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人民而言是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是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国家而言是为民族谋复兴,无论是求得民族独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恪守初心,义不容辞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之以恒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的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纪律严明、恪守立党为公,这些经验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新时代深入改革开放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也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路径一: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民负责
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民负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大声呼喊“人民万岁”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的“把群众当亲人”,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生命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负责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需要践行新使命、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这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无论是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深入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脚点最终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是否增加和提升。因此,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才能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增进民生福祉,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其次践行一切为了人民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时代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真正深入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处理好当好人民公仆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后要一切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中的智慧、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决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验去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倾听意见、集中民智,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
路径二:坚持党要管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初心时务必坚持党要管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应有之义。近一百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人为不辱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至于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推动党的自身建设直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内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状况新问题。党内初期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左”右倾错误的循环对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毛泽东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一直在“进行之中”的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延安整风努力纠正三大不正之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继续完成使命,然而没有准确把握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问题,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概念和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和凝练为“伟大工程”。
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党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复杂环境下党内存在的影响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政治信仰淡化,进入新时代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社会道德滑坡、滥用权力、贪污腐败、乃至腐化堕落为立党为私、甚至叛党叛国、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还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这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有了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首先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想、信念、信仰为核心的党性教育,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作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国情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是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强调党的纪律,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其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根本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历史的事实证明,不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就容易出现分裂国家的行为、亡党亡国的危险,张国焘、林彪、高岗、饶漱石分裂国家的行为以及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挽回的,这给人们深刻的警醒:必须时刻使党员干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再次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或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都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的一系列举措,有益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路径三:发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务必履行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重要的工作路线,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源泉,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这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必须经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
毛泽东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联系群众的”。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所以共产党人务必履行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以纠正“四风”为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脱离了人民群众,未能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把握好当好人民公仆与为人民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进入新时代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甚至不愿意同广大的人民群众大交道,这就阻断了人民群众权利的自由表达和诉求,造成权利和权力之间不平衡,难以真正深入了解群众的声音、倾听群众的诉求,割裂了为人民服务和当好人民公仆的关系,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脱离群众就会沉迷于高高在上,显示自己的特殊性,习惯于当“官老爷”,一切自己拍板,不接受批评指正,拒绝不同建议,以至于官气十足、刚愎自用,凭借手中的权力显示特殊性,把法定权力变为法外之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里不具有效力和权威,因此是部分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难以避免出现贪污腐化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民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正是由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务必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决反对“四风”,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路径四: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必须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意识。新时代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方面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自由、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这也是政治素养不高、没有担当的表现,所以必须增强担当意识。担当是對权力责任、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的自觉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敢于担当而且要善于担当,它所回答的是领导干部愿不愿意担当、能不能够担当、会不会担当的问题。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这是士大夫的担当精神。担当意识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党员干部作为公权力的代表着、体现者和维护者,而公权力是要服务于公共利益。新时代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但是也有不少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不负责任、难以担当,彼此之间互相推脱,不愿意承担责任,在其位不谋其政,互相推诿、相互扯皮、消极应付、糊里糊涂、愚昧无知,究其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遇事互相推脱、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不能自觉担负对人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如今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受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等外国思潮的影响而淡化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无担当精神,所以必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促使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担当意识、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邵翔,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人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的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纪律严明、恪守立党为公,这些经验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新时代深入改革开放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也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路径一: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民负责
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民负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大声呼喊“人民万岁”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的“把群众当亲人”,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生命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负责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需要践行新使命、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这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无论是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深入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脚点最终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是否增加和提升。因此,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才能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增进民生福祉,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其次践行一切为了人民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时代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真正深入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处理好当好人民公仆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后要一切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中的智慧、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决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验去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倾听意见、集中民智,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
路径二:坚持党要管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初心时务必坚持党要管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应有之义。近一百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人为不辱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至于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推动党的自身建设直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内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状况新问题。党内初期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左”右倾错误的循环对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毛泽东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一直在“进行之中”的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延安整风努力纠正三大不正之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继续完成使命,然而没有准确把握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问题,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概念和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和凝练为“伟大工程”。
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党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复杂环境下党内存在的影响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政治信仰淡化,进入新时代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社会道德滑坡、滥用权力、贪污腐败、乃至腐化堕落为立党为私、甚至叛党叛国、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还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这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有了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首先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想、信念、信仰为核心的党性教育,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作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国情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是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强调党的纪律,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其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根本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历史的事实证明,不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就容易出现分裂国家的行为、亡党亡国的危险,张国焘、林彪、高岗、饶漱石分裂国家的行为以及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挽回的,这给人们深刻的警醒:必须时刻使党员干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再次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或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都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的一系列举措,有益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路径三:发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务必履行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重要的工作路线,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源泉,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这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必须经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
毛泽东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联系群众的”。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所以共产党人务必履行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以纠正“四风”为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脱离了人民群众,未能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把握好当好人民公仆与为人民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进入新时代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甚至不愿意同广大的人民群众大交道,这就阻断了人民群众权利的自由表达和诉求,造成权利和权力之间不平衡,难以真正深入了解群众的声音、倾听群众的诉求,割裂了为人民服务和当好人民公仆的关系,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脱离群众就会沉迷于高高在上,显示自己的特殊性,习惯于当“官老爷”,一切自己拍板,不接受批评指正,拒绝不同建议,以至于官气十足、刚愎自用,凭借手中的权力显示特殊性,把法定权力变为法外之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里不具有效力和权威,因此是部分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难以避免出现贪污腐化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民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正是由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务必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决反对“四风”,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路径四: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初心的过程中必须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意识。新时代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方面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自由、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这也是政治素养不高、没有担当的表现,所以必须增强担当意识。担当是對权力责任、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的自觉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敢于担当而且要善于担当,它所回答的是领导干部愿不愿意担当、能不能够担当、会不会担当的问题。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这是士大夫的担当精神。担当意识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党员干部作为公权力的代表着、体现者和维护者,而公权力是要服务于公共利益。新时代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但是也有不少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不负责任、难以担当,彼此之间互相推脱,不愿意承担责任,在其位不谋其政,互相推诿、相互扯皮、消极应付、糊里糊涂、愚昧无知,究其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遇事互相推脱、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不能自觉担负对人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如今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受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等外国思潮的影响而淡化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无担当精神,所以必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促使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担当意识、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邵翔,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