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折扇:英国君主肖像中的东方元素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铎王朝晚期,伊丽莎白一世的“迪奇利肖像”首次以折扇为女王持物,英国人称其为“中国扇”,体现出大航海时代的欧亚文化交流.作为新兴的君主像模式,折扇最初只用于不戴王冠的女王非正式肖像,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出戴王冠、持折扇的图像志组合,这一组合升级为女王正式肖像的定式,并延伸到肖像摄影.流风所及,这种女王肖像的“新传统”一直延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前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塞尚一生创作了七十余件以圣维克多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圣维克多山”系列的创作过程也是塞尚探索如何将西方绘画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塞尚完成了从对物体具象的描摹向对画面空间分析的转变.解构、重构在这些作品中为绘画走向对平面内在空间的探索,为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奠定了原理基础.本文以这一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使用的方法,总结其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孙悟空角色造型构建分为三个层次:造型轮廓、造型本体以及造型附属.造型轮廓作为诸多要素的桥梁,通联了造型本体与造型附属,前者是广大观众的共同想象,后者是角色造型的表面特征,三个层次和谐统一是形象生成的必要条件.
“四皓”的事迹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并在后世广为流传,也形成了固定的绘画主题.以“四皓”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存在着两个固定的图像模式,本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论述“四皓”图像模式反映出古人如何将复杂的“四皓”本事提炼成可视的图像.
意笔大景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重要组成.从古代画论和崔白的《双喜图》出发,文章认为“意笔”并非技法层面的写意,而是画家以内心情感对物象进行描绘的选择.“大景”非尺幅之大,而在“意境”之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形象的空间视觉特征伴随着各个时期的发展建设不断做出时代的选择.以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其空间视觉形象塑造逐渐具备民族认同性、文化归属性、宜居性、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城市空间视觉的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的演变脉络.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被政治学、地理学等设定为研究对象,其中多以政治和权力的视角为主,其后果导致空间问题一直以来被遗忘了与视觉和身体的关联.本文认为视觉问题一直与空间紧密相关,离开了视觉以及视觉的身体性,空间最终不过是一片荒芜.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重新审视空间问题,进而使空间问题从地理学、政治学概念中回到其源初的视觉及身体中.
黑龙江地区五大少数民族图案伴随时代的变革,逐渐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承,是延续其图案生命形态的方式之一.而任何的手造产物,都需要社会和人文作为其存在和延续的支撑条件,那么在这个多重信息构筑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以“再设计”的概念强调、完善、拓展其图案的内涵、形式与呈现方式,从图形设计的视域延续其图案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使其再次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从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生发而影响到的各门类、各学科的突变来看,艺术领域正在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追逐科技潮流的状态之中.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言,其无论视觉效果、指涉内容的直接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语境下,对于跨媒介艺术的研究势必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从风格学视域切入,在传统艺术研究范式到跨媒介艺术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以一种流变的思路去阐释“媒介间性”的合理性与意义.
海外艺术史研究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近百年来海外艺术史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演变发展,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海外艺术史“外来影响”研究切入,探究从20世纪初到当下影响至深的美国艺术史学界东、西部学派之间的分歧,梳理其各自研究路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尤其是高居翰所呈现的艺术史研究新面貌与艺术史的另一种可能,无疑对于当下中国艺术史研究亟需的路径选择及其可能性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
阴澍雨:方老师您好!《美术观察》杂志一直在梳理对时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美术家,鉴于您的成就,本刊准备在[时代人物]栏目推介您的艺术,所以请您来谈一谈您的艺术人生、艺术主张与艺术思想.您走上艺术道路受到哪些外部环境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