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9月22日,中秋佳节,“金庸书院”在金庸故乡浙江海宁市落成启用。旅居加拿大的著名画家董培新不远万里前来出席启用典礼。海宁市为感谢这位金庸挚友的深情厚谊,特倾情协助董培新先生在西子湖畔的“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举办《董培新画说金庸》画展。现发表金庸先生为《董培新画说金庸》所作序言,并选载董先生的几幅画作,以飨读者。
20世纪50年代,当我正在《新晚报》撰写《书剑恩仇录》时,董培新先生在罗斌先生所办的《新报》与《蓝皮书》上为武侠小说画插画。他很欣赏我的小说,我也很欣赏他的绘画,当时我们都想,如果他能为我的小说绘插画,应当是相得益彰,大家都会欢喜,我们的读者也都会欢喜。
可惜,这件事没能成为事实。
罗斌先生很喜欢我的小说,他觉得我的小说很有内容和趣味,可以吸引大量读者。那时他在办一份很好的报纸:《新报》,我也在办一份很好的报纸:《明报》。这两份报纸都是新起的小型报,都卖一毛钱,在香港这小小的市场上自然发生了竞争。那时《明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成为政治上独立的知识分子所热爱的报纸。由于竞争的关系,罗斌先生不同意董培新给我的小说绘插画。
香港回归中国,《明报》与《新报》都换了主人。董培新先生提起画笔,绘出了不少我的小说中的场面。那些场面是他在心里酝酿了很久很久时日的。有的他已想了几十年,有的他反反复复地修改,改了布局,改了人物的面容。
长期在心里酝酿的艺术作品,一出来果然不同凡响。
萧峰来到聚贤庄外,一场大战还没有展开,但剑拔弩张的气势已充满了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韦小宝在扬州妓院里和众女大被同眠,画面上没有猥亵和色情,读者看到了滑稽、刚直和人物的玩闹,那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情调。画面和小说配合得非常合拍,每个观赏者从心底和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内地有许多画家曾尝试为我的小说画插画,有的画家功力很深、构图很美,但他们都没有董培新先生的创作成功。只因为,虽然是极好的画家,但缺乏了在心中酝酿数十年的艺术培养。这数十年的酝酿、修正,使得艺术成熟了。这是自然的培养,天然的陶冶。这本画册里的每一幅画,都是董培新先生在读了我的小说之后,在心中思考数十年或者十几年的成果。
记者附文:
9月23日上午,秋雨淅沥,100多位嘉宾和书画爱好者们冒雨前来参加开幕式。海宁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董培新展出的60幅画作以强烈的动感、流畅的线条和准确的绘画语言,把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情节和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侠肝义胆表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董培新1942年生于广西梧州,在广州长大,15岁移居香港,16岁开始以画插图为职业。1958年至1999年间,画作逾30万幅,拥有读者百万之众。198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05年3月,在金庸先生的首肯和鼓励下,开始金庸小说的国画创作,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温哥华举办“董培新绘金庸”画展。
董培新说:杭州和西湖是我非常仰慕的地方,能在这人间天堂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非常高兴。浙江画家众多,大师辈出,我是班门弄斧。但出席画展的著名画家、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高而颐,著名画家、《美术报》副社长蒋跃都对画展给予很高评价。
董夫人周恒亲自为观众讲解每一幅画的创作过程和画面意蕴。董培新热情接待每一位观众,并在现场挥毫作画,签名售书。兴之所至,在赠给本刊记者的画册扉页上顺手给记者画了一幅速写像,寥寥几笔,特征毕现。蒋跃说:“最好在下巴处添两条线。”高而颐笑道:“不能让老傅大沾(年轻)便宜!”接过笔,迅速在下巴处添上长短曲线各一条,并在眼角处加了三条鱼尾纹。又说:“建议把它发表在你们《文化交流》杂志上。”厅堂内随即发出一阵会心的朗笑声。(傅通先)□
20世纪50年代,当我正在《新晚报》撰写《书剑恩仇录》时,董培新先生在罗斌先生所办的《新报》与《蓝皮书》上为武侠小说画插画。他很欣赏我的小说,我也很欣赏他的绘画,当时我们都想,如果他能为我的小说绘插画,应当是相得益彰,大家都会欢喜,我们的读者也都会欢喜。
可惜,这件事没能成为事实。
罗斌先生很喜欢我的小说,他觉得我的小说很有内容和趣味,可以吸引大量读者。那时他在办一份很好的报纸:《新报》,我也在办一份很好的报纸:《明报》。这两份报纸都是新起的小型报,都卖一毛钱,在香港这小小的市场上自然发生了竞争。那时《明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成为政治上独立的知识分子所热爱的报纸。由于竞争的关系,罗斌先生不同意董培新给我的小说绘插画。
香港回归中国,《明报》与《新报》都换了主人。董培新先生提起画笔,绘出了不少我的小说中的场面。那些场面是他在心里酝酿了很久很久时日的。有的他已想了几十年,有的他反反复复地修改,改了布局,改了人物的面容。
长期在心里酝酿的艺术作品,一出来果然不同凡响。
萧峰来到聚贤庄外,一场大战还没有展开,但剑拔弩张的气势已充满了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韦小宝在扬州妓院里和众女大被同眠,画面上没有猥亵和色情,读者看到了滑稽、刚直和人物的玩闹,那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情调。画面和小说配合得非常合拍,每个观赏者从心底和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内地有许多画家曾尝试为我的小说画插画,有的画家功力很深、构图很美,但他们都没有董培新先生的创作成功。只因为,虽然是极好的画家,但缺乏了在心中酝酿数十年的艺术培养。这数十年的酝酿、修正,使得艺术成熟了。这是自然的培养,天然的陶冶。这本画册里的每一幅画,都是董培新先生在读了我的小说之后,在心中思考数十年或者十几年的成果。
记者附文:
9月23日上午,秋雨淅沥,100多位嘉宾和书画爱好者们冒雨前来参加开幕式。海宁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董培新展出的60幅画作以强烈的动感、流畅的线条和准确的绘画语言,把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情节和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侠肝义胆表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董培新1942年生于广西梧州,在广州长大,15岁移居香港,16岁开始以画插图为职业。1958年至1999年间,画作逾30万幅,拥有读者百万之众。198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05年3月,在金庸先生的首肯和鼓励下,开始金庸小说的国画创作,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温哥华举办“董培新绘金庸”画展。
董培新说:杭州和西湖是我非常仰慕的地方,能在这人间天堂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非常高兴。浙江画家众多,大师辈出,我是班门弄斧。但出席画展的著名画家、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高而颐,著名画家、《美术报》副社长蒋跃都对画展给予很高评价。
董夫人周恒亲自为观众讲解每一幅画的创作过程和画面意蕴。董培新热情接待每一位观众,并在现场挥毫作画,签名售书。兴之所至,在赠给本刊记者的画册扉页上顺手给记者画了一幅速写像,寥寥几笔,特征毕现。蒋跃说:“最好在下巴处添两条线。”高而颐笑道:“不能让老傅大沾(年轻)便宜!”接过笔,迅速在下巴处添上长短曲线各一条,并在眼角处加了三条鱼尾纹。又说:“建议把它发表在你们《文化交流》杂志上。”厅堂内随即发出一阵会心的朗笑声。(傅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