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全总队最老的“兵”,年过40还犹如拼命三郎;他岗位平凡,三尺机台、一身油污,一干就是24年;他学历不高却是钻探专家,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攻克了冲洗液在高寒气候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应用等10余项技术难题,先后为支队培养出钻探骨干50多名;他家境清贫,却不为地方老板高薪所动,利益诱惑没有动摇他献身警营的坚定信念;他默默无闻,却用几万米的钻探进尺书写了一名黄金兵的精彩人生。
今年1月的一天,黄金一总队首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官兵在凝听一位战斗在野外一线25载的老大哥讲述他的故事。
永不停止的“学习机”
刚入伍时,他因为理解不了钻探技术的专业术语,对操作钻机只能凭记忆模仿操作,常常手忙脚乱,几次险些造成事故。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擺脱业务水平低的现状,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黄金兵,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路。别人的学习是从专业开始的,而他却是从学文化开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直接看专业书籍根本看不懂,所以他身边常备一本辞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翻一翻、查一查,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他默默找个安静角落学习专业书籍;在同班战友轮休的时候,他悄悄跑到机台观察老兵操作。凭着刻苦的钻劲和不服输的个性,硬是啃完了《钻探工艺学》、《钻探常见事故预防和处理》等20多本专业教材。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兵和技术干部请教,遇到不会的地方,经常一练就是一天,直到熟练为止。入伍第二年,他当时所在的四支队首次组建岩心钻机,由于缺少骨干,张传武被推到了班长的岗位上。一个从未干过岩心钻的上等兵担任钻探班长,这在全部队都没有先例,对他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他把帐篷搭到机台边,一个月吃住在机台,就是用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钻探班长。
当机长以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对知识的恐慌感和学习的紧迫感性更强了。随着形势任务变化,传统的钻探工艺已经不再适应,如果不学习、不钻研就要落后淘汰。2002年,支队开始使用冲洗液,有效提高了钻进效率。但中队工作区地处漠河北极,昼夜温差较大,每年的无霜期仅有2个月,6月份之前、8月份之后夜间的气温都是在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为解决低温条件下冲洗液的应用难题,他专门挑夜班上,什么时候天气最冷、气温最低他就抓紧机会做实验,经过上百次的调剂、试验,在一组组精准数据中终于找到了冲洗液调剂配比的最佳比例,提高了冲洗液使用的质量效益。
攻坚克难的“法宝”
了解钻探的人都知道,施工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出现井故,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什么情况。2010年9月中旬,北极漠河已经大雪纷飞,气温降至零下10多摄氏度,中队官兵正在全力以赴地完成最后一孔,希望收队回家过国庆节。进尺到181米时由于卡钻、烧钻而强力起拔钻杆柱时,拉应力急剧增大,导致钻杆拉断,沉入孔内。在打捞过程中,又出现孔内坍塌,用了两天时间不但没有打捞成功,反而雪上加霜,埋钻越来越严重。一边是天寒地冻,战友们辛苦遭罪和急切收队回家的心情,一边是可能处理失败钻孔报废导致的施工延误和经济损失,中队领导、全体官兵把希望都寄托在张传武的身上。在这种困难面前,作为机长、老兵,他要做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科学组织,更重要的是为战友们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在4天4夜的处理过程中,战士们正常四班三倒,而他却没有离开机台半步,强忍着关节炎的疼痛,饿了吃点馒头咸菜,困了裹着大衣在椅子上迷糊一会,在经历了各种办法尝试后,终于成功将钻杆打捞出来,为支队挽回了经济损失,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以身作则的“领头雁”
作为支队最老的兵,这些年中队主官换了一任又一任,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始终保持兵的本色,抬头做人、低头做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用无声的语言带动身边的年轻战士。钻探工作劳动强度大,而新战士入伍前大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对平地盘、扛钻杆、抬钻机这些重体力活根本不会干、吃不消,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身体,所以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用真心关爱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部队生活,一点点适应岗位需求。中队战士小王,入伍时只有17岁,新兵下连就分到了机台,生长在城市、未出校门就入警营的他对艰苦的野外环境和繁重的钻探岗位极不适应,一度产生逃离部队的想法。张传武看着这个和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坚持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地带,从让小王看着干,到帮着小王干,用长者的慈爱一点点感化他,使他慢慢进入状态,打消了逃离部队的念头,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技术比较全面的副班长。在他的感染下,中队战士养成了良好的战斗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队连续三年被指挥部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责任编辑/毛毛雨
今年1月的一天,黄金一总队首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官兵在凝听一位战斗在野外一线25载的老大哥讲述他的故事。
永不停止的“学习机”
刚入伍时,他因为理解不了钻探技术的专业术语,对操作钻机只能凭记忆模仿操作,常常手忙脚乱,几次险些造成事故。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擺脱业务水平低的现状,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黄金兵,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路。别人的学习是从专业开始的,而他却是从学文化开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直接看专业书籍根本看不懂,所以他身边常备一本辞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翻一翻、查一查,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他默默找个安静角落学习专业书籍;在同班战友轮休的时候,他悄悄跑到机台观察老兵操作。凭着刻苦的钻劲和不服输的个性,硬是啃完了《钻探工艺学》、《钻探常见事故预防和处理》等20多本专业教材。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兵和技术干部请教,遇到不会的地方,经常一练就是一天,直到熟练为止。入伍第二年,他当时所在的四支队首次组建岩心钻机,由于缺少骨干,张传武被推到了班长的岗位上。一个从未干过岩心钻的上等兵担任钻探班长,这在全部队都没有先例,对他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他把帐篷搭到机台边,一个月吃住在机台,就是用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钻探班长。
当机长以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对知识的恐慌感和学习的紧迫感性更强了。随着形势任务变化,传统的钻探工艺已经不再适应,如果不学习、不钻研就要落后淘汰。2002年,支队开始使用冲洗液,有效提高了钻进效率。但中队工作区地处漠河北极,昼夜温差较大,每年的无霜期仅有2个月,6月份之前、8月份之后夜间的气温都是在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为解决低温条件下冲洗液的应用难题,他专门挑夜班上,什么时候天气最冷、气温最低他就抓紧机会做实验,经过上百次的调剂、试验,在一组组精准数据中终于找到了冲洗液调剂配比的最佳比例,提高了冲洗液使用的质量效益。
攻坚克难的“法宝”
了解钻探的人都知道,施工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出现井故,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什么情况。2010年9月中旬,北极漠河已经大雪纷飞,气温降至零下10多摄氏度,中队官兵正在全力以赴地完成最后一孔,希望收队回家过国庆节。进尺到181米时由于卡钻、烧钻而强力起拔钻杆柱时,拉应力急剧增大,导致钻杆拉断,沉入孔内。在打捞过程中,又出现孔内坍塌,用了两天时间不但没有打捞成功,反而雪上加霜,埋钻越来越严重。一边是天寒地冻,战友们辛苦遭罪和急切收队回家的心情,一边是可能处理失败钻孔报废导致的施工延误和经济损失,中队领导、全体官兵把希望都寄托在张传武的身上。在这种困难面前,作为机长、老兵,他要做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科学组织,更重要的是为战友们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在4天4夜的处理过程中,战士们正常四班三倒,而他却没有离开机台半步,强忍着关节炎的疼痛,饿了吃点馒头咸菜,困了裹着大衣在椅子上迷糊一会,在经历了各种办法尝试后,终于成功将钻杆打捞出来,为支队挽回了经济损失,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以身作则的“领头雁”
作为支队最老的兵,这些年中队主官换了一任又一任,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始终保持兵的本色,抬头做人、低头做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用无声的语言带动身边的年轻战士。钻探工作劳动强度大,而新战士入伍前大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对平地盘、扛钻杆、抬钻机这些重体力活根本不会干、吃不消,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身体,所以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用真心关爱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部队生活,一点点适应岗位需求。中队战士小王,入伍时只有17岁,新兵下连就分到了机台,生长在城市、未出校门就入警营的他对艰苦的野外环境和繁重的钻探岗位极不适应,一度产生逃离部队的想法。张传武看着这个和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坚持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地带,从让小王看着干,到帮着小王干,用长者的慈爱一点点感化他,使他慢慢进入状态,打消了逃离部队的念头,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技术比较全面的副班长。在他的感染下,中队战士养成了良好的战斗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队连续三年被指挥部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责任编辑/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