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引入驻泰高校即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实例,对其引入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研究。对山东梆子与高校联姻的科学性、时代性加以肯定,为促进山东梆子在高校扎根,并进一步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联合,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成功经验。
【关键词】非遗;山东梆子;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与精神,同时也具有地域所赋予的鲜明个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学校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校作为具有优越教育资源和人文科研优势的文化传播载体,负有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为在大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泰安市历史文化悠久,境内的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围绕泰山诞生的泰山文化以及衍生而成的丰富文化,成为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被评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驻泰高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可以促进驻泰高校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时代化、多元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驻泰高校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高校师生主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最重要的是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让驻泰高校的学生们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增加对华夏文明及泰山文化的认识。
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驻泰高校,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和科学论证,从众多非遗文化项目中挑选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将其引入到教学课程及音乐专业教学中。
一、山东梆子与泰安的艺术之缘
(一)山东梆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山东梆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在山东省很多地区的市县村镇广为流传。山东梆子以其粗犷的演唱、夸张的舞台表演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高亢唱腔,彰显了山东人豪爽硬朗的性情,表达了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理想,受到民众喜爱。
(二)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
泰安市地处齐鲁中心,依靠良好的泰山资源、齐鲁文化底蕴和儒家遗风,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我省唯一的从事山东梆子艺术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目前,该团拥有优秀演职人员12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0余人)。剧团人员文武兼备,演出阵容强大,专业实力雄厚,表演剧目也非常丰富,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受到接见。建团六十多年来,该团一直致力于山东梆子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梆子的文化之缘
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驻泰高校,秉承百年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地方文化部门常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一)山东梆子演出进校园
山东农业大学常年邀请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们到校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先后演出数十场。曲目既包括了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原创剧目《官箴碑》《情满泰山》《芳草青青》等,也包括了传统曲目《墙头记》《麒麟带》等。让师生们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表演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十足神韵。每次入校演出皆场场爆满,广受欢迎。
(二)山东梆子进学校社团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深入人心,学校不再仅仅停留在每年的進校园演出活动。积极鼓励在校生成立山东梆子戏曲社团,培养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山东梆子。
2010年,山东农业大学戏曲社团成立,吸引了众多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一届届戏曲爱好者不断参与并排演经典戏曲选段,先后举办了多次戏曲专场,并多次参加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获得一致好评。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近年来,戏曲协会通过新媒体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不断吸纳新同学加入到协会中,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山东梆子的演唱与舞台表演,提高了专业水平,扩大了影响力,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的认可与支持,也得到泰安市戏曲专家们的支持与鼓励。
(三)山东梆子进学校课程
2005年,山东农业大学音乐系开始组建招生,音乐系师生们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对山东梆子文化展开学习与传播。在所开设的如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民族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专业课程中,先后引入山东梆子文化元素与内容,向专业学生们深入推广山东梆子,包括山东梆子的历史发展、山东梆子的演唱风格分析、山东梆子伴奏音乐分析、表演与剧目介绍等。音乐系师生们在不断提高音乐学和录音艺术专业发展的同时,常年专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研与传承研究。先后对山东梆子、道教音乐、东平渔鼓、新泰逛荡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省级的科研课题研究,撰写大量科研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随着对山东梆子的多年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具备了充分的理论研究条件和大量的优秀学生爱好者,为其在高校传承与发展以及创新做好了准备。
三、开启山东梆子在高校的新里程
山东农业大学始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山东梆子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更多有利政策。
(1)在坚持每年邀请山东梆子优秀剧目进校园的同时,对学生戏曲协会进一步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协调音乐系排练厅、舞蹈房、场馆中心、校礼堂等,为学生们排练、演出提供场地;购置相关道具与服装;鼓励并支持同学们排演优秀剧目选段、积极联系并邀请泰安市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导演与同学们进行专业交流,指导同学们排练、化妆、舞台表演等;组织社团成员到山东梆子剧团实地观摩专业演员们的排练与演出等,充分调动起同学们学习山东梆子的积极性。 (2)教务处与音乐系教师进行课程讨论,进一步将山东梆子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在全校筹备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通过开设山东梆子的欣赏课进行推广和传播;在音乐系开设山东梆子专业选修课,选拔一部分专业学生对山东梆子进行技能课程的学习;聘请山东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与导演到学校进行专业授课与技术指导。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具有相应的教学学分,排练与演出也纳入艺术实践课的学分管理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山东梆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从2018年开始,校级领导部门协调教务处、学工处、音乐系等单位,积极申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正式批准将山东梆子纳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每学期开设相关课程,保证学分和课时的充足;鼓励全校及各学院学生建立灵活多样的山东梆子团队或兴趣小组,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组织学校相关师生与山东梆子剧团相链接,从专业训练、科研创作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为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学校社团及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优质剧目选段,到泰安市的中小学及部分社区、单位开展演出、艺术体验、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学校社团和相关师生通过演出与学术报告等形式将山东梆子文化推介到其他高校,真正促进山东梆子的广泛传播,调动高校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在课程中逐步引入山东梆子文化,有助于对高校与地域性非遗文化相结合提供更成功的实践案例;有助于开展非遗文化普及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大学生担负起民族文化振兴的使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助于使泰安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全民、走出泰安;有助于现代与传统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启发创新型文化的出现。通过与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密切交流合作,必然能够推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山东梆子进一步传承,也能够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准的山东梆子传播者,为非遗元素注入高校课程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張大经,高鼎铸.山东地方戏曲唱段欣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3]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尼树仁.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丛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贾鹏(1978-),男,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硕士研究生,讲师,音乐系副主任。
【关键词】非遗;山东梆子;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与精神,同时也具有地域所赋予的鲜明个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学校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校作为具有优越教育资源和人文科研优势的文化传播载体,负有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为在大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泰安市历史文化悠久,境内的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围绕泰山诞生的泰山文化以及衍生而成的丰富文化,成为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被评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驻泰高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可以促进驻泰高校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时代化、多元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驻泰高校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高校师生主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最重要的是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让驻泰高校的学生们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增加对华夏文明及泰山文化的认识。
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驻泰高校,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和科学论证,从众多非遗文化项目中挑选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将其引入到教学课程及音乐专业教学中。
一、山东梆子与泰安的艺术之缘
(一)山东梆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山东梆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在山东省很多地区的市县村镇广为流传。山东梆子以其粗犷的演唱、夸张的舞台表演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高亢唱腔,彰显了山东人豪爽硬朗的性情,表达了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理想,受到民众喜爱。
(二)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
泰安市地处齐鲁中心,依靠良好的泰山资源、齐鲁文化底蕴和儒家遗风,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我省唯一的从事山东梆子艺术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目前,该团拥有优秀演职人员12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多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0余人)。剧团人员文武兼备,演出阵容强大,专业实力雄厚,表演剧目也非常丰富,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受到接见。建团六十多年来,该团一直致力于山东梆子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梆子的文化之缘
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驻泰高校,秉承百年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地方文化部门常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一)山东梆子演出进校园
山东农业大学常年邀请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们到校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先后演出数十场。曲目既包括了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原创剧目《官箴碑》《情满泰山》《芳草青青》等,也包括了传统曲目《墙头记》《麒麟带》等。让师生们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表演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十足神韵。每次入校演出皆场场爆满,广受欢迎。
(二)山东梆子进学校社团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深入人心,学校不再仅仅停留在每年的進校园演出活动。积极鼓励在校生成立山东梆子戏曲社团,培养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山东梆子。
2010年,山东农业大学戏曲社团成立,吸引了众多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一届届戏曲爱好者不断参与并排演经典戏曲选段,先后举办了多次戏曲专场,并多次参加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获得一致好评。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近年来,戏曲协会通过新媒体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不断吸纳新同学加入到协会中,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山东梆子的演唱与舞台表演,提高了专业水平,扩大了影响力,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的认可与支持,也得到泰安市戏曲专家们的支持与鼓励。
(三)山东梆子进学校课程
2005年,山东农业大学音乐系开始组建招生,音乐系师生们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对山东梆子文化展开学习与传播。在所开设的如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民族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专业课程中,先后引入山东梆子文化元素与内容,向专业学生们深入推广山东梆子,包括山东梆子的历史发展、山东梆子的演唱风格分析、山东梆子伴奏音乐分析、表演与剧目介绍等。音乐系师生们在不断提高音乐学和录音艺术专业发展的同时,常年专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研与传承研究。先后对山东梆子、道教音乐、东平渔鼓、新泰逛荡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省级的科研课题研究,撰写大量科研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随着对山东梆子的多年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具备了充分的理论研究条件和大量的优秀学生爱好者,为其在高校传承与发展以及创新做好了准备。
三、开启山东梆子在高校的新里程
山东农业大学始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山东梆子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更多有利政策。
(1)在坚持每年邀请山东梆子优秀剧目进校园的同时,对学生戏曲协会进一步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协调音乐系排练厅、舞蹈房、场馆中心、校礼堂等,为学生们排练、演出提供场地;购置相关道具与服装;鼓励并支持同学们排演优秀剧目选段、积极联系并邀请泰安市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导演与同学们进行专业交流,指导同学们排练、化妆、舞台表演等;组织社团成员到山东梆子剧团实地观摩专业演员们的排练与演出等,充分调动起同学们学习山东梆子的积极性。 (2)教务处与音乐系教师进行课程讨论,进一步将山东梆子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在全校筹备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通过开设山东梆子的欣赏课进行推广和传播;在音乐系开设山东梆子专业选修课,选拔一部分专业学生对山东梆子进行技能课程的学习;聘请山东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与导演到学校进行专业授课与技术指导。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具有相应的教学学分,排练与演出也纳入艺术实践课的学分管理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山东梆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从2018年开始,校级领导部门协调教务处、学工处、音乐系等单位,积极申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正式批准将山东梆子纳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每学期开设相关课程,保证学分和课时的充足;鼓励全校及各学院学生建立灵活多样的山东梆子团队或兴趣小组,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组织学校相关师生与山东梆子剧团相链接,从专业训练、科研创作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为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学校社团及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优质剧目选段,到泰安市的中小学及部分社区、单位开展演出、艺术体验、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学校社团和相关师生通过演出与学术报告等形式将山东梆子文化推介到其他高校,真正促进山东梆子的广泛传播,调动高校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在课程中逐步引入山东梆子文化,有助于对高校与地域性非遗文化相结合提供更成功的实践案例;有助于开展非遗文化普及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大学生担负起民族文化振兴的使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助于使泰安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全民、走出泰安;有助于现代与传统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启发创新型文化的出现。通过与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密切交流合作,必然能够推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山东梆子进一步传承,也能够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准的山东梆子传播者,为非遗元素注入高校课程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張大经,高鼎铸.山东地方戏曲唱段欣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3]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尼树仁.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丛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贾鹏(1978-),男,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硕士研究生,讲师,音乐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