真源。志刚则不然,他始终坚持书法要抒写创作个体的情感、情绪、精神、意志、意趣、感悟,让刀、笔俱为我用。因此,他以舒缓的笔势写出开张的体势,以细微的顿挫半含半露地展示力感,多数情况下,志刚无意于交响乐的荡气回肠,而更倾心于一首绝句般的浅吟低唱。欣赏志刚的魏碑书法,使人如同聆听抒情小调,沉醉在春风里,身心澄静、舒适、惬意。与此相关联的,志刚曾经问我学习文言文从何人手,我建议他先读小品文,我想,这与他的魏碑书法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
表面上看,志刚是将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魏碑文人化,实质上,他是以一名新时代书法家的立场对魏碑进行解构和重构,在此过程中,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起到了主导作用。于是乎,在点画上,志刚以清晰灵动代替传统魏碑的朴拙厚实;在结体上,志刚以疏朗代替传统魏碑的茂密;在布白上,志刚总是留下予人停驻并想象的流动空间,与传统魏碑的大书深刻,界格方严大异其趣。他成功地将魏碑从山崖、石窟、庙宇等处所中,移植到居室、茶楼、展厅乃至手机屏幕中,成为时尚的艺术消费品。
当然,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也并非美轮美奂,有些作品稍显文弱。志刚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师法《龙门二十品》尤其是《始平公造像》,他的大字魏碑已出现骨势雄强的倾向,并多出苍茫之笔。如何将这良好的倾向与清润灵动的固有优势相融合?我们期待着志刚再一次显露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