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关键词:五育 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五育,激活数学课堂。
1.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经验,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五育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五育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问:“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美育气息。
2.引入五育活动中的时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渗透五育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步伐。”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我结合我国“神州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用多媒体出示“神州6号”的图片,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感受科技的力量。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6号’,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神州6号,你真棒!”“神州6号,你成功了。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像你一样。”随后,多媒体又出示“神州6号”不同部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以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有感而发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在学生心灵埋下好好学习的种子。
二、五育,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渗透五育,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
1.提供真实的五育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 “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挖掘五育中的许多素材,都可以和教材 “链接”。
2.对教材内容进行“编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恰如其分地加工成五育素材,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如有这样一道拓展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我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小军单独做10天完成,小丽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人一起做,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可配上图,让学生形象的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问题,五育素材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3. 把五育素材实例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就能使理论和实际接近起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要是有心人就不难找到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出一定的思想方法的五育素材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用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问题:算一算,早上3个,晚上4个,共吃几个?早上4个,晚上3个,共吃几个?学生发现:3+4=7,4+3=7,3+4=4+3。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有那些交换的例子?学生马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交换律。
三、五育,领悟数学价值
渗透五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文本知识在五育活动中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
1.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五育素材。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如:学习了小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
2.五育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知识于五育活动有机融合,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五育的“动态”数学。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测量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五育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3.五育活动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可以美丽人生,数学可以智慧人生。例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 ,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五育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学生由“解题达人”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将五育活动融入课堂,把课本知识激活,实现书本与生活世界沟通,呈现“五育”的活水,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智慧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五育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落实数学的價值。五育活动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情趣。
参考文献
[1]林初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 文理导航(下旬),2021,(05):21-22.
作者简介:何源(1975.07),男,汉,四川泸县,一级教师,本科,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五育 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五育,激活数学课堂。
1.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经验,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五育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五育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问:“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美育气息。
2.引入五育活动中的时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渗透五育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步伐。”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我结合我国“神州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用多媒体出示“神州6号”的图片,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感受科技的力量。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6号’,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神州6号,你真棒!”“神州6号,你成功了。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像你一样。”随后,多媒体又出示“神州6号”不同部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以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有感而发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在学生心灵埋下好好学习的种子。
二、五育,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渗透五育,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
1.提供真实的五育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 “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挖掘五育中的许多素材,都可以和教材 “链接”。
2.对教材内容进行“编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恰如其分地加工成五育素材,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如有这样一道拓展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我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小军单独做10天完成,小丽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人一起做,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可配上图,让学生形象的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问题,五育素材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3. 把五育素材实例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就能使理论和实际接近起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要是有心人就不难找到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出一定的思想方法的五育素材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用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问题:算一算,早上3个,晚上4个,共吃几个?早上4个,晚上3个,共吃几个?学生发现:3+4=7,4+3=7,3+4=4+3。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有那些交换的例子?学生马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交换律。
三、五育,领悟数学价值
渗透五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文本知识在五育活动中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
1.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五育素材。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如:学习了小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
2.五育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知识于五育活动有机融合,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五育的“动态”数学。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测量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五育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3.五育活动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可以美丽人生,数学可以智慧人生。例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 ,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五育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学生由“解题达人”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将五育活动融入课堂,把课本知识激活,实现书本与生活世界沟通,呈现“五育”的活水,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智慧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五育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落实数学的價值。五育活动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情趣。
参考文献
[1]林初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 文理导航(下旬),2021,(05):21-22.
作者简介:何源(1975.07),男,汉,四川泸县,一级教师,本科,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