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东北地区天然羊草(Leymus chinesis)草原上测定了羊草凋落物生物量、热值含量和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呼吸作用速率,并将测定结果换算成能量。结果指出,在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含量为206.57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分解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为83.79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的能量为20.64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自身贮存的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地区天然羊草(Leymus chinesis)草原上测定了羊草凋落物生物量、热值含量和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呼吸作用速率,并将测定结果换算成能量。结果指出,在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含量为206.57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分解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为83.79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的能量为20.64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自身贮存的能量为63.15千卡/平方米·年。据此推算,每年积累在地表上的羊草凋落物约需2.5—3年的时间可全部分解完
其他文献
在20—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黄褐新圆蛛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其发育速率随温度增加的拐点约为25℃。雌蛛历期长于雄蛛历期,相差1—3天。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的极限值:雌蛛为24天,雄蛛为22天。幼蛛的死亡率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5℃,有效积温为738.19日度。 25—30℃为繁殖的最适温度。在该温度条件下,产卵袋致多、产卵总量多、孵化率也高。产的卵袋效与卵粒
本文以蚕豆-蚕豆蚜人工实验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蚕豆因蚕豆蚜刺吸胁迫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发现蚕豆蚜的胁迫使蚕豆的能量代谢加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PAL活性升高,苯丙烷类的代谢产物抗性物质氯原酸含量增加,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主要代谢途径的产物水溶性蛋白成份相对地减少,细胞膜透性明显地加大。当蚕豆蚜的胁迫解除后,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实验结果显示了蚕豆对蚕豆蚜刺吸胁迫的防御,是全面综
东北血革螨活动的适温为10—25℃。40±1℃时10分钟全部死亡。爬行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呈Y=a+b logX型指数曲线,35±1℃时爬速最快。爬行速度在不同光照处无明显差别。活动不受光线影响,绝大多数螨绕圈爬行,少数螨爬行方向无规律。该螨多数在宿主死后6—7小时内离开鼠尸,至24小时全部离开。亦随时离开活宿主体。夏季饥饿螨在阴暗处玻璃皿内4日全部死亡。在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发现该螨宿主12种。该螨指
从1974年8月至1985年6月在黄渤海沿岸9个港湾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同时调查了船只、码头、浮标等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共获得992号苔藓虫标本。经鉴定有35种,分别属于3目17科,它们大部分是我国沿岸水域的广分布种,有些是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在长江口外吕泗洋水文平台发现4种,连云港17种,烟台港18种,蓬莱港12种,渤海海峡的砣矶岛8种,塘沽新港14种,族顺港15种,丹东港是鸭绿江下游河港
本文简述了国际昆虫雷达发展的概况,报道公主岭昆虫雷达的应用。列出高塔、气球吊挂昆虫和地面释放昆虫的测试结果,并总结经验提出了观测方法。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线叶嵩草草地地上、地下和全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340.09、780.36和742.50克/米~2·年干物质,或307.79、671.15和641.53克/米~2·年去灰分物质。地上部分各种净营养物质生产力为粗蛋白50.29、粗脂肪8.49、无氮浸出物159.28、粗纤维89.40和粗灰分32.12克/米~2·年(其中钙3.65、磷0.51)。地上、地下和全群落的最大热量现存
本文研究了我国云贵高原特有种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 chuxiogensis Fei et Ye)的繁殖地、体长组及性征、性比、求偶、配对(排精和纳精)、产卵所需外界条件、产卵行为、产卵期和产卵数量、饥饿蝾螈的产卵情况、卵的受精率和发育、以及幼螈的生长。
笔者对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并对其有关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高位芽植物决定的; 2.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和复杂的层片结构。常绿高位芽植物层片占优势,也有少量落叶高位芽植物层片; 3.区系成分丰富而复杂,计有维管束植物110余科、370余属、2000余种,具有与澳洲、热带美洲、热带非洲、东南亚、北美所共有的植物区系100余
本文以1982—1985年的野外定位调查为依据,定量分析了羊草种群种子生产的三个问题,即成穗率、结实器官性状及种子千粒重与生态条件的关系。放牧影响羊草种群的成穗率,但对籽粒的干物质生产过程有促进作用,停牧以后,即使经过数年割草,种群的种子生产仍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原放牧地有明显差异。长期割草对羊草种群的整个生殖生长过程均不利,停刈以后,经过数年休闲,种子生产能力仍很低,与原长期割草地几乎没有明显差
本文分析了关中平原作物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区域变化规律。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首次将关中平原划分成两个亚区,即:东部半干旱粮棉区,西部半湿润粮油区。其间的界线相当于干燥指数1.50的等值线。进一步对分区结果从区内一致性和区间差异性两方面论证了其客观性。最后,对于在区划基础上调整作物布局的经济效益做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