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考生大军中,有一类考生可以称为“名校一族”。这类考生非名校不报、非名校不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很多考生从未来就业着想,一致选择考取名校,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以至于出现了二考、三考等现象,考生对名校的如此痴情可以用“名校情结”来形容。那么,这些“名校情结”有哪些利弊,该解还是结呢?
正方过分执着“名校情结”不是好事
我们中国人名校情结重,这是有目共睹的。朋友聚在一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孩子的教育问题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又是哪个孩子今年进了哪所名校。即使这个孩子与在座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丝毫不妨碍大家谈得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如果孩子的父母恰好还在场,那么他们马上成了社会名流,公众偶像。朋友们频频向他们发问,都想挖掘出他们培养孩子的秘诀。
但教育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名校虽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而且上名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且不说顶尖名牌大学学费一般都很昂贵,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想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往往从小小年纪开始,就要目不斜视、心无旁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被灌输了哈佛、麻省的理想,小学三年级就千里迢迢到斯坦福、普林斯顿去朝圣;他们每天花两小时练琴,一小时游泳,三小时解数学题;他们要上完校内校外所有AP课,取得全A的成绩,还要做学生会主席,到世界各地去做志愿者;他们让升学机构按名牌大学的录取要求计划自己的人生,有时候要像掐断一朵初绽的花蕾一样,放弃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他们中的很多人睡眠不足,从来没有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暑假;因为上名牌大学这个崇高而又艰巨的任务,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目的,承载着压力。而这样的努力并不能保证他们高中毕业时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名校。如今顶尖名校的录取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下,亚裔孩子因为普遍学业优秀的缘故,进入名牌大学比一般大众还要更难,很多人的名校梦最后都以失望而告终。即使最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领下,很多孩子进入了名校,他们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发现周遭的强者太多,感到没有希望,什么都干不成。本来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这个梦想本来是非常棒的,对他有驱动力,但是到了名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完了,根本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整个人落入颓废,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那么,具体来说,“名校情结”有哪些弊端呢?总结如下:
第一,名牌扎堆现象。名牌大学实力雄厚,声名显赫,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报考,直接导致报名人数多,竞争激烈。一些知名大学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比率低,导致大批报考者落榜或选择调剂。
第二,名牌大学也有弱势学科。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一些非传统专业和非强势专业往往是随着学校扩招而新增加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建设也相对薄弱,这些新开设专业的实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第三,就业同样面临压力。名牌大学并非万能通行证。现在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并不是每个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也不一定适用于一般的企业。
反方“名校情结”更加有益于人的发展
虽然“名校情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选择名校可以带来的显性和隐形的好处也不容忽视,归纳如下:
第一,学习动力更充足。从心理机制来看,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从集中复习的效果来看,一部分有“名校情结”的考生,由于目标明确地集中于少数几所“名校”,有利于节省时间和精力,提升复习效果。从复习过程来看,多次复习带来的“练习效应”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练习效应”,是学生经过重复的学习和练习,使学习的效果和考试成绩出现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具有“名校情结”的考生,虽然可能会经历“屡败屡战”的挫折,但由于存在练习效应,每一次的重复复习和考试都有利于把握复习重点、巩固复习效果、增加考场实战经验、提升答题技巧。一般来说,后一次的考试成绩会比前一次好。
第二,享受更多的资源。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名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能够提供世界第一流的教育,是无数年轻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让许多人生流光溢彩,锦上添花,这是有口皆碑的。一所名校,拥有的硬件设施优良自不必说,师资比起普通学校也确实强大很多。另外,名校在文化建设上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上,确实有它独到的、深刻的地方。此外,进了一所名校,还会带给你同学资源,所谓“人脉”,这在大学阶段更为显现。
第三,被人羡慕尊重。现在,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时,经常被谈及的一个话题是:你家孩子是哪毕业的?因为中国人在成长中,无形地受身份的影响很深。从名校毕业,无形中会带给人一种光环,被人羡慕。名校的光环与教育质量不同。也许,有的人上了名牌大学,以后事业并不成功;也许,有的人因为性格孤僻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在名校校园里交到很多朋友;也许,有的人没能充分利用名牌大学的丰富资源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换句话说,虽然名牌大学并不一定能保证卓尔不群的教育质量,但只要上了名牌大学,头上就有了名校的光环,这是百分之百得到保证的。以后在社交派对上,在旅行途中,谈到自己在剑桥、帕洛阿图、纽黑文度过的时光,都可能引起旁人艳羡的目光,那种舒畅和爽快,就像美酒一样醉人。对父母来说,在回答“你的孩子在哪里念书”这个问题时,吐出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是人生最骄傲的时刻。这种光环,这种被外界羡慕感,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心理,更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第四,才能得到培养。我们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孩子施展才华的机会、接受培养的机会,就是比普通学校的孩子多一些。有一次我跟儿子聊天时,他说高盛美国总部选了60个学生去听高盛举办的由高层主讲业务发展课,其中从哈佛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哥伦比亚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耶鲁大学选了20个学生。这些名校的孩子通过这些特殊的机会,拿到了最新的行业资讯、行业操作案例,当然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会更有竞争力。此外,进入名校以后,因为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严谨的学风,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确确实实要求更严,我们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增强呢?
第五,拥有更多的机会。工作以后这种感觉会更明显,现实中,名校可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就业市场上企业招聘也本着“唯才是用”的原则,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确要求求职者需具备“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学生,而读了名校,拥有了名校毕业证,也就意味着当进入社会后,拥有了更好的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结陈词
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名校情结”背后的高成就动机也会给考生带来高心理压力。
在做考试选择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名校情结”.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认真分析该名校历年的录取比例以及当年的报考形势,理智分析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到底能不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一旦做出决定之后,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利用名校带来的动力因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成功。
正方过分执着“名校情结”不是好事
我们中国人名校情结重,这是有目共睹的。朋友聚在一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孩子的教育问题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又是哪个孩子今年进了哪所名校。即使这个孩子与在座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丝毫不妨碍大家谈得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如果孩子的父母恰好还在场,那么他们马上成了社会名流,公众偶像。朋友们频频向他们发问,都想挖掘出他们培养孩子的秘诀。
但教育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名校虽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而且上名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且不说顶尖名牌大学学费一般都很昂贵,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想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往往从小小年纪开始,就要目不斜视、心无旁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被灌输了哈佛、麻省的理想,小学三年级就千里迢迢到斯坦福、普林斯顿去朝圣;他们每天花两小时练琴,一小时游泳,三小时解数学题;他们要上完校内校外所有AP课,取得全A的成绩,还要做学生会主席,到世界各地去做志愿者;他们让升学机构按名牌大学的录取要求计划自己的人生,有时候要像掐断一朵初绽的花蕾一样,放弃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他们中的很多人睡眠不足,从来没有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暑假;因为上名牌大学这个崇高而又艰巨的任务,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目的,承载着压力。而这样的努力并不能保证他们高中毕业时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名校。如今顶尖名校的录取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下,亚裔孩子因为普遍学业优秀的缘故,进入名牌大学比一般大众还要更难,很多人的名校梦最后都以失望而告终。即使最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领下,很多孩子进入了名校,他们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发现周遭的强者太多,感到没有希望,什么都干不成。本来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这个梦想本来是非常棒的,对他有驱动力,但是到了名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完了,根本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整个人落入颓废,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那么,具体来说,“名校情结”有哪些弊端呢?总结如下:
第一,名牌扎堆现象。名牌大学实力雄厚,声名显赫,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报考,直接导致报名人数多,竞争激烈。一些知名大学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比率低,导致大批报考者落榜或选择调剂。
第二,名牌大学也有弱势学科。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一些非传统专业和非强势专业往往是随着学校扩招而新增加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建设也相对薄弱,这些新开设专业的实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第三,就业同样面临压力。名牌大学并非万能通行证。现在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并不是每个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也不一定适用于一般的企业。
反方“名校情结”更加有益于人的发展
虽然“名校情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选择名校可以带来的显性和隐形的好处也不容忽视,归纳如下:
第一,学习动力更充足。从心理机制来看,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从集中复习的效果来看,一部分有“名校情结”的考生,由于目标明确地集中于少数几所“名校”,有利于节省时间和精力,提升复习效果。从复习过程来看,多次复习带来的“练习效应”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练习效应”,是学生经过重复的学习和练习,使学习的效果和考试成绩出现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具有“名校情结”的考生,虽然可能会经历“屡败屡战”的挫折,但由于存在练习效应,每一次的重复复习和考试都有利于把握复习重点、巩固复习效果、增加考场实战经验、提升答题技巧。一般来说,后一次的考试成绩会比前一次好。
第二,享受更多的资源。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名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能够提供世界第一流的教育,是无数年轻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让许多人生流光溢彩,锦上添花,这是有口皆碑的。一所名校,拥有的硬件设施优良自不必说,师资比起普通学校也确实强大很多。另外,名校在文化建设上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上,确实有它独到的、深刻的地方。此外,进了一所名校,还会带给你同学资源,所谓“人脉”,这在大学阶段更为显现。
第三,被人羡慕尊重。现在,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时,经常被谈及的一个话题是:你家孩子是哪毕业的?因为中国人在成长中,无形地受身份的影响很深。从名校毕业,无形中会带给人一种光环,被人羡慕。名校的光环与教育质量不同。也许,有的人上了名牌大学,以后事业并不成功;也许,有的人因为性格孤僻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在名校校园里交到很多朋友;也许,有的人没能充分利用名牌大学的丰富资源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换句话说,虽然名牌大学并不一定能保证卓尔不群的教育质量,但只要上了名牌大学,头上就有了名校的光环,这是百分之百得到保证的。以后在社交派对上,在旅行途中,谈到自己在剑桥、帕洛阿图、纽黑文度过的时光,都可能引起旁人艳羡的目光,那种舒畅和爽快,就像美酒一样醉人。对父母来说,在回答“你的孩子在哪里念书”这个问题时,吐出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是人生最骄傲的时刻。这种光环,这种被外界羡慕感,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心理,更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第四,才能得到培养。我们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孩子施展才华的机会、接受培养的机会,就是比普通学校的孩子多一些。有一次我跟儿子聊天时,他说高盛美国总部选了60个学生去听高盛举办的由高层主讲业务发展课,其中从哈佛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哥伦比亚大学选了20个学生,从耶鲁大学选了20个学生。这些名校的孩子通过这些特殊的机会,拿到了最新的行业资讯、行业操作案例,当然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会更有竞争力。此外,进入名校以后,因为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严谨的学风,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确确实实要求更严,我们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增强呢?
第五,拥有更多的机会。工作以后这种感觉会更明显,现实中,名校可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就业市场上企业招聘也本着“唯才是用”的原则,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确要求求职者需具备“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学生,而读了名校,拥有了名校毕业证,也就意味着当进入社会后,拥有了更好的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结陈词
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名校情结”背后的高成就动机也会给考生带来高心理压力。
在做考试选择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名校情结”.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认真分析该名校历年的录取比例以及当年的报考形势,理智分析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到底能不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一旦做出决定之后,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利用名校带来的动力因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