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世界,对人类群体的生命、生活、组织等造成了巨大影响,极大地促使人类对生命进行深刻反思。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标志事件,它也给历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刊本期特推出关于“生命史学”的一组深度笔谈,以期在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史、医疗社会史背景下对生命本身进行更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史学,生活史,新冠肺炎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8-0011-08
新冠肺炎(COVID-19)世界性流行中,居家思考生命及生命史学(此概念由余新忠教授提出,详见后文)研究课题有所得。旧作《生活在清朝的人们》(2005)写的是清朝人群体史和生活史,今拟此提纲——《从群体史、生活史到生命史的研究》,权作该书即将面世的增订版《序言》。
只拟提纲,一则疫情仍在延续中,它对人类生命、生活的影响目前不可能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二则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虽对生命史有点点滴滴涉猎,但根本不懂医学、生物学、植物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医学和自然科学,今日所思所得亦属杂乱无章,只是为了向方家请益,渴望学术界同仁加强生命科学与生命史的研究。
一、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人类对自然界、对万物的狂妄自大必须猛醒改过
1.新冠肺炎深度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如同日本政府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向国民提出“新生活模式”,呼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遵循它生活和工作。此类“模式”在世人生活中是临时的吗?居家生活是每个人必须学会和适应的新状态吗?抑或局部内容会变为常态,比如线上远端教学、视频会议,在家上班、上学?能不能培养国人合(聚)餐使用公筷的良好习惯,改变嗜吃野生珍稀动物的不良习惯?
2.由病毒面前的恐惧、慌乱,进而确知生命的脆弱性。
3.被迫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万物(包括病菌)共生共存的进一步认知。
(二)新冠肺炎肆虐进一步促使反思人性善与恶及其同社会关系
1.疫情中人性善、恶充分显现出来,人类将继续着力扬善除恶;做人大公无“私”是非现实的虚幻的理想,但需要分清、割断“私”与“恶”的关系,将他人当人,不去作恶。
2.新冠肺炎恣肆初期,多国政府的滞后反应,多种应对措施中效率与代价的考量,均表明各种政治体制都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以及如何允许、鼓励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防疫作用。
3.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人类必须随时随地共赴新“时艰”,而不是因意识形态、种族的纠葛导致国家、民族、政党、人群间撕裂。
(三)大力开展生命学研究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使命
1.智能时代科技高度发展下医学、生命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当然基因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很快,有没有违犯现代人伦道德,亦令人担忧。
2.大力开展生命学、医学研究,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
3.致力于营求构建天人和谐关系体系。
二、笔者从群体史、生活史研讨到对生命史憧憬
涉及生命史的题目,笔者曾有所触及:
(一)论述历史上生命尊严观念、尊重生命与医疗制度、死亡尊严的安乐死(《生命尊严与医疗观念四题》,2012年)。
(二)认为人体科学研究落后,存疑人体有无特异功能(《走进科学研究中最落后的人体科学——姚周辉著〈神秘的幻术〉》序,1993年)。
(三)发现端午节生活是古人卫生防预认知的体现(《古人端午节生活》,1992年)。
(四)比较中西医特点,西医使用器械、化验诊病,具有科学性,中医讲求辩证诊断和治疗(《晚清学者吴汝纶西医观——兼论文化反思方法论》,2007年)。
(五)憧憬生命史研究,介绍生命史研究状况,指出大陆学人开启身体史(医疗社会史)研究,关怀生命与社会问题。(《近年大陆中国社会史(以明清史为主)的研究趋势·提纲》,2002年)医疗史研究“疾病及人类的应对——医疗和卫生等,无不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人的全面关注与史学家的应有作为》,2011年)。(上述各文,均收入十卷本《冯尔康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天人和諧观念观照下思索生命及生命史、生命史学研究
余新忠教授在我国大陆率先提出“生命史学”概念和研究方向,他在《生命史学:医疗史研究的趋向》文中论述生命史学研究的主旨与内涵:“‘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具体而言有三点。
其一,“关注生命,引入生命意识”,这是历史是由生命书写的本质所决定的。其二,虽然生命史学探究的范畴不局限于医疗史,“但直接关注健康并聚焦于健康的医疗史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其三,鉴于“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能动的”,而“能动的生命不仅让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多样性”,所以需要“更多地关注(生命)文化的意义与影响,更多引入新文化史等新兴史学思潮的理念和方法”。(《人民日报》2015年6月3日)我非常佩服余教授的这一学术创识,受他的启发,思考以人及其生命为客体的生命史研究学理议题,即关于生命史研究对象和任务、方法、意义的认知。
首先,明了人类体格(含性别的差异)、智能(含遗传基因与智能关系)、健康(含体质的、精神的)状况与社会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
其次,探讨医疗、运动、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关系:医学与疾病治疗及其发展史;社会公共卫生系统进步史;人类体能与生产劳动方式、与运动关系,医疗技术的发展史,医疗与社会资源分配;饮食(卫生食品)与健康状况(如肥胖症),有机、无机、转基因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再次,研究方法,以历史学方法为主,采用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吸收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大力进行田野调查。 复次,从生命史回眸展望人类未来: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体质、智力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某种有益建议;对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继续科学化的建议。
最后,与其他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新领域(如生态环境史、日常生活史、地域史、乡村史、情感史)配合,为历史学充电,使之获得坚强生命力。史学家本应“究天人之际”,不过史家鼻祖司马迁以降传统渐失,文理分科后尤其不利,史家知识结构的缺欠问题更为突出,史学研究者唯有完善知识结构始能有所补益,懂得科技才可能究天人之际,史家正好借助生命史研究实践“究天人之际”的传统。
(一)关于生命史研究具体内容的一些设想
1.生理意义上的生命
a身体:肢体、器官、经络、神经及功能,性别
b婚姻、生育
c身体的、精神的健康状态
d寿命与死亡
e人种(种族)、亚人种之民族
2.医学史中的生命(医学史)
a医疗手段类型:西医、中医、藏医、韩医、巫医等等;医学多元文化并存乃人类福祉。
b医疗及技术的进步,药品的研制,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
c解剖学,对人体认知与医疗技术的关系。
d治病救人医疗观念与实践。
e生命与社会资源,免费医疗、医疗保险。
f安乐死社会学的与医学的研究。
g医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陈寅恪:“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医学研究表明,人类体温下降,源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造成免疫力下降;性别与医疗史进入研究领域,不断推陈出新)
(二)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人类生命观研究
1.人生观与世界观(宇宙观)
2.潜意识与心态、心灵、心理、情感、社会意识
a博爱、自由、民主、法制、普世价值,弘扬人类大爱(容忍、宽恕、文明精神),克服损人利己恶性。
b宗教信仰,无神论,自然物信仰。
c英雄崇拜,祖先崇拜。
3.身体尊严的维护与破坏
a发肤受之父母,必须爱惜,历史上旅人遗体归葬故里祖坟。
b反思历史上侮辱人格的刑法及其他:肉刑、体刑,枷刑、游街、阴阳头。
c反思历史上政权强制政策下为发肤完整而进行的抗争,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与“头可断,发不可剃”。
d身体着装折射时代精神与政治,如马褂、中山装。
4.生命价值观
a不同国家、民族的国民生命价值观多有差异,需要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体多元的全球文化和科学生命价值观的树立,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偏见,继续摆脱(某)地域、(某)国家中心论;具体到生死观同样有差异,基于文化传统、信仰的不同,需要互相尊重;在新冠肺炎面前自律、听话,或以人权强调自由。
b生命尊严的共识:工作权、移徙权、言论通讯集会结社自由权和信仰自由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疾病医疗权;人人应受社会尊重、他人尊重;个人遵守社会公德,自尊自爱与尊重他人,诚实,守法,自我支配行为,乃至身体,体魄健全、精神健康;无节制的个人主义泛滥会成为社会公害。
5.个人对自身生命的认定,是在社会处境中主动赋予的,诸如穷人有病挨着等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
(三)天人和谐观念观照下历史学综合生命史研究(将生命史放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研究,关注它与政体的关系)
1.日常生活史
a衣食住行与生活方式。
b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c人生礼仪。
d人际关系,从家庭、家族、姻亲到邻里、社区、同学、同事、朋友。
e教育、文化程度、职业。
f信仰,宗教的,政治观念的。
2.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对民众生存、生活的决定性影响
a财产制度
b政治体制,不同政体对民众采取差异的管理制度,如应对新冠肺炎措施及其有待改进的方面,昭告人类综合现有体制的优点求得完善體制的必要。
c社会福利,有无及多寡,政府的,宗教的,私人的。
d人民的生命重于国家、地区及其领导集团的观念,抑或相反。
3.生存生活的生态环境
a自然环境,山、河、湖泊、森林、气候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与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
b生命与空间,诸如建筑群之大小、高低,地铁,高铁,高速公路,客运飞机,卫星;生活方便与空气污染。
c生命与农业、林业:粮食生产、森林砍伐造成生态系统混乱和过于简单化,迫使各种微生物转向人身。
d自然物崇拜。
4.生命与医疗
a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值得关注的医患关系。
b中西医互补,西医科学,中医辨证治疗。
c医疗与卫生防预并举。
5.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关系,人类做自然之友
a“人定胜天”是可以理解的虚妄愿望,人类观念更新,须知自然力量的强大,切勿将自然界当作征服对象,将对付病菌视为战胜它,不如说是不让它流行,让病毒更少危害人类。
b清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牢固树立人类与万物共存思想。史学需要大力加强跨种类研究,即将人与其他生物物种放在一起研讨,历史不仅是人类的历史,是人与其他物种的共存关系史。
c克制人类的贪求享受和控制人口数量:工业化以来人类追求奢侈生活,暴殄天物,掠夺地球有限的资源,人类活动逐渐主宰地球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变暖,土壤、河流、海洋、空气污染;慎讲“人口红利”;改变提前消费、透支消费的不良习俗。 d建立人类与自然协调的系统工程:像已有的农耕地的休耕、保护原始森林,寻觅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平衡的限度,强力制止核武的再生产与使用;大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禁止滥用,维护生态平衡。
e增加设立世界性的保護生态环境的纪念日,如“禁止使用塑料制品日”“勿忘新冠肺炎日”(表示认真接受新冠肺炎肆虐教训)、“湛蓝太空日”之类,随时提醒人们关注生态平衡。
(四)杞人忧天: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类需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1.人口急速增长之下,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数量的巨大膨胀,如何相适应,人口应否有限度?
2.社会性的人类生理疾病与社会病如何消除:吸毒的局部泛滥与抑制(美国旧金山的流浪者中不乏吸毒者酗酒者,居家令实行期间将他们集中居住,却要向他们提供大麻);高速发展下紧张工作、高消费与抑郁症、精神障碍的频生;人类中少数精英努力奋斗与应受尊重的自得其乐的多数人现状,如何提高现代公民素质,如何协调精英与多数人的关系;人,只是为休闲、玩乐而生活吗?富裕社会里的新生代,人类奋斗精神是高扬抑或衰退;家庭形态的历史演变到同性婚姻家庭合法化,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法则吗?纵观人类家庭形态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从家族家庭缩小到核心家庭,以至与一夫一妻制家庭并存的同性婚姻的合法家庭;懒惰是人的天性,高福利社会、吃大锅饭生产关系社会与养懒汉的关系,是人类管理思想及技能亟待提高的重要事务;高科技发展趋势下体力劳动即将消失,人类体能下降及随之而来的疾病增多,对人类前途是祸是福?有何不良影响?人类体能的某种衰退,家用跑步机、健身房、登山、攀岩、蹦极以及各种运动项目很必要,不说难于普遍做到,关键是能够维持人类现有体质吗?
3.智能时代以及可以预见的“后智能时代”,科技发展是否应有节制:且不说低端人力资源的工作问题,仅仅看科技无限发展,机器人的广泛利用,乃至被利用到“性”方面,与人类伦理的冲突。人类制造“克隆人”,更是与人类的根本道德伦理相冲突,因为若人成了此类“人”的“造物主”,难道不可怕吗!人类难道不需要猛醒吗?人类是越来越生活在虚拟世界,还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生活在真实世界里?
(五)对生命史学的展望
1.有利的客观的条件,为生命史学研究者提供可资利用的观念和资料:人类已经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卫生事业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卫生防御系统建设的加强,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疫苗研制未雨绸缪地进行。
2.已有先驱者(国外笔者不清楚,国内梁其姿、余新忠、杨念群,等等)在进行研讨,然而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3.谨慎的乐观态度。
生命史研究提纲拟议如上,生命科学、生命史研究的不易法则是:作为生物一种的人类必须友善地与其他生物共生共存;改进、完善人类社会制度中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因素,克服人类身体、精神的社会病;期冀明智的政治家与不同肤色民众共襄盛举——真正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进一步克服国家、民族、政治集团、群体之间不协调乃至对立的因素,为此克制、克服私利行为对人类前途的危害;期待生命史研究以其学术成果对上述问题地化解有所助益,当然研究者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为题中应有之义。
余新忠、闫爱民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宝贵意见,特致谢意。
[关键词]生命史学,生活史,新冠肺炎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8-0011-08
新冠肺炎(COVID-19)世界性流行中,居家思考生命及生命史学(此概念由余新忠教授提出,详见后文)研究课题有所得。旧作《生活在清朝的人们》(2005)写的是清朝人群体史和生活史,今拟此提纲——《从群体史、生活史到生命史的研究》,权作该书即将面世的增订版《序言》。
只拟提纲,一则疫情仍在延续中,它对人类生命、生活的影响目前不可能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二则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虽对生命史有点点滴滴涉猎,但根本不懂医学、生物学、植物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医学和自然科学,今日所思所得亦属杂乱无章,只是为了向方家请益,渴望学术界同仁加强生命科学与生命史的研究。
一、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人类对自然界、对万物的狂妄自大必须猛醒改过
1.新冠肺炎深度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如同日本政府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向国民提出“新生活模式”,呼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遵循它生活和工作。此类“模式”在世人生活中是临时的吗?居家生活是每个人必须学会和适应的新状态吗?抑或局部内容会变为常态,比如线上远端教学、视频会议,在家上班、上学?能不能培养国人合(聚)餐使用公筷的良好习惯,改变嗜吃野生珍稀动物的不良习惯?
2.由病毒面前的恐惧、慌乱,进而确知生命的脆弱性。
3.被迫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万物(包括病菌)共生共存的进一步认知。
(二)新冠肺炎肆虐进一步促使反思人性善与恶及其同社会关系
1.疫情中人性善、恶充分显现出来,人类将继续着力扬善除恶;做人大公无“私”是非现实的虚幻的理想,但需要分清、割断“私”与“恶”的关系,将他人当人,不去作恶。
2.新冠肺炎恣肆初期,多国政府的滞后反应,多种应对措施中效率与代价的考量,均表明各种政治体制都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以及如何允许、鼓励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防疫作用。
3.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人类必须随时随地共赴新“时艰”,而不是因意识形态、种族的纠葛导致国家、民族、政党、人群间撕裂。
(三)大力开展生命学研究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使命
1.智能时代科技高度发展下医学、生命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当然基因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很快,有没有违犯现代人伦道德,亦令人担忧。
2.大力开展生命学、医学研究,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
3.致力于营求构建天人和谐关系体系。
二、笔者从群体史、生活史研讨到对生命史憧憬
涉及生命史的题目,笔者曾有所触及:
(一)论述历史上生命尊严观念、尊重生命与医疗制度、死亡尊严的安乐死(《生命尊严与医疗观念四题》,2012年)。
(二)认为人体科学研究落后,存疑人体有无特异功能(《走进科学研究中最落后的人体科学——姚周辉著〈神秘的幻术〉》序,1993年)。
(三)发现端午节生活是古人卫生防预认知的体现(《古人端午节生活》,1992年)。
(四)比较中西医特点,西医使用器械、化验诊病,具有科学性,中医讲求辩证诊断和治疗(《晚清学者吴汝纶西医观——兼论文化反思方法论》,2007年)。
(五)憧憬生命史研究,介绍生命史研究状况,指出大陆学人开启身体史(医疗社会史)研究,关怀生命与社会问题。(《近年大陆中国社会史(以明清史为主)的研究趋势·提纲》,2002年)医疗史研究“疾病及人类的应对——医疗和卫生等,无不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人的全面关注与史学家的应有作为》,2011年)。(上述各文,均收入十卷本《冯尔康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天人和諧观念观照下思索生命及生命史、生命史学研究
余新忠教授在我国大陆率先提出“生命史学”概念和研究方向,他在《生命史学:医疗史研究的趋向》文中论述生命史学研究的主旨与内涵:“‘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具体而言有三点。
其一,“关注生命,引入生命意识”,这是历史是由生命书写的本质所决定的。其二,虽然生命史学探究的范畴不局限于医疗史,“但直接关注健康并聚焦于健康的医疗史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其三,鉴于“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能动的”,而“能动的生命不仅让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多样性”,所以需要“更多地关注(生命)文化的意义与影响,更多引入新文化史等新兴史学思潮的理念和方法”。(《人民日报》2015年6月3日)我非常佩服余教授的这一学术创识,受他的启发,思考以人及其生命为客体的生命史研究学理议题,即关于生命史研究对象和任务、方法、意义的认知。
首先,明了人类体格(含性别的差异)、智能(含遗传基因与智能关系)、健康(含体质的、精神的)状况与社会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
其次,探讨医疗、运动、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关系:医学与疾病治疗及其发展史;社会公共卫生系统进步史;人类体能与生产劳动方式、与运动关系,医疗技术的发展史,医疗与社会资源分配;饮食(卫生食品)与健康状况(如肥胖症),有机、无机、转基因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再次,研究方法,以历史学方法为主,采用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吸收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大力进行田野调查。 复次,从生命史回眸展望人类未来: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体质、智力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某种有益建议;对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继续科学化的建议。
最后,与其他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新领域(如生态环境史、日常生活史、地域史、乡村史、情感史)配合,为历史学充电,使之获得坚强生命力。史学家本应“究天人之际”,不过史家鼻祖司马迁以降传统渐失,文理分科后尤其不利,史家知识结构的缺欠问题更为突出,史学研究者唯有完善知识结构始能有所补益,懂得科技才可能究天人之际,史家正好借助生命史研究实践“究天人之际”的传统。
(一)关于生命史研究具体内容的一些设想
1.生理意义上的生命
a身体:肢体、器官、经络、神经及功能,性别
b婚姻、生育
c身体的、精神的健康状态
d寿命与死亡
e人种(种族)、亚人种之民族
2.医学史中的生命(医学史)
a医疗手段类型:西医、中医、藏医、韩医、巫医等等;医学多元文化并存乃人类福祉。
b医疗及技术的进步,药品的研制,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
c解剖学,对人体认知与医疗技术的关系。
d治病救人医疗观念与实践。
e生命与社会资源,免费医疗、医疗保险。
f安乐死社会学的与医学的研究。
g医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陈寅恪:“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医学研究表明,人类体温下降,源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造成免疫力下降;性别与医疗史进入研究领域,不断推陈出新)
(二)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人类生命观研究
1.人生观与世界观(宇宙观)
2.潜意识与心态、心灵、心理、情感、社会意识
a博爱、自由、民主、法制、普世价值,弘扬人类大爱(容忍、宽恕、文明精神),克服损人利己恶性。
b宗教信仰,无神论,自然物信仰。
c英雄崇拜,祖先崇拜。
3.身体尊严的维护与破坏
a发肤受之父母,必须爱惜,历史上旅人遗体归葬故里祖坟。
b反思历史上侮辱人格的刑法及其他:肉刑、体刑,枷刑、游街、阴阳头。
c反思历史上政权强制政策下为发肤完整而进行的抗争,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与“头可断,发不可剃”。
d身体着装折射时代精神与政治,如马褂、中山装。
4.生命价值观
a不同国家、民族的国民生命价值观多有差异,需要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体多元的全球文化和科学生命价值观的树立,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偏见,继续摆脱(某)地域、(某)国家中心论;具体到生死观同样有差异,基于文化传统、信仰的不同,需要互相尊重;在新冠肺炎面前自律、听话,或以人权强调自由。
b生命尊严的共识:工作权、移徙权、言论通讯集会结社自由权和信仰自由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疾病医疗权;人人应受社会尊重、他人尊重;个人遵守社会公德,自尊自爱与尊重他人,诚实,守法,自我支配行为,乃至身体,体魄健全、精神健康;无节制的个人主义泛滥会成为社会公害。
5.个人对自身生命的认定,是在社会处境中主动赋予的,诸如穷人有病挨着等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
(三)天人和谐观念观照下历史学综合生命史研究(将生命史放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研究,关注它与政体的关系)
1.日常生活史
a衣食住行与生活方式。
b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c人生礼仪。
d人际关系,从家庭、家族、姻亲到邻里、社区、同学、同事、朋友。
e教育、文化程度、职业。
f信仰,宗教的,政治观念的。
2.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对民众生存、生活的决定性影响
a财产制度
b政治体制,不同政体对民众采取差异的管理制度,如应对新冠肺炎措施及其有待改进的方面,昭告人类综合现有体制的优点求得完善體制的必要。
c社会福利,有无及多寡,政府的,宗教的,私人的。
d人民的生命重于国家、地区及其领导集团的观念,抑或相反。
3.生存生活的生态环境
a自然环境,山、河、湖泊、森林、气候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与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
b生命与空间,诸如建筑群之大小、高低,地铁,高铁,高速公路,客运飞机,卫星;生活方便与空气污染。
c生命与农业、林业:粮食生产、森林砍伐造成生态系统混乱和过于简单化,迫使各种微生物转向人身。
d自然物崇拜。
4.生命与医疗
a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值得关注的医患关系。
b中西医互补,西医科学,中医辨证治疗。
c医疗与卫生防预并举。
5.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关系,人类做自然之友
a“人定胜天”是可以理解的虚妄愿望,人类观念更新,须知自然力量的强大,切勿将自然界当作征服对象,将对付病菌视为战胜它,不如说是不让它流行,让病毒更少危害人类。
b清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牢固树立人类与万物共存思想。史学需要大力加强跨种类研究,即将人与其他生物物种放在一起研讨,历史不仅是人类的历史,是人与其他物种的共存关系史。
c克制人类的贪求享受和控制人口数量:工业化以来人类追求奢侈生活,暴殄天物,掠夺地球有限的资源,人类活动逐渐主宰地球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变暖,土壤、河流、海洋、空气污染;慎讲“人口红利”;改变提前消费、透支消费的不良习俗。 d建立人类与自然协调的系统工程:像已有的农耕地的休耕、保护原始森林,寻觅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平衡的限度,强力制止核武的再生产与使用;大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禁止滥用,维护生态平衡。
e增加设立世界性的保護生态环境的纪念日,如“禁止使用塑料制品日”“勿忘新冠肺炎日”(表示认真接受新冠肺炎肆虐教训)、“湛蓝太空日”之类,随时提醒人们关注生态平衡。
(四)杞人忧天: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类需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1.人口急速增长之下,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数量的巨大膨胀,如何相适应,人口应否有限度?
2.社会性的人类生理疾病与社会病如何消除:吸毒的局部泛滥与抑制(美国旧金山的流浪者中不乏吸毒者酗酒者,居家令实行期间将他们集中居住,却要向他们提供大麻);高速发展下紧张工作、高消费与抑郁症、精神障碍的频生;人类中少数精英努力奋斗与应受尊重的自得其乐的多数人现状,如何提高现代公民素质,如何协调精英与多数人的关系;人,只是为休闲、玩乐而生活吗?富裕社会里的新生代,人类奋斗精神是高扬抑或衰退;家庭形态的历史演变到同性婚姻家庭合法化,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法则吗?纵观人类家庭形态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从家族家庭缩小到核心家庭,以至与一夫一妻制家庭并存的同性婚姻的合法家庭;懒惰是人的天性,高福利社会、吃大锅饭生产关系社会与养懒汉的关系,是人类管理思想及技能亟待提高的重要事务;高科技发展趋势下体力劳动即将消失,人类体能下降及随之而来的疾病增多,对人类前途是祸是福?有何不良影响?人类体能的某种衰退,家用跑步机、健身房、登山、攀岩、蹦极以及各种运动项目很必要,不说难于普遍做到,关键是能够维持人类现有体质吗?
3.智能时代以及可以预见的“后智能时代”,科技发展是否应有节制:且不说低端人力资源的工作问题,仅仅看科技无限发展,机器人的广泛利用,乃至被利用到“性”方面,与人类伦理的冲突。人类制造“克隆人”,更是与人类的根本道德伦理相冲突,因为若人成了此类“人”的“造物主”,难道不可怕吗!人类难道不需要猛醒吗?人类是越来越生活在虚拟世界,还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生活在真实世界里?
(五)对生命史学的展望
1.有利的客观的条件,为生命史学研究者提供可资利用的观念和资料:人类已经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卫生事业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卫生防御系统建设的加强,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疫苗研制未雨绸缪地进行。
2.已有先驱者(国外笔者不清楚,国内梁其姿、余新忠、杨念群,等等)在进行研讨,然而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3.谨慎的乐观态度。
生命史研究提纲拟议如上,生命科学、生命史研究的不易法则是:作为生物一种的人类必须友善地与其他生物共生共存;改进、完善人类社会制度中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因素,克服人类身体、精神的社会病;期冀明智的政治家与不同肤色民众共襄盛举——真正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进一步克服国家、民族、政治集团、群体之间不协调乃至对立的因素,为此克制、克服私利行为对人类前途的危害;期待生命史研究以其学术成果对上述问题地化解有所助益,当然研究者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为题中应有之义。
余新忠、闫爱民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宝贵意见,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