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是人体里一种重要的物资,如果突然大出血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没有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错误的输血方式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输血也有禁忌,输血的禁忌症包括:1、输全血的禁忌症,有严重输血反应者不能输血,各种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情况下不宜输血;2、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的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不能输注血小板治疗;3、当血型不合时禁止输血,不同的血型会发生反应,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输血的一些认识不对,不面我就来告诉大家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失血就应该输血
只有当人体失血量到达全身血量1/3以上,并且休克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输血。正常情况下一个50公斤体重成人全身大约有4000毫升血液,其中约3200毫升的血液在外周血管中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另外800毫升血液暂存于肝脾等“贮血库”中以备人体运动和出血时进行补充,以维持对器官与组织供氧的稳定性。,所以对失血量少于800毫升的情况下完全没必要输血。对于失血量小于800毫升的成年人来说,最好的治疗方式是输注适量晶体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通常情况下,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800毫升或者全身20%的患者才需要给予输血治疗。而且在输血时应该是先输入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接着再给病人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癥状与体征的目的。
血液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血液,人的心脏不会跳动,但是滥输血是个错误的行为,因为滥输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而且还浪费血液资源,给心脏造成负担,甚至出现医疗事故。
误区二:输入家人的血不会有问题
有人认为失血患者输用家人的血液最安全,因为亲属之间有血缘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哪怕是家人,除非同卵双生,世上再没有两个人的血型抗原谱是完全一致的。从免疫血液学的角度上看,当供血者具有较强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时,会反客为主,识别并攻击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患上该病的患者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及便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现象。该病很难治疗,死亡率非常高。
亲属之间输血更危险,因为当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的组织兼容性抗原的单倍基因相同,受血者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无法及时辨别和排斥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以致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可以在受血者的身体内繁殖,最终反客为主,对受血者的机体发起“排异”攻击,从而导致TA-GVHD病产生,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尽量避免输入家人的血液。
误区三:O型血是“万能血”,随便输
O型血不可以任意的输给其他人的。血型可以分为O型、A型、B型、AB型。而O型、A型、B型、AB型还可以分为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例如O型RH阳性,不可以输给RH阴性的任何血型。只可以少量地输给RH阳性的任何血型。因为在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上,没有A抗原与B抗原,但在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如果把O型血的血浆,输给A型、B型、AB型患者的体内,可能会导致受血者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性与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通常医生只会在患者生命危急并且没有相同血型血液备用的时候,才会选择输入少量的O型血延长患者寿命。以前的医学人员其实把O型全血称为“危险的万能血”。但随着人们之间互相传播,有人把“危险”两字忽略了,直接把O型血称为“万能血”,给他人留下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现代医疗并不主张异型输血,更强调同型血相输,除非万不得已才可以异型输血。
误区四:全血“全”,所以更好
并不能因为名字就觉得全血最好。其实全血就是直接从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这样看起来全血好像非常好,没有人工加工,是纯天然的,但其实全血输注也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全血内所含的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浓、不足,治疗效果较差,因为全血没有加工过,所以一些血细胞随着存放的时间逐渐死亡,导致全血不能满足一个患者所需要的治疗量;其次全血是从其他人身体内直接抽取出来的,可能携带着别人的一些病因,可能输入全血会被影响到,这样就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细胞和成分的活性基本丧失,并且长时间储存的全血中钠、钾、氨等代谢产物含量高,会使得患者的代谢负担加重。有时候,一些成分血对贫血的患者更有帮助,因为成分血可以针对他们血液中缺乏的部分准确给予他们治疗,而且成分血一般对症下药,效果比全血更好,所以在输血的时候,还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输血,不可以胡搅蛮缠。
输血的以上四个误区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犯了这些错误将是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我们要科学输血,科学看待输血,同时谨遵医嘱,尽量听从医生安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输血的一些认识不对,不面我就来告诉大家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失血就应该输血
只有当人体失血量到达全身血量1/3以上,并且休克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输血。正常情况下一个50公斤体重成人全身大约有4000毫升血液,其中约3200毫升的血液在外周血管中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另外800毫升血液暂存于肝脾等“贮血库”中以备人体运动和出血时进行补充,以维持对器官与组织供氧的稳定性。,所以对失血量少于800毫升的情况下完全没必要输血。对于失血量小于800毫升的成年人来说,最好的治疗方式是输注适量晶体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通常情况下,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800毫升或者全身20%的患者才需要给予输血治疗。而且在输血时应该是先输入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接着再给病人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癥状与体征的目的。
血液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血液,人的心脏不会跳动,但是滥输血是个错误的行为,因为滥输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而且还浪费血液资源,给心脏造成负担,甚至出现医疗事故。
误区二:输入家人的血不会有问题
有人认为失血患者输用家人的血液最安全,因为亲属之间有血缘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哪怕是家人,除非同卵双生,世上再没有两个人的血型抗原谱是完全一致的。从免疫血液学的角度上看,当供血者具有较强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时,会反客为主,识别并攻击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患上该病的患者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及便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现象。该病很难治疗,死亡率非常高。
亲属之间输血更危险,因为当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的组织兼容性抗原的单倍基因相同,受血者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无法及时辨别和排斥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以致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可以在受血者的身体内繁殖,最终反客为主,对受血者的机体发起“排异”攻击,从而导致TA-GVHD病产生,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尽量避免输入家人的血液。
误区三:O型血是“万能血”,随便输
O型血不可以任意的输给其他人的。血型可以分为O型、A型、B型、AB型。而O型、A型、B型、AB型还可以分为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例如O型RH阳性,不可以输给RH阴性的任何血型。只可以少量地输给RH阳性的任何血型。因为在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上,没有A抗原与B抗原,但在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如果把O型血的血浆,输给A型、B型、AB型患者的体内,可能会导致受血者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性与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通常医生只会在患者生命危急并且没有相同血型血液备用的时候,才会选择输入少量的O型血延长患者寿命。以前的医学人员其实把O型全血称为“危险的万能血”。但随着人们之间互相传播,有人把“危险”两字忽略了,直接把O型血称为“万能血”,给他人留下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现代医疗并不主张异型输血,更强调同型血相输,除非万不得已才可以异型输血。
误区四:全血“全”,所以更好
并不能因为名字就觉得全血最好。其实全血就是直接从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这样看起来全血好像非常好,没有人工加工,是纯天然的,但其实全血输注也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全血内所含的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浓、不足,治疗效果较差,因为全血没有加工过,所以一些血细胞随着存放的时间逐渐死亡,导致全血不能满足一个患者所需要的治疗量;其次全血是从其他人身体内直接抽取出来的,可能携带着别人的一些病因,可能输入全血会被影响到,这样就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细胞和成分的活性基本丧失,并且长时间储存的全血中钠、钾、氨等代谢产物含量高,会使得患者的代谢负担加重。有时候,一些成分血对贫血的患者更有帮助,因为成分血可以针对他们血液中缺乏的部分准确给予他们治疗,而且成分血一般对症下药,效果比全血更好,所以在输血的时候,还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输血,不可以胡搅蛮缠。
输血的以上四个误区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犯了这些错误将是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我们要科学输血,科学看待输血,同时谨遵医嘱,尽量听从医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