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中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基本理论,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定量测算了农民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95—2005年中国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占第二三产业产值的5.59%~8.72%,农民工对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对切实维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C-D生产函数;最小二乘法(OLS)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12-03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演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渐开始向城市转移,形成“农民工”潮。第一阶段是1958—1978年间,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生产、分配、消费都由国家计划来决定,同样,城市的工业部门就业计划也由计划决定,再加上户籍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经济活动是不太可能的。第二阶段为1978—1995年,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对“市场”的肯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第三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深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迁移政策逐渐放宽,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具体可以见下图。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逐渐成为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而且在中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户籍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位于中国最底层。近些年,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因公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事故基本保障缺失,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已经逐渐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待遇,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1928年,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ouglas提出了C-D生产函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D生产函数在提出时具有一些假设,后来对其中某些假设进行了修正。这些假设主要有:(1)技术进步是中性的;(2)技术进步独立于要素投入量的变化;(3)要素替代弹性为1,即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且始终等于1的替代弹性;(4)具有一次齐次性,即不变规模报酬。在利用时序资料对C-D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时,由于劳动力与资金的高度相关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在两种投入要素条件下,C-D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其中,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量,A为效率系数,?琢和?茁为K和L的产出弹性A,?琢,?茁,为待估参数。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Y=lnA+?琢lnK+?茁lnL+?着(2)
Cobb和Douglas设计出这样一个公式来反映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带入某一段时间的数据,估计出公式中的参数。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2)式进行估计,在式中
Y—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lnA—常数项;L—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K—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琢,?茁—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由于C-D生产函数的假设条件(4)指出规模报酬不变,即?琢+?茁=1,因此(2)式可以转化为:
ln(Y/L)=lnA+?琢(K/L)+?着(3)
求出?琢之后,利用关系式?茁=1-?琢求出?茁。假设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相同,利用农业部的数据估计农民工数量L',根据贡献率的定义即农民工占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乘以城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可以推导出公式L'/L×?茁lnL/lnY×100%,从而求出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
二、C-D生产函数概述
(一)关于模型估计的几点说明
1.在估计过程中,产值采用的是第二三产业的产值而不是GDP来估计结果,是因为农民工主要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城市第二三产业就业。
2.估计中应用了一个假设,即农民工的素质与城市劳动力的素质相同,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来计算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
3.对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额采用的是折算值。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按现价计算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准确地反映各类商品和收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各项目具体数值和折算指数见表1。
对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来说,折算值=当年第二三产业产值/折算指数,折算指数以上一年为100;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先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之后根据公式折算值=差额/折算指数计算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折算值(以上一年为100)。
(二)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C-D生产函数模型,其间运用Eviews3.1软件进行估计和运算,估计结果见表2。
因此,根据模型(3),我国第二三产业的C-D生产函数为:
ln(Y/L)=0.925416+0.705216ln(K/L)
(0.037136)
t=(18.98996)
由表2知,模型的t值和F值均在0.01显著性水平显著R2=0.975651,其值接近于1 ,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并且的值达到0.972945,但D-W值为0.585814,经查表得到在dl的值为0.927,所以有0?燮DW?燮dl,存在正自相关性。由于D-W检验一般适用于大样本的模型,通常n>15,但经过纠正后的模型,变量系数不显著,所以仍采用这个结果。
根据估计结果和公式,可以计算出?茁=1-?琢=0.294784,并计算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计算公式:
贡献率=L'/L×?茁lnL/lnY×100%,计算结果见下页表3。
从下表的结果可以看出,1995—2005年农民工为社会第二三产业经济发挥的贡献率从5.59%上升到了8.72%,农民工对于第二三产业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基于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是一致的这样的假设。也有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不同,需要再乘上一个折算系数来计算结果,本文只考虑假设条件下的情况。
三、模型估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同等的待遇也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1.积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采用浙江省的做法,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办法,将参保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费率分别降至12%和4%;国家应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尤其应把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作为工作重点,将这些高风险行业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内;应根据各地特点,扩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范围。
2.搞好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对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和免费职业介绍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切实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
3.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是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二是逐步推进大中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承受能力,陆续放宽城市户口迁移政策限制,解决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落户的问题。
4.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负担。落实国务院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的各项政策,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和歧视行为,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除按规定标准收取杂费、教材费、作业本费外,禁止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同时,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研究,2005,(7).
[4]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5]程凤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J].农业经济,2000,(12).
[6]潘文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J].瞭望新闻周刊,2001,(13).
[7]沈汉溪,林坚.中国农民工对GDP的贡献测算[J].农机化研究,2007,(4).
[8]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3).
[9]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4).
关键词:农民工;C-D生产函数;最小二乘法(OLS)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12-03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演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渐开始向城市转移,形成“农民工”潮。第一阶段是1958—1978年间,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生产、分配、消费都由国家计划来决定,同样,城市的工业部门就业计划也由计划决定,再加上户籍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经济活动是不太可能的。第二阶段为1978—1995年,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对“市场”的肯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第三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深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迁移政策逐渐放宽,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具体可以见下图。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逐渐成为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而且在中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户籍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位于中国最底层。近些年,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因公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事故基本保障缺失,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已经逐渐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待遇,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1928年,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ouglas提出了C-D生产函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D生产函数在提出时具有一些假设,后来对其中某些假设进行了修正。这些假设主要有:(1)技术进步是中性的;(2)技术进步独立于要素投入量的变化;(3)要素替代弹性为1,即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且始终等于1的替代弹性;(4)具有一次齐次性,即不变规模报酬。在利用时序资料对C-D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时,由于劳动力与资金的高度相关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在两种投入要素条件下,C-D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其中,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量,A为效率系数,?琢和?茁为K和L的产出弹性A,?琢,?茁,为待估参数。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Y=lnA+?琢lnK+?茁lnL+?着(2)
Cobb和Douglas设计出这样一个公式来反映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带入某一段时间的数据,估计出公式中的参数。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2)式进行估计,在式中
Y—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lnA—常数项;L—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K—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琢,?茁—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由于C-D生产函数的假设条件(4)指出规模报酬不变,即?琢+?茁=1,因此(2)式可以转化为:
ln(Y/L)=lnA+?琢(K/L)+?着(3)
求出?琢之后,利用关系式?茁=1-?琢求出?茁。假设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相同,利用农业部的数据估计农民工数量L',根据贡献率的定义即农民工占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乘以城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可以推导出公式L'/L×?茁lnL/lnY×100%,从而求出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
二、C-D生产函数概述
(一)关于模型估计的几点说明
1.在估计过程中,产值采用的是第二三产业的产值而不是GDP来估计结果,是因为农民工主要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城市第二三产业就业。
2.估计中应用了一个假设,即农民工的素质与城市劳动力的素质相同,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来计算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
3.对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额采用的是折算值。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按现价计算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准确地反映各类商品和收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各项目具体数值和折算指数见表1。
对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来说,折算值=当年第二三产业产值/折算指数,折算指数以上一年为100;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先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之后根据公式折算值=差额/折算指数计算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折算值(以上一年为100)。
(二)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C-D生产函数模型,其间运用Eviews3.1软件进行估计和运算,估计结果见表2。
因此,根据模型(3),我国第二三产业的C-D生产函数为:
ln(Y/L)=0.925416+0.705216ln(K/L)
(0.037136)
t=(18.98996)
由表2知,模型的t值和F值均在0.01显著性水平显著R2=0.975651,其值接近于1 ,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并且的值达到0.972945,但D-W值为0.585814,经查表得到在dl的值为0.927,所以有0?燮DW?燮dl,存在正自相关性。由于D-W检验一般适用于大样本的模型,通常n>15,但经过纠正后的模型,变量系数不显著,所以仍采用这个结果。
根据估计结果和公式,可以计算出?茁=1-?琢=0.294784,并计算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计算公式:
贡献率=L'/L×?茁lnL/lnY×100%,计算结果见下页表3。
从下表的结果可以看出,1995—2005年农民工为社会第二三产业经济发挥的贡献率从5.59%上升到了8.72%,农民工对于第二三产业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基于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是一致的这样的假设。也有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不同,需要再乘上一个折算系数来计算结果,本文只考虑假设条件下的情况。
三、模型估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同等的待遇也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1.积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采用浙江省的做法,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办法,将参保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费率分别降至12%和4%;国家应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尤其应把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作为工作重点,将这些高风险行业企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内;应根据各地特点,扩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范围。
2.搞好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对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和免费职业介绍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切实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
3.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是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二是逐步推进大中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承受能力,陆续放宽城市户口迁移政策限制,解决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落户的问题。
4.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负担。落实国务院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的各项政策,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和歧视行为,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除按规定标准收取杂费、教材费、作业本费外,禁止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同时,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研究,2005,(7).
[4]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5]程凤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J].农业经济,2000,(12).
[6]潘文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J].瞭望新闻周刊,2001,(13).
[7]沈汉溪,林坚.中国农民工对GDP的贡献测算[J].农机化研究,2007,(4).
[8]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3).
[9]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