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一方面,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大纲,因为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所以需要实现教材版本、教学方法以及多种课型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地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要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初中生物;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13
一、就教师层面而言应做好三方面的整合
1. 教材版本的整合
目前生物教材已经有五个版本,各个版本之间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就是它们都遵循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各个版本又都独具特色,苏教版的实验较便于学生操作;人教版的知识编排非常系统,课后思考题和技能训练题设计也很新颖,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而鲁教版的教材给师生留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然而,由于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每个版本也都有缺陷。例如,在讲述鸟类知识时,苏教版内容过于浅显;人教版知识过于深奥,既要探究外部形态,又要探究内部结构,还要探究呼吸、消化、循环等生理功能方面适于飞行的特点。而且探究循环时,运用了人、家鸽、金丝雀、蜂鸟四种动物心脏在体内所占比例和每分钟飞行次数的比较表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身体的散热方式不甚了解,对于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与散热多少之间的关系以及散热和产热多少的关系还有产热多少和耗氧量大小的关系几乎一无所知,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探究难度与负担。鲁教版又不那么系统,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学生对飞行所需条件不太了解,只能靠教师给出,给学生探究带来不便。而人教版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先扔一张纸,再折成纸飞机扔,比较飞行时间长短;同样是纸飞机,头成流线型与方形比谁飞的时间更长;厚薄不同的两张纸折成相同形状的飞机哪个飞的时间长?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与游戏中感悟飞行需要克服的几方面困难——减小空气阻力,克服自身重力,较高的能量供应等。然后学生分析每一方面特征时就要考虑只需符合其中一条就适于飞行。做到探究有据可依,而不是任马由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参照课标,将教材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教师加工和创造的素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大胆地将多个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本节内容编写成预习和展示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知情权、参与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加大了课容量,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学方法的整合
改革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要求主动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问题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是讲授式、合作式还是探究式,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都是好方式。不同的课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特别在展示课时教师更要随时调控课堂,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或者展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予以解答,错误加以更正,对于个别学生偏离目标甚至游离课堂现象进行及时制止,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使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目标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多媒体网络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大课容量。如在讲鸟类飞行特征时,笔者还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视频,放映动物世界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体会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难点迎刃而解,重点突出。
3. 不同课型的整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探究几乎贯穿每一堂课的始终,有时一节课里包含几个实验,因此搞好实验与理论课的有机整合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学习洋思模式之后,我们在预习课上注意实验的整体推进,为后面的展示课打好基础。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笔者把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三个实验利用一节课在实验室内对照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完成。第二节课小组交流展示,对本组的实验进行分析,全班进行展示,在深入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公式、概念、意义与应用也一气呵成。
二、就学生层面而言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1. 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学生的特点明确学什么,目的是什么?但是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生物有点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生物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因为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习动机。
2.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 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方法
由于地方不同,学生对生物学理解就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课前预习,尤其是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升降,待能看见物体后调节细准焦螺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目镜和物镜取下,反光镜拌垂直,放回镜箱。这样,就达到了实验目的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
4. 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查
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清源中学 748200)
关键词:初中生物;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13
一、就教师层面而言应做好三方面的整合
1. 教材版本的整合
目前生物教材已经有五个版本,各个版本之间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就是它们都遵循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各个版本又都独具特色,苏教版的实验较便于学生操作;人教版的知识编排非常系统,课后思考题和技能训练题设计也很新颖,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而鲁教版的教材给师生留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然而,由于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每个版本也都有缺陷。例如,在讲述鸟类知识时,苏教版内容过于浅显;人教版知识过于深奥,既要探究外部形态,又要探究内部结构,还要探究呼吸、消化、循环等生理功能方面适于飞行的特点。而且探究循环时,运用了人、家鸽、金丝雀、蜂鸟四种动物心脏在体内所占比例和每分钟飞行次数的比较表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身体的散热方式不甚了解,对于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与散热多少之间的关系以及散热和产热多少的关系还有产热多少和耗氧量大小的关系几乎一无所知,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探究难度与负担。鲁教版又不那么系统,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学生对飞行所需条件不太了解,只能靠教师给出,给学生探究带来不便。而人教版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先扔一张纸,再折成纸飞机扔,比较飞行时间长短;同样是纸飞机,头成流线型与方形比谁飞的时间更长;厚薄不同的两张纸折成相同形状的飞机哪个飞的时间长?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与游戏中感悟飞行需要克服的几方面困难——减小空气阻力,克服自身重力,较高的能量供应等。然后学生分析每一方面特征时就要考虑只需符合其中一条就适于飞行。做到探究有据可依,而不是任马由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参照课标,将教材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教师加工和创造的素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大胆地将多个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本节内容编写成预习和展示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知情权、参与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加大了课容量,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学方法的整合
改革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要求主动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问题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是讲授式、合作式还是探究式,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都是好方式。不同的课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特别在展示课时教师更要随时调控课堂,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或者展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予以解答,错误加以更正,对于个别学生偏离目标甚至游离课堂现象进行及时制止,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使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目标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多媒体网络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大课容量。如在讲鸟类飞行特征时,笔者还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视频,放映动物世界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体会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难点迎刃而解,重点突出。
3. 不同课型的整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探究几乎贯穿每一堂课的始终,有时一节课里包含几个实验,因此搞好实验与理论课的有机整合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学习洋思模式之后,我们在预习课上注意实验的整体推进,为后面的展示课打好基础。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笔者把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三个实验利用一节课在实验室内对照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完成。第二节课小组交流展示,对本组的实验进行分析,全班进行展示,在深入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公式、概念、意义与应用也一气呵成。
二、就学生层面而言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1. 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学生的特点明确学什么,目的是什么?但是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生物有点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生物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因为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习动机。
2.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 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方法
由于地方不同,学生对生物学理解就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课前预习,尤其是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升降,待能看见物体后调节细准焦螺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目镜和物镜取下,反光镜拌垂直,放回镜箱。这样,就达到了实验目的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
4. 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查
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清源中学 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