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747年,大唐帝国响起一声春雷。李隆基号召天下读书人来长安,参加一场特别的考试:“只要有本事就能录取,分房子给编制。”并且让宰相李林甫主持,够诚意、够分量吧。
杜甫看着手中的宣传册心绪难平,尽管他表现得很淡定,起伏的胸膛却出卖了他激动的内心。他相信自己的机会来了,从此以后将纵横四海。
那一年,杜甫已经35岁,耗不起了。他趁着考试前的宁静时光,又一次重温了课本和复习题,然后信心满满地走入考场。看了一眼试卷,杜甫心头的大石落地:“稳了。”几天后,成绩公布。考生们一拥而上,想看看榜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却发现空无一人。是的,所有考生都落榜了。与此同时,李林甫在大明宫中汇报工作:“陛下,一个都不录取,这说明野无遗贤啊。”对于这样的结果,李隆基也很满意:“是嘛,我们都棒棒哒。”
宰相很满意,皇帝很满意,杜甫很生气。
当时的尚书左丞韦济很欣赏杜甫,但从来没有伸出温暖的小手拉他一把。现如今,就连公开的招聘考试也作弊。杜甫给韦济写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心酸:“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论才华,我不是针对谁,只想说在座的诸位都是幼儿园水平。赏识我的大咖也很多,可我只想为大唐效力。我在人才市场的门口徘徊了13年,依然没工作,你们都看不到吗?可以想象到,杜甫当时很生气、很郁闷,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他。
他对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做官。我们不能因为杜甫是“诗圣”就抹杀他的七情六欲。他也是人、也想做官和实现财务自由,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可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功,该怪谁呢?这一切都是杜甫自己造成的。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大唐帝国的一句名言,说的是京兆韦杜两家人地位很高、关系很硬。
杜甫就出身于京兆杜氏。年轻时,他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没什么规划,除了拼命读书,就是到处游山玩水。就算是旅游,杜甫也要玩出风采。什么驴友结伴、什么旅行社跟团,杜甫都看不上,他玩的是自驾游。
公元731年,19岁的杜甫出门了。他先去了山东,然后转头去江南玩耍了一圈。24岁科举落榜也满不在乎,他紧接着开启了第二次齐鲁之旅。这时的杜甫,还没有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他只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性地生活。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只要我杜甫出手,统统都是手到擒来。可到底什么时候出手呢?不好意思,那得看杜甫的心情。
就像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一样,对未来也没什么规划,读书时旷课、玩游戏、谈恋爱,忙着享受大好青春。他们也知道要努力奋斗,但是不着急,需要努力的时候再奋发图强,肯定能一发命中。年轻人总是盲目自信,可他们低估了世俗的力量。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杜甫没有规划的青春,拖了中年梦想的后腿。
公元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河西是长安东北边的一个县,距离风陵渡不太远。对于大唐帝国的其他郡县来说,这里算是核心地带。而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要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今天王二家丢了只鸡,得帮忙去找;明天张三家夫妻吵架,他要去劝和;后天一看,来盗贼了,抄家伙上吧。要做好这个岗位,对上要体会领导意图,对下要有霹雳手段来震慑刁民和属下。
这是苦活累活脏活,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也干不了。但是在唐朝,县尉、县丞等基层工作经历,又是培养能臣干吏的绝佳途径。这份工作是一次机会。对于有出身、有人脉的贵族子弟来说,只要基层工作干得好,说不定将来能获得再次提拔。
可杜甫放棄了。都没有尝试能不能干得了,他就主动申请调动岗位,于是,他被派到兵器仓库中做管理员。他在诗中是这么说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说白了,杜甫就是清高、弯不下腰、不能和基层的大老粗打成一片。他宁愿一张报纸、一杯茶,坐办公室,也不愿意走进田间地头。
杜甫的诗文独步天下,但真的不适合官场。书生气和接地气,绝对是不能相容的两种属性。他守着一身的书生气,去做接地气的事,怎么看都是凹造型。他是超一流的文人,却是不入流的政客。
对“至君尧舜上”理想的实践,王安石做得比杜甫强。
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正式走人大宋帝国的官场。正式发榜时,一份offer放在他面前:入馆阁做清闲官,将来晋升也快。王安石怒了:“你们把我当什么人,这种事也来烦我?我要申请换岗位,我要下基层!”
在大家的摇头叹气声中,王安石收拾好包袱、带着干粮,来到浙江鄞县,职位是县令。他在这里整整干了四年。在1400多个日夜里,王安石见过被贫穷逼疯的农民,见过欺压百姓的豪强,见过油嘴滑舌的小吏,也见过偷盗杀人的强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安石看懂了鄞县,也就看懂了大宋帝国,治理鄞县的办法,也是治理大宋帝国的办法。赋税收多少、同事关系怎么维护、怎么逼豪强出钱、怎么保护农民、怎么抓小偷……甚至心术算计,他都懂了。将来只要有机会,他只需把这一套放大再放大就够了。
理论结合实际的威力,让王安石有信心和底气搞定大宋的麻烦,就像他在《登飞来峰》中说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而这一切都来自他在基层的阅历。后来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也是在此时扎下了根。
把杜甫和王安石一起比较,其实挺有意思。在文学领域,他们都是顶尖的人物,就算杜甫比王安石略胜一筹,但在历史长河中也区别不大。在人生理想上,王安石成功了,杜甫不及格。他们都是书生,王安石有规划、有目标地稳步前进,在需要改变的时候,他也能迅速抛弃书生气,表演一个漂亮的转身。
而杜甫呢?年轻时随波逐流浪费大好青春,当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又始终不能为了理想孤注一掷,就这么小心翼翼地、拧巴地活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杜甫。幸好,他在诗歌世界里征服了万里江山,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
编辑/羽川
杜甫看着手中的宣传册心绪难平,尽管他表现得很淡定,起伏的胸膛却出卖了他激动的内心。他相信自己的机会来了,从此以后将纵横四海。
那一年,杜甫已经35岁,耗不起了。他趁着考试前的宁静时光,又一次重温了课本和复习题,然后信心满满地走入考场。看了一眼试卷,杜甫心头的大石落地:“稳了。”几天后,成绩公布。考生们一拥而上,想看看榜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却发现空无一人。是的,所有考生都落榜了。与此同时,李林甫在大明宫中汇报工作:“陛下,一个都不录取,这说明野无遗贤啊。”对于这样的结果,李隆基也很满意:“是嘛,我们都棒棒哒。”
宰相很满意,皇帝很满意,杜甫很生气。
当时的尚书左丞韦济很欣赏杜甫,但从来没有伸出温暖的小手拉他一把。现如今,就连公开的招聘考试也作弊。杜甫给韦济写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心酸:“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论才华,我不是针对谁,只想说在座的诸位都是幼儿园水平。赏识我的大咖也很多,可我只想为大唐效力。我在人才市场的门口徘徊了13年,依然没工作,你们都看不到吗?可以想象到,杜甫当时很生气、很郁闷,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他。
他对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做官。我们不能因为杜甫是“诗圣”就抹杀他的七情六欲。他也是人、也想做官和实现财务自由,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可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功,该怪谁呢?这一切都是杜甫自己造成的。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大唐帝国的一句名言,说的是京兆韦杜两家人地位很高、关系很硬。
杜甫就出身于京兆杜氏。年轻时,他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没什么规划,除了拼命读书,就是到处游山玩水。就算是旅游,杜甫也要玩出风采。什么驴友结伴、什么旅行社跟团,杜甫都看不上,他玩的是自驾游。
公元731年,19岁的杜甫出门了。他先去了山东,然后转头去江南玩耍了一圈。24岁科举落榜也满不在乎,他紧接着开启了第二次齐鲁之旅。这时的杜甫,还没有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他只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性地生活。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只要我杜甫出手,统统都是手到擒来。可到底什么时候出手呢?不好意思,那得看杜甫的心情。
就像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一样,对未来也没什么规划,读书时旷课、玩游戏、谈恋爱,忙着享受大好青春。他们也知道要努力奋斗,但是不着急,需要努力的时候再奋发图强,肯定能一发命中。年轻人总是盲目自信,可他们低估了世俗的力量。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杜甫没有规划的青春,拖了中年梦想的后腿。
公元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河西是长安东北边的一个县,距离风陵渡不太远。对于大唐帝国的其他郡县来说,这里算是核心地带。而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要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今天王二家丢了只鸡,得帮忙去找;明天张三家夫妻吵架,他要去劝和;后天一看,来盗贼了,抄家伙上吧。要做好这个岗位,对上要体会领导意图,对下要有霹雳手段来震慑刁民和属下。
这是苦活累活脏活,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也干不了。但是在唐朝,县尉、县丞等基层工作经历,又是培养能臣干吏的绝佳途径。这份工作是一次机会。对于有出身、有人脉的贵族子弟来说,只要基层工作干得好,说不定将来能获得再次提拔。
可杜甫放棄了。都没有尝试能不能干得了,他就主动申请调动岗位,于是,他被派到兵器仓库中做管理员。他在诗中是这么说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说白了,杜甫就是清高、弯不下腰、不能和基层的大老粗打成一片。他宁愿一张报纸、一杯茶,坐办公室,也不愿意走进田间地头。
杜甫的诗文独步天下,但真的不适合官场。书生气和接地气,绝对是不能相容的两种属性。他守着一身的书生气,去做接地气的事,怎么看都是凹造型。他是超一流的文人,却是不入流的政客。
对“至君尧舜上”理想的实践,王安石做得比杜甫强。
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正式走人大宋帝国的官场。正式发榜时,一份offer放在他面前:入馆阁做清闲官,将来晋升也快。王安石怒了:“你们把我当什么人,这种事也来烦我?我要申请换岗位,我要下基层!”
在大家的摇头叹气声中,王安石收拾好包袱、带着干粮,来到浙江鄞县,职位是县令。他在这里整整干了四年。在1400多个日夜里,王安石见过被贫穷逼疯的农民,见过欺压百姓的豪强,见过油嘴滑舌的小吏,也见过偷盗杀人的强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安石看懂了鄞县,也就看懂了大宋帝国,治理鄞县的办法,也是治理大宋帝国的办法。赋税收多少、同事关系怎么维护、怎么逼豪强出钱、怎么保护农民、怎么抓小偷……甚至心术算计,他都懂了。将来只要有机会,他只需把这一套放大再放大就够了。
理论结合实际的威力,让王安石有信心和底气搞定大宋的麻烦,就像他在《登飞来峰》中说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而这一切都来自他在基层的阅历。后来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也是在此时扎下了根。
把杜甫和王安石一起比较,其实挺有意思。在文学领域,他们都是顶尖的人物,就算杜甫比王安石略胜一筹,但在历史长河中也区别不大。在人生理想上,王安石成功了,杜甫不及格。他们都是书生,王安石有规划、有目标地稳步前进,在需要改变的时候,他也能迅速抛弃书生气,表演一个漂亮的转身。
而杜甫呢?年轻时随波逐流浪费大好青春,当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又始终不能为了理想孤注一掷,就这么小心翼翼地、拧巴地活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杜甫。幸好,他在诗歌世界里征服了万里江山,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天意君需会,人间要好诗。”
编辑/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