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辈学者提出了翻译中喻体选择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些原则可以理解为“动态对等”原则,即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对等,并以《狼图腾》为例,从识解的五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喻体;动态对等;识解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9-01
一、引言
1.“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1964年,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他把“动态对等”界定为“源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的对等”(方开瑞,1998),即考虑到接受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性,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对等。
2.喻体翻译研究
冯国华(2004)探讨了明喻和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在明喻中,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在暗喻中,本体和喻体是相同关系”。徐珺,刘法公(2004)也提出了喻体翻译的对接原则,即实现原文喻体与译文喻体的内涵对接。随着隐喻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刘法公(2007)从认知角度补充了汉英隐喻喻体意象转换的两个原则:(1)译文与原文域源喻的映射意象一致(2)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再现喻义”、“内涵对接”“映射意象一致”等,都倾向于使目标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因而可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喻体的选择同样遵循“动态对等”理论,本文将以《狼图腾》为例,从识解的五个角度具体分析喻体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二、喻体选择的“动态对等”
1.辖域和背景
辖域与认知域基本相当,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
(1)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The next burst sent them turning away; led by the alpha wolf, they fled into the mountains like a yellow storm, their ears pinned against their heads and their necks pulled into their shoulders.
汉语中常用“风”形容人跑步速度快。所以,“黄风”在原语读者脑海中激起的认知域——“黄”指狼皮毛的颜色;“风”与后面“呼地”像对应,形容狼缩小体积后快速奔跑之“快”。译者将喻体“黄风”直译为“yellow storm”, 但“storm”的意义为“very bad weather with strong winds and rain”,其引申意义在英语中更突出爆发性,而非速度快。故笔者认为,尽管“黄风”和“yellow storm”并没有实现喻体选择的“动态对等”。
2.详略度
详略度指人们可以用不同精细程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具有相对性。
(2)掏一窝狼崽还意味着胜利、勇敢、利益、荣誉和人们的刮目相看,相比之下,这七条小生命就是砂砾一样轻的砝码了。
Bring back the whole litter represented conquest, courage, reward, and glory; it won him the respect of others. Compared to that, those seven lives were like grains of sand.
“七条小生命”和“胜利、勇敢等”被比作天平两端的砝码,但两个砝码在人们心中的重量相差甚大。译文中,译者并未一一对应地把两个喻体译出,而是简化为“grains of sand”。“grain”在词典里有一例词义为“a small hard piece of particular substances”。由此可见,尽管该句中译者并未在详略度方面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一致,但是“grains of sand”即可以表达出小狼的生命之轻,实现了“传达喻义”和“内涵对接”。
3.视角和突显
视角指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突显有多种含意和用法,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体感兴趣或最感兴趣的部分。
(3)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圈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都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There on a snow-covered slope not less than fifty yards away was a pack of golden-hued, murderous-looking Mongolian wolfs, all watching him straight on or out of the corners of their eyes, their gazes boring into him like needles.
原文对于目光的描述,明喻隐喻相交叉。狼的目光被比作锥子;而目光的投射被隐喻为向目标物发射锥子。原文所选择的喻体,一方面突出了狼目光的“快、准、狠”,另一方面突出了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人的恐惧。译文舍弃了一些喻体,而简单转化为“needles”,并未传达出原文索要突显的部分。尽管译者的整体视角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并没有突出原文所要突显的主人公的恐惧,不可否认译文并没有实现喻体选择上的“动态对等”。
三、结论和局限
“动态对等”理论一般被认为适用于功能性比较强的语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把“动态对等”应用于翻译中喻体的选择。但是不可否认,个人的思考和选材会带有片面性,难以涵盖喻体选择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方开瑞.动态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1998(4):43-47
[2]冯国华.立足喻体,把握喻底[J].中国翻译,2004(5):17-22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刘法公.汉英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外语研究,2004(5):50-53
[5]刘法公.弥补文化喻体意象亏损译法探讨[J].中国翻译,2009(6):52-56
[6]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47-51
[7]谭业升.跨越语言的识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J]中国翻译,2008(3):211-217
【关键词】喻体;动态对等;识解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9-01
一、引言
1.“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1964年,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他把“动态对等”界定为“源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的对等”(方开瑞,1998),即考虑到接受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性,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对等。
2.喻体翻译研究
冯国华(2004)探讨了明喻和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在明喻中,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在暗喻中,本体和喻体是相同关系”。徐珺,刘法公(2004)也提出了喻体翻译的对接原则,即实现原文喻体与译文喻体的内涵对接。随着隐喻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刘法公(2007)从认知角度补充了汉英隐喻喻体意象转换的两个原则:(1)译文与原文域源喻的映射意象一致(2)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再现喻义”、“内涵对接”“映射意象一致”等,都倾向于使目标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因而可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喻体的选择同样遵循“动态对等”理论,本文将以《狼图腾》为例,从识解的五个角度具体分析喻体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二、喻体选择的“动态对等”
1.辖域和背景
辖域与认知域基本相当,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
(1)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The next burst sent them turning away; led by the alpha wolf, they fled into the mountains like a yellow storm, their ears pinned against their heads and their necks pulled into their shoulders.
汉语中常用“风”形容人跑步速度快。所以,“黄风”在原语读者脑海中激起的认知域——“黄”指狼皮毛的颜色;“风”与后面“呼地”像对应,形容狼缩小体积后快速奔跑之“快”。译者将喻体“黄风”直译为“yellow storm”, 但“storm”的意义为“very bad weather with strong winds and rain”,其引申意义在英语中更突出爆发性,而非速度快。故笔者认为,尽管“黄风”和“yellow storm”并没有实现喻体选择的“动态对等”。
2.详略度
详略度指人们可以用不同精细程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具有相对性。
(2)掏一窝狼崽还意味着胜利、勇敢、利益、荣誉和人们的刮目相看,相比之下,这七条小生命就是砂砾一样轻的砝码了。
Bring back the whole litter represented conquest, courage, reward, and glory; it won him the respect of others. Compared to that, those seven lives were like grains of sand.
“七条小生命”和“胜利、勇敢等”被比作天平两端的砝码,但两个砝码在人们心中的重量相差甚大。译文中,译者并未一一对应地把两个喻体译出,而是简化为“grains of sand”。“grain”在词典里有一例词义为“a small hard piece of particular substances”。由此可见,尽管该句中译者并未在详略度方面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一致,但是“grains of sand”即可以表达出小狼的生命之轻,实现了“传达喻义”和“内涵对接”。
3.视角和突显
视角指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突显有多种含意和用法,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体感兴趣或最感兴趣的部分。
(3)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圈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都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There on a snow-covered slope not less than fifty yards away was a pack of golden-hued, murderous-looking Mongolian wolfs, all watching him straight on or out of the corners of their eyes, their gazes boring into him like needles.
原文对于目光的描述,明喻隐喻相交叉。狼的目光被比作锥子;而目光的投射被隐喻为向目标物发射锥子。原文所选择的喻体,一方面突出了狼目光的“快、准、狠”,另一方面突出了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人的恐惧。译文舍弃了一些喻体,而简单转化为“needles”,并未传达出原文索要突显的部分。尽管译者的整体视角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并没有突出原文所要突显的主人公的恐惧,不可否认译文并没有实现喻体选择上的“动态对等”。
三、结论和局限
“动态对等”理论一般被认为适用于功能性比较强的语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把“动态对等”应用于翻译中喻体的选择。但是不可否认,个人的思考和选材会带有片面性,难以涵盖喻体选择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方开瑞.动态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1998(4):43-47
[2]冯国华.立足喻体,把握喻底[J].中国翻译,2004(5):17-22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刘法公.汉英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外语研究,2004(5):50-53
[5]刘法公.弥补文化喻体意象亏损译法探讨[J].中国翻译,2009(6):52-56
[6]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47-51
[7]谭业升.跨越语言的识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J]中国翻译,2008(3):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