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湖,听听这名字,眼前就会出现一片波光澄澈的湖。
  天底下湖多,临湖的地方自然也多。我的散文家朋友项丽敏,写过一本《临湖:太平湖摄手记》。从书名即可判断,她写作和拍摄的就是太平湖一带的风物。太平湖在黄山脚下,我去过一次。项丽敏在这本书里所呈现的就是太平湖畔的日常生活与唯美发现。而我现在写下的临湖,是吴中的临湖——这个湖是赫赫有名的太湖。临湖作为一个镇而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约略有十年多吧,它是2006年由原本的渡村镇和浦庄镇合并而成的小镇。渡村和浦庄,之前都是独立的镇级建制,两者合二为一,遂成临湖。
  倘若从一张太湖的地图来观察临湖的话,它东西两面都临太湖,如同镶嵌在环太湖带上的一颗珍珠。
  1
  初识临湖,是在一家农家乐吃到了烤全羊。
  我南迁以后,吃不到上好的羊肉一直是萦绕我心头的憾事。好像是2015年的秋天,朋友带我去吃饭,地点就是临湖的一家农家乐——店名已经忘了,但吃的烤全羊一直记着。烤全羊本来是北方物事,但在临湖这样的地方吃到了,而且场面壮观,味道精美,让我一下子对临湖生出不少好感。
  后来,我才知道,我吃的烤全羊,是湖羊,从东山一带运来的。
  如果说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美好记忆,那么,作为一座小镇,2016年江苏省园博会在临湖的成功举办,让临湖的美名一下子名扬天下了。旨在充分展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成果的园博会,是江苏省的一件大事,自199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2016年临湖举办的第九届,可谓最出彩的一届。太湖水的灵秀、滨湖湿地的野趣、乡村田园的质朴、地域文化的活力以及现代园林园艺,让每一位观光客看到了“绿满江苏”的足跡以及临湖人对园林的深情守望。
  作为一个新苏州人,我就是在园博会期间,抵达了临湖小镇的精神地带。
  2
  现在的临湖,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原乡园艺。
  尽管依托原乡与园艺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是属于政府层面的规划,但一座小镇能在流水线异常繁忙的工业文明时代另辟蹊径,拥有这样的梦想,也是令人欢喜的——不得不承认,我偏爱原乡与园艺这两个词。
  先说原乡。
  原乡,实际上要上溯到一个宗族。或者说,原乡更多的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因此,于个体而言,家乡是成长过的地方,故乡是宗族留下来的痕迹,而原乡,就是顺着家乡、故乡的脉络,找到自己的根脉。相较之下,园艺是一个更加博杂的词。园者,《辞源》中称“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为园,而艺呢,《论语》里说到,“学问技术皆谓之艺”,由此可见,栽植蔬果花木之技艺,谓之园艺。园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旧石器时代已开始栽培棕枣、无花果、油橄榄、葡萄和洋葱。它们的出现,带着最初园林的意味。园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早在古代就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园治》还是《长物志》,都是古代中国的园艺之书。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化城乡的发展,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地面空间逐渐减少,如何利用城镇居民房前屋后以及屋顶、室内、窗台、阳台、围墙等零星空间或区域,配合城市建设、美化庭院以及加速绿化,园艺才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古老的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熠熠生辉的国度,因此,原乡和园艺之间,肯定存在着一条秘密的通道。
  临湖,就是试图发现这条秘密通道的小镇。
  有一年,我读日本的室生犀生写的《造园的人》,真心羡慕那里面的生活,安静淡定,从容不迫,甚至后悔自己当年读大学时却没有选择园艺专业。读那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在临湖做一个造园的人,不求闻达,岁月安好,亦是一桩美事。
  3
  临湖,居住着一个女作家——叶弥。
  第一次见叶弥,我和她竟然一句话也没讲,想来真是遗憾。那是2016年的初夏,作为苏州市作协推选的代表,我和一干朋友去南京参加江苏省作协第五次青年创作会议。作为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副主席的叶弥,是我们的领队。我们同乘一辆大巴,她坐在第一排,我和苏野、臧北等一干朋友却在最后一排海聊诗坛八卦。
  2014年,叶弥的短篇小说《香炉山》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这篇小说就是她在临湖写的。
  她为什么弃姑苏繁华而偏居临湖呢?《苏州日报》上曾刊发过一篇访谈,她如此坦言:
  我先决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养,好好思考,看自己在这样的时代里到底怎么做,想给自己什么,给别人什么。为了找这个安静的地方,我先后看了许多房子。找到临湖镇这处房产的时候,我看到这边地处集镇和乡村接合部,虽然杂草丛生,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稻田和白鹭,感觉特别好,就选定了这里。2008年住过来后,我把院子修整了一下,清除杂草,下地种菜,如今院子里全部种上了蔬菜花卉,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好。这样我就又下笔了。在这个地方住了6年半,我写的作品几乎占了自己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获鲁奖的《香炉山》也是在这里创作的。
  “这个地方”,就是叶弥的临湖小院。
  诗书画皆擅长的江南才子车前子,不知现在经常来不来临湖小住——几年前,我在他的一本随笔里读到了他已经在临湖置业的信息。或许,一座小镇不会因为诗人与作家的存在而改变什么,但他们的存在,终将会在多年之后成为一处文化地标。
  这,只是需要时间的慢慢沉淀。
  4
  西北有高楼。
  临湖有嘉木。
  西北的高楼,顶着落日的余辉,在一派苍茫里抵达暮色;临湖的嘉木,因为临近一面湖而拥有水的灵动,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具备万物生长的秉赋。况且,这临湖临的是太湖,中国南方的一面浩渺大湖。临湖,苏州吴中的一个镇,嘉木呢,是一家艺术馆的名字,一家收藏、制作与展示红木家具的艺术馆。
  这名字取得好!   好在有江南烟雨气。尽管《茶经》的起首之句“茶者,南方之嘉木”让人们对“嘉木”一词耳熟能详,但最早应该溯源到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嘉木树庭,芳草如积”。庭院里嘉木林立,一派葱郁的模样是何等美好。而一家以家具为载体的艺术馆亦取这样一个名字,既符合事物的肌理,又有了朴实无华、温润如玉的绵绵气息,可谓出奇制胜矣。
  嘉木艺术馆,在临湖的一条小巷深处,低调且不张扬,一如馆主傅生林低调为人的作风。我和他的初见,是在旺山脚下的餐桌上。那天,高谈阔论的席问他一直寡言,且不善酒。但他做事却出奇地认真。屈指一算,年逾知天命之年的他,有三十年的时间跟红木家具打交道。起初,只是因为喜欢而收藏,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从明式家具里体悟到器物之大美——或许,正是这种美的召唤,他最后投身于明式家具的设计和生产中,这也恰好印证了“藏而优则匠”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他讲起这些年的收藏故事,如数家珍,宛似说起家务事,又像是一个人追忆逝水年华。是的,嘉木艺术馆的一木一纹,虽然是静止的,却又像漫长时光的一个小小切片,镌刻着江南日常生活的缕缕痕迹,既见证了旧时风雅,又承载了时代的风云际会。如果说嘉木艺术馆的收藏是一个人的“玩物丧志”以及对旧时光的遥遥致敬,那么,傅生林的设计与制作,就是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见解在秉承传统工艺美学基础上的一次推陈出新。
  有一次,他在拙政园偶遇一件八角桌,颇为心动。然而回家后打草稿时又觉对其细节缺少足够的把握,于是,他拿了千分尺复去拙政园丈量数据。拙政园的这张八角桌没有凳子,傅生林依据对桌子的独特理解,设计了一组,配在一起,仿若绝配。在嘉木艺术馆,我见到了这组作品,轻简又不失大气,而且于八角里深藏着圆润与素雅,从中可以窥见南方日常生活的精致与灵动。
  明式家具是一个庞大繁华的体系,我对它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王世襄的《锦灰堆》。在我看来,明式家具所折射出的审美与美学,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嘉木艺术馆就是将这种美学精神落到实处的一个地方。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件家具都能得到书画的无限滋养——这也是傅生林的过人之处。华人德的字、张继馨的画,跟这些老家具搭配得天衣无缝,让每件家具获得了更大的生活空间,或者说,书画艺术让这些老家具得到了一次新生。
  我甚至认为,嘉木艺术馆就是一处木头与书画秘密交谈的会所!
  这是我走出嘉木艺术馆时冒出来的一个奇怪想法。这样的想法,也许会止于丁酉年暮春的一场风。但嘉木艺术馆的另一个震撼之处,是一面墙——准确地讲,是一面工具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类小型木工器械——我惊讶于傅生林能够有这样的不凡创意。这些刨子、钻子集合在一起,就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一条秘密的河流——如果逆流而上的话,既望得到手艺的粼粼波光,又能溯回到吴文化的人文渊薮。
  临湖有嘉木。
  浦沙路500号的嘉木艺术馆低眉于临湖一隅,如梦似花,让人顿生空明,让临湖小镇有了别样的清雅以及生命的律动。
  5
  临湖。
  临着一面湖,缓慢度过余生,这应该是理想中的晚年模样。德国作家黑塞在堤契诺生活了好几年,写下了无数美妙的文字,他甚至在這里开始学习水彩画,画下了一个诗人的所见。我手头有一本《堤契诺之歌》,就是这些诗、散文与绘画的结集。它也是我的床头书之一。常常在闲翻的时候,我就想,临湖离我这么近,而这样的生活却又离我那么遥远。
其他文献
【摘 要】 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是个重复性环节较多且比较繁杂的工作。要想在日常工作中实现高效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的差错,提高优良的检验质量,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工作的步骤进行程序化,标准化,规划化的管理,才能使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 设计;工作流程;检验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医
期刊
东经109度16分,北纬28度30分,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轻轻打开它,不过一枚硬币大小的地盘,刚好够一粒玉米破土而出。  这是茶峒的位置。  一路呼啸北去的清水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处转了一个大弯,接纳了东来的洪安河,共同冲刷出一块肥沃的盆地,刚好够武陵山区古人类生息繁衍。  这也是茶峒的位置。  不论是从方位独特的地理形态,还是从剧情多变的历史打量茶峒,亦或从各地五花八门的标签加以
期刊
城事  老三那时候还住在鱼凫桥。  鱼凫桥一带,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护城河从老城墙那边逶迤过来,高高低低地铺开一片青檐瓦舍。河水很绿,在桥头下漩成个回水沱,几乎达一竹蒿深。有人家别出心裁地把房子盖在河上,人在屋里坐着,谈着话,能听见河水在脚下哗哗地响。桥边砌了几级青石台阶。夏天的早晚,总有人上上下下,淘米、洗菜、清衣服、涮马桶……露着白腿的妇人居多。  这儿是进城的要道,不拘寒天或逢场,每天一大早
期刊
风轻轻一吹,橘河上的石头,让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瘦了歌喉。与冰凌一起消瘦的,还有一株衣衫褴褛的衰草,一只翅膀冻僵的麻雀。  雪越下越响,麻雀抱紧衰草与寒歌,躲在洞里诅咒天气。  树林外,雪地上,密密麻麻的经文,让我有一种立地成佛的冲动。真想躺下来,像一个婴童,灰头灰脸转动这天地间空寂的经幡。  空喊几声,除了雪光、鸟影、柴门,无人。  白玉苦瓜  吃下的苦,可以和苦瓜一样媲美。  咽下的光,足以塑成别
期刊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中心建档男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按年龄分为两组: < 60岁为中年组, 高血压80例; ≥60岁为老年组, 高血压40例。全部患者进行每月1次门诊随诊,为期1年。结果:中年患者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依从性差, 老年患者主要原因是服药依从性差,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年高血压患者应加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老年高血压患者
期刊
月夜  月光找到了你  找到睡莲,睡莲低垂眼帘  在水中  记忆如花蕊闪烁  白衣人如水中睡莲,属于爱情  与隐匿的事物比,菩提树更像神的佑护  林间有回音,传来一声、两声  你是古典  慢慢绽开,慢慢香  今夜啊,将如何描述  这森林,这月色下,泛起的涟漪  最初的,最后的  谁把你吹向我的脸颊  抑或把我吹向你薄的花瓣?  水照之上谁的手指湿凉  谁是月痕般另一个肉身?  你穿白衣的样子像修女
期刊
秋天的篮子里有什么,春天许的愿又有多少成熟?白桦、胡杨,大树的信心还在透过秋风的墙壁,握手。  已进入深秋的塔里木盆地,燃簇金色的火。  天山和阿尔泰山并不需要这些温暖,它们在虚无的行色中,隐退,成为温暖的巨兽之身。  神奇的马匹跑得更远一些,看到白桦、胡杨,除了这些可被称颂的光影,还有地头被摘去头颅的向日葵;曾经丰腴的身体上只剩一对干瘪乳房的葡萄园,还有捡炼金色的沙海里面的枯荣之事。  放下你的
期刊
天上的一切事物  终究会落下来  白云、飞机、鸟粪、果实、晚霞  徘徊于俯视和仰视之间  我只需在此静静等候  眼神空洞  仿佛一个无所期待的人  我不要和他们较劲  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  我们终究一起沉入地面  怀揣着上升的迷梦  声音  我躺在床上读书  所有声音都消失了  电锯割下树枝的轰鸣  孩子奔跑的踢踏  窸窸窣窣的雨  被树叶拦住的挣扎  轰隆隆由远而近的雷  广场上时隐时现的喧哗
期刊
夜鸟  悬浮的黑珊瑚  在记忆中沉吟。水珠细小  颤动的阔叶林深处  微粒子渗透  它断断续续的声音  开启一扇门  幽暗的光呈伞状,平铺的  绸面上黑洞深不可测  继续跟踪吧,进入  悬崖峭壁浇筑的谜底。风向标  隐藏在铜柱上  火把照亮的一角,巨蟒  昂起头  但大地正在沉睡中。黑幕  依然垂挂,流水  把吸附的萤火放大  灵魂和闪电  火焰山  坚硬的石头,我是说  在时间深处堆积的神话。与
期刊
空山新雨  溪涧,鸟鸣。  屋檐之水,滴答,滴答——。  烟火生,禅自茶味而出。一卷在手,去心念念。瘦竹立于静山,箫音随流水送远。马蹄声声,远在青山外。  寻心,在寂静处,心即是佛。  留一袖清风,都付光阴。  起舞,问道。也纤指弄墨,暗香飘忽。或刻刀遇石,刚柔相济。懂知白守黑。  露水,空枝。不见蜜蜂嗡嗡,蝴蝶亦离花茎而去。穿灰袍的僧人穿过林问,似柔软无骨,又似一阵劲风,一晃不见。  花落下,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