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科学探究情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便成了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本人的教学经验,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让学生明白,漫不经心地“看”,不等于观察,观察应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例如:对“镁带的燃烧”实验,笔者曾做过如下对比: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耀眼的白光把学生全都吸引住了,他们像看焰火一样地欣喜若狂,但实验过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耀眼的白光”而已,而再深入问一下:“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时,却无从回答了。可见,教师如不注意引导,实验就成了“看热闹”。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即观察的目的、顺序及内容。如“镁带的燃烧”实验,应注意从颜色、光泽、状态等方面,镁带和生成物的区别,观察顺序是: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由此可以回答出:反应前是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燃烧过程中发生耀眼白光,放出热量,反应后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提高课堂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使观察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对于初中生,可从简单实验入手,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你还能设计出其它方案吗?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CO2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形成概念或规律,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在一锥形瓶内装上少量稀硫酸,然后在其一侧内壁小心地贴上一小片镁带,塞好塞子进行称量,然后取下锥形瓶让稀H2SO4慢慢接触到镁带,立即看到镁带周围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再迅速将锥形瓶放回托盘上,观察天平依然平衡,实验后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物各是什么?其中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综合、概括、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样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扩大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逐渐摸索出了探索事物、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自制实验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感到新课标下化学实验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在实验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得到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素质等多方位的教育,并不断开拓视野,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让学生明白,漫不经心地“看”,不等于观察,观察应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例如:对“镁带的燃烧”实验,笔者曾做过如下对比: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耀眼的白光把学生全都吸引住了,他们像看焰火一样地欣喜若狂,但实验过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耀眼的白光”而已,而再深入问一下:“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时,却无从回答了。可见,教师如不注意引导,实验就成了“看热闹”。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即观察的目的、顺序及内容。如“镁带的燃烧”实验,应注意从颜色、光泽、状态等方面,镁带和生成物的区别,观察顺序是: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由此可以回答出:反应前是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燃烧过程中发生耀眼白光,放出热量,反应后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提高课堂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使观察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对于初中生,可从简单实验入手,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你还能设计出其它方案吗?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CO2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形成概念或规律,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在一锥形瓶内装上少量稀硫酸,然后在其一侧内壁小心地贴上一小片镁带,塞好塞子进行称量,然后取下锥形瓶让稀H2SO4慢慢接触到镁带,立即看到镁带周围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再迅速将锥形瓶放回托盘上,观察天平依然平衡,实验后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物各是什么?其中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综合、概括、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样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扩大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逐渐摸索出了探索事物、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自制实验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感到新课标下化学实验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在实验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得到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素质等多方位的教育,并不断开拓视野,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