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已步入深水区,如何帮助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实在在地完成脱贫走向小康,便成为了一项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同时在建设绿色生态社会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脱贫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探索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脱贫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这类地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476-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帮助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实在在地完成脱贫走向小康,便成为了一项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時,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追求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脱贫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探索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脱贫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这类地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癌症与现实意义。
一、怒江州区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概述
(一)怒江州区位条件概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居于中缅滇藏的结合部份。全区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万,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是中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动植物资源与水能资源丰富。201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GDP)126.46亿元,人均GDP,23289元不到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属深度贫困地区。
(二)怒江州深度贫困实绩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指出:“怒江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21个贫困乡镇、181个贫困村,有17.33万贫困人口,整州、整县、绝大部分乡(镇)和村都处于贫困状态。其次,贫困比例仍然高。贫困发生率居云南省首位。”由此可见怒江州脱贫难度之大责任之重。2017年9月农工党吉林省委会调研工作组对云南省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工作组在调研完成后一致认为怒江州受客观因素制约,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由于怒江州独特的区位经济条件,造成了怒江州异常严重的深度贫困现象。
二、区域功能定位与脱贫产业选择
现代区域经济学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对区域进行分类,这种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特征,各区域按照具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各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的状况差异,所以各地的主导产业选择也就有所不同。
(一)生态功能区建设机理
所谓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按照相关文件怒江州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要求在生态功能区中,大部分的经济开发行为都将受到限制。在国家层面上对全国各区域的明确划分是极其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抑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同时优化了区域功能性布局,从而使得全国的总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二)脱贫产业的选择机理
经济学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马赫(E.F.Schumacher)提出“中间技术”这一重要命题,他认为“中间技术”应具有规模小、投资少、技术简易便于推广,与生态系统相容等特点。毫无疑问对于资本储蓄率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欠发达型区域,选择“中间技术”成为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是经济且合理的。同时由于技术的简便易学可以使居民较为容易地完成技术吸收,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生产活动,推动内生化发展模式在欠发达地区的形成。考虑到怒江州独特的区位条件,选择“中间技术”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扶贫基金,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区域功能定位与脱贫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的功能定位就好比一条约束线,在诸多方面限制着地区产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2013年1月,国家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可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是国家战略,国家意志,是在全国维度上思考的战略成果。在生态功能区中对于一类带动作用强,关联水平高的产业极为可能是限制发展的。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往往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2018年无锡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而怒江州仅为2.3万元人民币,两者相距甚远,毫无疑问,产业结构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国家战略下,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势必限制了这类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抉择,使得这类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按照传统的产业演进模式承接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转而只能依据本地资源条件选择一些附加值小规模经济效应低的产业。这样的话势必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全国战略的条件下,就需要跨地区的转移支付来促进这类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政策安排
欠发达的边疆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独特性,即为一国之疆界,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来指导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又由于区域上独特的省情州情,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研究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以保障地区的良好发展态势。现结合怒江州具体情况谈一谈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家性区域经济政策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法律。加大对限制地区的转移支付,切实保障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合理关切。同时由于怒江州的特殊地质条件与当地贫乏的财政收入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怒江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怒江州的交通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机制,引入外部因素,在卫生,教育等方面对怒江州进行对口支援,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考虑到怒江州的地理位置,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沿边经济特区,鼓励怒江州内生性发展。
(二)地方性区域经济政策
在地方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怒江州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以怒江州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无烟工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大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解决怒江州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落后的不利局面,让更多人走出大山,走向文明。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培训与就业结合在一起,使困难群众在培训之后能够切实地得到一技之长,并与相应产业有机结合。促进贫困人群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区位重要、地形特殊、民族众多、资源富集、生态良好、人民贫困”是怒江州的基本州情。如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使他们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而增进他们的获得感是摆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同时如何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将是每一个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必须要思考的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476-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帮助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实在在地完成脱贫走向小康,便成为了一项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時,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追求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脱贫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探索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脱贫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这类地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癌症与现实意义。
一、怒江州区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概述
(一)怒江州区位条件概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居于中缅滇藏的结合部份。全区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万,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是中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动植物资源与水能资源丰富。201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GDP)126.46亿元,人均GDP,23289元不到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属深度贫困地区。
(二)怒江州深度贫困实绩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指出:“怒江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21个贫困乡镇、181个贫困村,有17.33万贫困人口,整州、整县、绝大部分乡(镇)和村都处于贫困状态。其次,贫困比例仍然高。贫困发生率居云南省首位。”由此可见怒江州脱贫难度之大责任之重。2017年9月农工党吉林省委会调研工作组对云南省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工作组在调研完成后一致认为怒江州受客观因素制约,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由于怒江州独特的区位经济条件,造成了怒江州异常严重的深度贫困现象。
二、区域功能定位与脱贫产业选择
现代区域经济学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对区域进行分类,这种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特征,各区域按照具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各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的状况差异,所以各地的主导产业选择也就有所不同。
(一)生态功能区建设机理
所谓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按照相关文件怒江州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要求在生态功能区中,大部分的经济开发行为都将受到限制。在国家层面上对全国各区域的明确划分是极其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抑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同时优化了区域功能性布局,从而使得全国的总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二)脱贫产业的选择机理
经济学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马赫(E.F.Schumacher)提出“中间技术”这一重要命题,他认为“中间技术”应具有规模小、投资少、技术简易便于推广,与生态系统相容等特点。毫无疑问对于资本储蓄率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欠发达型区域,选择“中间技术”成为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是经济且合理的。同时由于技术的简便易学可以使居民较为容易地完成技术吸收,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生产活动,推动内生化发展模式在欠发达地区的形成。考虑到怒江州独特的区位条件,选择“中间技术”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扶贫基金,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区域功能定位与脱贫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的功能定位就好比一条约束线,在诸多方面限制着地区产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2013年1月,国家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可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是国家战略,国家意志,是在全国维度上思考的战略成果。在生态功能区中对于一类带动作用强,关联水平高的产业极为可能是限制发展的。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往往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2018年无锡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而怒江州仅为2.3万元人民币,两者相距甚远,毫无疑问,产业结构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国家战略下,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势必限制了这类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抉择,使得这类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按照传统的产业演进模式承接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转而只能依据本地资源条件选择一些附加值小规模经济效应低的产业。这样的话势必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全国战略的条件下,就需要跨地区的转移支付来促进这类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政策安排
欠发达的边疆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独特性,即为一国之疆界,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来指导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又由于区域上独特的省情州情,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研究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以保障地区的良好发展态势。现结合怒江州具体情况谈一谈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家性区域经济政策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法律。加大对限制地区的转移支付,切实保障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合理关切。同时由于怒江州的特殊地质条件与当地贫乏的财政收入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怒江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怒江州的交通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机制,引入外部因素,在卫生,教育等方面对怒江州进行对口支援,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考虑到怒江州的地理位置,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沿边经济特区,鼓励怒江州内生性发展。
(二)地方性区域经济政策
在地方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怒江州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以怒江州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无烟工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大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解决怒江州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落后的不利局面,让更多人走出大山,走向文明。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培训与就业结合在一起,使困难群众在培训之后能够切实地得到一技之长,并与相应产业有机结合。促进贫困人群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区位重要、地形特殊、民族众多、资源富集、生态良好、人民贫困”是怒江州的基本州情。如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使他们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而增进他们的获得感是摆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同时如何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将是每一个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必须要思考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