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
摘要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地区供给发展不协调,体育公共服务无法实现均等化。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要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多元化;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扶植相对落后的地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一、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动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各类公共组织;其实质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使全体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于公共服务平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在项目的均等和机会、结果的均等。江明蓉在研究中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
(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三是社会在提供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植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方式来均衡地区间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制定的《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基本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标准,中央直接对不同区域进行分配,以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均衡。
(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西方大部分国家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例如在美国,为保证公民的基本体育锻炼需要,除政府拨款投资的社区体育中心外,大众体育活动还依托各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基础性体育设施覆盖率高,且几乎都是免费的。
(三)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积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针对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开发专门适合其进行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并在社区体育中心由社区体育指导员对其进行指导。
(四)健全的评估监管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与监管,科学的评估监管体系直接关系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健康发展。为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落到实处,许多发达国家还加强了其评估法律制度的建设。
三、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出现了严重失衡的情况。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分别为政府公共财政和乡镇集体财力,由于基层政府掌握的财力非常有限,致使乡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2.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我国“举国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较少并且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供给内容不足,整个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够健全。
3.政府投入不足,供给主体单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不高,所以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政府间财政转移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随着地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区域间的体育公共服务不均衡逐渐加大。
4.缺乏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监管体系。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估监督体系,基层政府缺乏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相对经济来说,有些基本公共服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上级政府在考评下级政府的工作绩效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即重经济而轻社会[2]。”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統筹城乡发展,使体育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发展模式,改变城乡居民在体育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限制,加大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多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性质的援助项目,对落后地区在场馆设施、经费、指导和宣传方面给予适当倾斜[3]。
2.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职能部门应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从管理层面向服务层面过渡,并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使体育管理体制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适应。
3.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供给模式,大力扶持体育非营利组织,实现由政府、体育非营利组织和市场并存的供给模式。利用体育非营利组织的优越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4.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监管体系能够约束、引导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需要把体育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严格的体育公共服务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 江明蓉.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4(6):43-47.
[2] 秦小平,王健,鲁长芬.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刍议[J].体育学刊.2009:32-34.
[3] 李洪波,刘红建,孙庆祝.价值与困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刍议——兼谈协同学原理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5.
摘要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地区供给发展不协调,体育公共服务无法实现均等化。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要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多元化;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扶植相对落后的地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一、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动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各类公共组织;其实质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使全体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于公共服务平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在项目的均等和机会、结果的均等。江明蓉在研究中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
(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三是社会在提供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植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方式来均衡地区间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制定的《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基本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标准,中央直接对不同区域进行分配,以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均衡。
(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西方大部分国家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例如在美国,为保证公民的基本体育锻炼需要,除政府拨款投资的社区体育中心外,大众体育活动还依托各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基础性体育设施覆盖率高,且几乎都是免费的。
(三)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积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针对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开发专门适合其进行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并在社区体育中心由社区体育指导员对其进行指导。
(四)健全的评估监管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与监管,科学的评估监管体系直接关系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健康发展。为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落到实处,许多发达国家还加强了其评估法律制度的建设。
三、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出现了严重失衡的情况。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分别为政府公共财政和乡镇集体财力,由于基层政府掌握的财力非常有限,致使乡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2.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我国“举国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较少并且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供给内容不足,整个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够健全。
3.政府投入不足,供给主体单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不高,所以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政府间财政转移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随着地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区域间的体育公共服务不均衡逐渐加大。
4.缺乏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监管体系。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估监督体系,基层政府缺乏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相对经济来说,有些基本公共服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上级政府在考评下级政府的工作绩效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即重经济而轻社会[2]。”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統筹城乡发展,使体育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发展模式,改变城乡居民在体育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限制,加大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多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性质的援助项目,对落后地区在场馆设施、经费、指导和宣传方面给予适当倾斜[3]。
2.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职能部门应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从管理层面向服务层面过渡,并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使体育管理体制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适应。
3.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供给模式,大力扶持体育非营利组织,实现由政府、体育非营利组织和市场并存的供给模式。利用体育非营利组织的优越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4.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监管体系能够约束、引导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需要把体育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严格的体育公共服务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 江明蓉.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4(6):43-47.
[2] 秦小平,王健,鲁长芬.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刍议[J].体育学刊.2009:32-34.
[3] 李洪波,刘红建,孙庆祝.价值与困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刍议——兼谈协同学原理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