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而模仿则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模仿进行学习,通过“试误”,获得新的知识,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减少错误的次数,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班 模仿行为 保教活动
天气晴好,吃完点心,是自由游戏时间,今天的游戏内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大型玩具,也就是滑滑梯。排队的时候有孩子不停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阿姨正帮我一起组织孩子们出门,就听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阿姨:“是不是又要玩滑滑梯啦!”“今天玩滑滑梯呀!”“阿姨我们要不要玩滑滑梯!”“阿姨我们是不是出去玩滑滑梯啊!”……阿姨不胜其烦,随口说了一句“别说话!”这下可不得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全部的“火力”,接下来孩子不但没有如预期那样安静下来,反而变本加厉地学起来。“别说话!” “别说话!”“别说话!”……甚至还有孩子用各种奇怪的语调进行模仿,引来一片笑声。在感叹孩子童心童趣的同时,我也十分疑惑,小班孩子现在刚进幼儿园,似乎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虽然这样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但是有些成人化的语言并不适合他们接触,而且这样不分场合地行为也容易影响别人。
那么,小班的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会到处学别人说话,这样的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及时地制止呢?
一、什么是模仿行为
模仿行为其实是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也就是说,模仿(他人说话)其实是一种学习行为。
二、理论依据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实验性学习,另一种是替代性学习。个体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或做法来学习,即替代性学习。替代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而后天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便是模仿学习。
三、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
幼儿的模仿行为根据模仿目的可以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根据模仿内容可分为行为模仿、语言模仿和智力模仿。
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但是婴儿期的幼儿处于反射模仿阶段,即看到别人哭就哭、看到别人笑就笑,属于无意模仿,到了小班年龄段,幼儿脱离了反射模仿阶段,他们的模仿大部分有了一定的意识,其模仿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案例1:分散活动的时候,一些孩子正聚在我的周围,这时候,其中的一个孩子突然打了个喷嚏“阿嚏!”其他孩子都瞪大眼睛看着他,不知道是谁发出了“阿嚏”的声音,周围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阿嚏”“阿嚏”的声音,大家一哄而笑,其中还混着几个阿嚏的声音。
案例2:集体教学活动《小鸭找朋友》是一个根据场景进行句式学习的语言活动,在活动中一共有三个场景,其中前两个句式是“对不起,我不会游泳”,而第三个句式则需要根据场景进行改变为“我会游泳,我和你一起玩。”,但是由于前两个句式的影响,在第三个场景中幼儿便直接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游泳。”即使在教师提示“看看小乌龟到底会不会游泳呢?”也只会按照之前的句式进行直接模仿。
案例3:户外游戏中,教师提供了皮球、小圈等玩具,孩子们本来是在独自游戏,极少数开始了平行游戏,这时候一个孩子过来向我展示他拍皮球的“本領”,我鼓励他多拍几个,这时候另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皮球走过来了,看上去对我们的“活动”很感兴趣,她站着看了一会了后,试探性地说:“我也会。”“那你来拍拍看吧。”我笑着鼓励她,她果然也开始学着刚才的孩子的样子开始尝试拍球。
案例4: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正在分散活动,音乐里播放着中班的午间操的音乐,我也跟着远远的中班老师挥动手臂,过了一会儿我转身的时候居然发现身后跟着几条“小尾巴”——三个孩子正跟着我一起挥动手臂呢!
案例5:课间活动的时候,沈诗奕正叉着腰,用很严肃的口气对陈沛瑶说“坐坐好!”,那口气简直和老师一模一样。
案例6:在晨间游戏的时候,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把小手枪,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这时候我轻轻地提醒他声音轻轻的,但是过了一会儿,“砰砰”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四、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解析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则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减少试误的次数,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更多的带有直接性、直观性、娱乐性和无意性。
但是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相较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已经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
(1)模仿目的的确立。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随着接触的环境的扩大,幼儿会主动寻找环境中令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模仿对象,而其模仿行为也逐渐从无意模仿逐渐过渡到有意模仿。
(2)模仿内容的丰富。婴幼儿时期的幼儿由于生理需要大于心理需要,很多行为仍旧出于本能。而小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后,心理需求逐渐显露,而其模仿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加,由单纯的反射模仿扩展到语言、行为甚至偶尔的智力模仿。但是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模仿的范围较小,智力模仿的内容非常有限,模仿的内容较为单一、简短。
(3)模仿对象的偏好。根据皮亚杰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来说,小班幼儿处于他律道德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依赖成人的言行,因而小班幼儿的模仿对象大多集中在成人上,在幼儿园就表现为模仿教师、阿姨;除此之外,他们对一些特殊的声音也特别敏感,从而促成其模仿行为。 五、从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入手进行保教活动
好模仿是小班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那么怎样利用孩子模仿的天性,运用到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中来呢?
1、言行以教。小班幼儿的模仿对象以成人居多,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本班的老师阿姨。首先,教师阿姨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要注意不能出现“少儿不宜”的动作和语言,如脏话粗话、有暴力倾向的肢体语言、动作等,以免幼儿在无意识中模仿而学习;其次,成人要给幼儿一些正面的行为示范,如学习七步洗手法时,教师也应该遵守七步洗手,而不应草草冲几下了事。
2、提取环境中的模仿因素,即时教育。来到幼儿园,幼儿接触的环境骤然扩大,声像刺激也变多,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也想要动手,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模仿中发展自己。一次课间,孩子们在观看《猫和老鼠》,看到一个场景是两只猫互扔手榴弹,孩子们看到这里十分兴奋,也挥舞着手臂跃跃欲试,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组织幼儿到户外用报纸球进行了一次投掷活动。
3、提取幼儿经验中的模仿因素,应时教育。小班孩子尤其喜欢小动物,他们有时候模仿各种各样的动物仅仅是处于有趣、好玩的心態。于是我通过将孩子们的模仿行为渗透到日常行为中,让模仿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和行为规则。如孩子如厕时有时会发生打闹、奔跑的情况,于是在每次的下课,我都会提醒孩子们“要像小猫一样轻轻地上厕所哦~”孩子们果然蹑手蹑脚地走到厕所里。
4、提供适宜的语言发展空间。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对声音特别敏感,小班的孩子已经能讲出一些简单的词句,但是随着接触的环境的扩大,原有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会性交往,这时就要提供充分的语言环境和用语机会来帮助孩子进行语言表达。首先是规范作为示范者的个人用语,形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大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语言活动来进行集体学习与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常用语句;第三,提供一个微型的语言环境,如阅读角、悄悄话等区域的规划可以给孩子进一步发展语言的空间;最后,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多和孩子们交流,用语儿童化但是发音准确,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参考文献:
王平.《3-6岁幼儿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新课程(综合版).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8.11.18
王月嘉;王海静.《模仿的理论研究综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1.03.50-51
江苏省常熟市任阳中心幼儿园 江苏 常熟 高馨儿
关键词:小班 模仿行为 保教活动
天气晴好,吃完点心,是自由游戏时间,今天的游戏内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大型玩具,也就是滑滑梯。排队的时候有孩子不停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阿姨正帮我一起组织孩子们出门,就听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阿姨:“是不是又要玩滑滑梯啦!”“今天玩滑滑梯呀!”“阿姨我们要不要玩滑滑梯!”“阿姨我们是不是出去玩滑滑梯啊!”……阿姨不胜其烦,随口说了一句“别说话!”这下可不得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全部的“火力”,接下来孩子不但没有如预期那样安静下来,反而变本加厉地学起来。“别说话!” “别说话!”“别说话!”……甚至还有孩子用各种奇怪的语调进行模仿,引来一片笑声。在感叹孩子童心童趣的同时,我也十分疑惑,小班孩子现在刚进幼儿园,似乎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虽然这样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但是有些成人化的语言并不适合他们接触,而且这样不分场合地行为也容易影响别人。
那么,小班的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会到处学别人说话,这样的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及时地制止呢?
一、什么是模仿行为
模仿行为其实是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也就是说,模仿(他人说话)其实是一种学习行为。
二、理论依据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实验性学习,另一种是替代性学习。个体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或做法来学习,即替代性学习。替代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而后天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便是模仿学习。
三、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
幼儿的模仿行为根据模仿目的可以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根据模仿内容可分为行为模仿、语言模仿和智力模仿。
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但是婴儿期的幼儿处于反射模仿阶段,即看到别人哭就哭、看到别人笑就笑,属于无意模仿,到了小班年龄段,幼儿脱离了反射模仿阶段,他们的模仿大部分有了一定的意识,其模仿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案例1:分散活动的时候,一些孩子正聚在我的周围,这时候,其中的一个孩子突然打了个喷嚏“阿嚏!”其他孩子都瞪大眼睛看着他,不知道是谁发出了“阿嚏”的声音,周围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阿嚏”“阿嚏”的声音,大家一哄而笑,其中还混着几个阿嚏的声音。
案例2:集体教学活动《小鸭找朋友》是一个根据场景进行句式学习的语言活动,在活动中一共有三个场景,其中前两个句式是“对不起,我不会游泳”,而第三个句式则需要根据场景进行改变为“我会游泳,我和你一起玩。”,但是由于前两个句式的影响,在第三个场景中幼儿便直接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游泳。”即使在教师提示“看看小乌龟到底会不会游泳呢?”也只会按照之前的句式进行直接模仿。
案例3:户外游戏中,教师提供了皮球、小圈等玩具,孩子们本来是在独自游戏,极少数开始了平行游戏,这时候一个孩子过来向我展示他拍皮球的“本領”,我鼓励他多拍几个,这时候另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皮球走过来了,看上去对我们的“活动”很感兴趣,她站着看了一会了后,试探性地说:“我也会。”“那你来拍拍看吧。”我笑着鼓励她,她果然也开始学着刚才的孩子的样子开始尝试拍球。
案例4: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正在分散活动,音乐里播放着中班的午间操的音乐,我也跟着远远的中班老师挥动手臂,过了一会儿我转身的时候居然发现身后跟着几条“小尾巴”——三个孩子正跟着我一起挥动手臂呢!
案例5:课间活动的时候,沈诗奕正叉着腰,用很严肃的口气对陈沛瑶说“坐坐好!”,那口气简直和老师一模一样。
案例6:在晨间游戏的时候,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把小手枪,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这时候我轻轻地提醒他声音轻轻的,但是过了一会儿,“砰砰”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四、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解析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则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减少试误的次数,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更多的带有直接性、直观性、娱乐性和无意性。
但是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相较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已经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
(1)模仿目的的确立。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随着接触的环境的扩大,幼儿会主动寻找环境中令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模仿对象,而其模仿行为也逐渐从无意模仿逐渐过渡到有意模仿。
(2)模仿内容的丰富。婴幼儿时期的幼儿由于生理需要大于心理需要,很多行为仍旧出于本能。而小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后,心理需求逐渐显露,而其模仿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加,由单纯的反射模仿扩展到语言、行为甚至偶尔的智力模仿。但是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模仿的范围较小,智力模仿的内容非常有限,模仿的内容较为单一、简短。
(3)模仿对象的偏好。根据皮亚杰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来说,小班幼儿处于他律道德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依赖成人的言行,因而小班幼儿的模仿对象大多集中在成人上,在幼儿园就表现为模仿教师、阿姨;除此之外,他们对一些特殊的声音也特别敏感,从而促成其模仿行为。 五、从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入手进行保教活动
好模仿是小班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那么怎样利用孩子模仿的天性,运用到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中来呢?
1、言行以教。小班幼儿的模仿对象以成人居多,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本班的老师阿姨。首先,教师阿姨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要注意不能出现“少儿不宜”的动作和语言,如脏话粗话、有暴力倾向的肢体语言、动作等,以免幼儿在无意识中模仿而学习;其次,成人要给幼儿一些正面的行为示范,如学习七步洗手法时,教师也应该遵守七步洗手,而不应草草冲几下了事。
2、提取环境中的模仿因素,即时教育。来到幼儿园,幼儿接触的环境骤然扩大,声像刺激也变多,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也想要动手,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模仿中发展自己。一次课间,孩子们在观看《猫和老鼠》,看到一个场景是两只猫互扔手榴弹,孩子们看到这里十分兴奋,也挥舞着手臂跃跃欲试,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组织幼儿到户外用报纸球进行了一次投掷活动。
3、提取幼儿经验中的模仿因素,应时教育。小班孩子尤其喜欢小动物,他们有时候模仿各种各样的动物仅仅是处于有趣、好玩的心態。于是我通过将孩子们的模仿行为渗透到日常行为中,让模仿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和行为规则。如孩子如厕时有时会发生打闹、奔跑的情况,于是在每次的下课,我都会提醒孩子们“要像小猫一样轻轻地上厕所哦~”孩子们果然蹑手蹑脚地走到厕所里。
4、提供适宜的语言发展空间。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对声音特别敏感,小班的孩子已经能讲出一些简单的词句,但是随着接触的环境的扩大,原有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会性交往,这时就要提供充分的语言环境和用语机会来帮助孩子进行语言表达。首先是规范作为示范者的个人用语,形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大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语言活动来进行集体学习与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常用语句;第三,提供一个微型的语言环境,如阅读角、悄悄话等区域的规划可以给孩子进一步发展语言的空间;最后,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多和孩子们交流,用语儿童化但是发音准确,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参考文献:
王平.《3-6岁幼儿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新课程(综合版).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8.11.18
王月嘉;王海静.《模仿的理论研究综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1.03.50-51
江苏省常熟市任阳中心幼儿园 江苏 常熟 高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