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改有关知识整合,学科整合的要求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历史新时期,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民科学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热爱科学,将来献身科学事业。
一、充分挖掘科学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教学虽然是着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语文学科中挖掘适合科学教育的各种题材,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再加上语文特有的文学色彩,也不难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相关的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熏陶。
教材中有不少具有文学色彩的、引人入胜的涉及自然科学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加利用,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向往,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并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奇妙的克隆》介绍了最新的关于克隆的科技知识,克隆技术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文中相关事例的介绍,在科学的事实面前,学生无不赞叹科学的神奇力量,都瞪大双眼,流露出吃惊的神情。这种种表现无不证明学生确实已经为科学的魅力所折服。为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向往,诱导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可以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如何用克隆技术去造福人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文言文《山市》,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但它属于物理学的范畴,由于初一学生尚未接触有关物理知识,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把握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还要讲述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科学理解“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不是仙山神话的迷信传说,从而使学生相信科学,批判迷信。科学是与愚昧相对应的,批判愚昧也就是宣传科学,这同样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的。
二、通过相关科学家的文章,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要造福于人类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学习科学,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树立对科学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相关,也有不少直接介绍科学家事迹的文章,例如介绍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通过对玛丽·居里的理想、兴趣和情操的描写,表现了她对科学的信念,对待科学坚忍不拔、顽强的执着精神,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她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兴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淡泊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邓稼先》一文讲述了“两弹元勋”“两弹一星”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家们不怕困难、淡泊名利、敢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必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一切也是从事科学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献身科学、求实创新、坚持真理的伟大精神进行深刻的体会,并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我们所祟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坚定科学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主动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
1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让学生更多的去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利用图书馆的大量书籍让学生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特别是最新的科学知识的报纸和杂志,如《科学大众》、《未来科学家》、《爱科学》等都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技知识的杂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同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于课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例如通过课堂学习科学诗《化石吟》,课外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恐龙或其他古生物化石的情况。
2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例如围绕“人与动物”这一活动主题,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探究。各小组自己确定子课题,队员们共同合作,积极探究,研究的课题各有特色。各小组在对科学的兴趣驱动下,仔细认真地查阅各种资料,制订安排观察的时间,认真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然后组员们讨论搜集的资料,当各小组汇报他们了解到的动物世界的奇妙故事,交流各自观察到的动物生活习性,阐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深刻哲理时,你会惊异地发现,一个个“小法布尔”、“小达尔文”、“小布封”诞生了……在实践中的科学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实践水平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科学的时代需要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虽然语文课不像科学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方式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运用各种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教育强国的梦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社等主编:《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林燕华、孙芸:《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上海教育》1999年第2期。
3、王晶:《基础教育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4、杜奕昌杨佐荣:《刍议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历史新时期,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民科学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热爱科学,将来献身科学事业。
一、充分挖掘科学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教学虽然是着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语文学科中挖掘适合科学教育的各种题材,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再加上语文特有的文学色彩,也不难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相关的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熏陶。
教材中有不少具有文学色彩的、引人入胜的涉及自然科学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加利用,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向往,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并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奇妙的克隆》介绍了最新的关于克隆的科技知识,克隆技术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文中相关事例的介绍,在科学的事实面前,学生无不赞叹科学的神奇力量,都瞪大双眼,流露出吃惊的神情。这种种表现无不证明学生确实已经为科学的魅力所折服。为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向往,诱导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可以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如何用克隆技术去造福人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文言文《山市》,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但它属于物理学的范畴,由于初一学生尚未接触有关物理知识,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把握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还要讲述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科学理解“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不是仙山神话的迷信传说,从而使学生相信科学,批判迷信。科学是与愚昧相对应的,批判愚昧也就是宣传科学,这同样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的。
二、通过相关科学家的文章,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要造福于人类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学习科学,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树立对科学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相关,也有不少直接介绍科学家事迹的文章,例如介绍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通过对玛丽·居里的理想、兴趣和情操的描写,表现了她对科学的信念,对待科学坚忍不拔、顽强的执着精神,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她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兴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淡泊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邓稼先》一文讲述了“两弹元勋”“两弹一星”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家们不怕困难、淡泊名利、敢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必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一切也是从事科学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献身科学、求实创新、坚持真理的伟大精神进行深刻的体会,并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我们所祟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坚定科学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主动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
1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让学生更多的去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利用图书馆的大量书籍让学生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特别是最新的科学知识的报纸和杂志,如《科学大众》、《未来科学家》、《爱科学》等都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技知识的杂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同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于课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例如通过课堂学习科学诗《化石吟》,课外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恐龙或其他古生物化石的情况。
2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例如围绕“人与动物”这一活动主题,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探究。各小组自己确定子课题,队员们共同合作,积极探究,研究的课题各有特色。各小组在对科学的兴趣驱动下,仔细认真地查阅各种资料,制订安排观察的时间,认真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然后组员们讨论搜集的资料,当各小组汇报他们了解到的动物世界的奇妙故事,交流各自观察到的动物生活习性,阐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深刻哲理时,你会惊异地发现,一个个“小法布尔”、“小达尔文”、“小布封”诞生了……在实践中的科学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实践水平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科学的时代需要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虽然语文课不像科学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方式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运用各种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教育强国的梦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社等主编:《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林燕华、孙芸:《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上海教育》1999年第2期。
3、王晶:《基础教育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4、杜奕昌杨佐荣:《刍议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