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作文的浅与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立意的浅与深。而我这里说的浅与深,是细节描写的浅与深。平时写作文,大家都知道细节描写很重要,很多同学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细节写好,作文中的大多数细节描写不够细,比较浮浅,没有深度,流于一般化,细节描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种有深度的细节描写。能产生以下效果:一是显得有个性;二是显得鲜明真切;三是现场感强;四是包含更丰富的信息,能深化文章内容。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写出深度呢?方法是层层深入,写出细节中的细节。所谓细节中的细节,即细节中包含的精微细节。一般来说,细节描写能有两个层次的深度,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能有三个层次的深度,就有可能令人刮目相看了。
1 写景物,写出细节的细节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曹文轩《孤独之旅》)
这段景物描写很精致,有深度,精细地写出了放鸭时水面上美丽的花纹。这个描写有由浅到深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先写游动的鸭群在水面形成一个扇面形水流。这是一般人都能写出来的。如果描写到此为止,那么描写就会流于一般化,没有特色,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作者深入一层,第二句又写了每只游动的鸭子也在水面上形成了小扇面形水流,这是细节中的细节,描写一下子变得深刻鲜明了。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再深入一层,第三句写小扇面形水流和大扇面形水流交织成的花纹,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发现的景致,这一笔使描写显得很有个性,现场感极强,令人赞叹作者感受之细腻、表达之精微。
下面这段话也是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三个层次的深度: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这个细节写炊烟,状景如在眼前。第一句写第一个层次:炊烟“从船上”飘起。这句描写一般化,很常见。在第二句中,作者深化了描写,写出了两个层次的深度:炊烟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炊烟“贴着水面”向远处飘走,这是细节中的细节。深入的描写,活画出一幅水上晚炊图。顺便提一下,如果原文中第二个“去”字换成其他字词,避免与第一个“去”字重复,语感可能会更好。
2 写动作,写出细节的细节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一段话写鸭子睡觉时的动作,非常精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这段细节描写,也有三个层次的深度。一是“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二是“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这是细节中的细节;三是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来,看一眼船上的主人”“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是细节中更精微的细节。三个层次的描写由浅入深,越来越细,温馨动人。如果只有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描写的表现力就会弱很多。
3 写外貌,写出细节的细节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李森祥《台阶》)
这一段人物外貌的描写,集中写人物的头发,层次感很强。描写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朴实,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作者先写“父亲”浮在雾里,再写“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接着又写“每一根细发”都挑着小水珠,然后写“小水珠”一起一伏,晃破滚到额头上,层层深入,写出了细节中的小细节、小细节中的精微细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写任何细节,包括写心理细节,都可由浅入深,写出细节中的细节。有时写出细节中的细节并不复杂,只要稍稍丰富一下描写的内容,就行了。
1 写景物,写出细节的细节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曹文轩《孤独之旅》)
这段景物描写很精致,有深度,精细地写出了放鸭时水面上美丽的花纹。这个描写有由浅到深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先写游动的鸭群在水面形成一个扇面形水流。这是一般人都能写出来的。如果描写到此为止,那么描写就会流于一般化,没有特色,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作者深入一层,第二句又写了每只游动的鸭子也在水面上形成了小扇面形水流,这是细节中的细节,描写一下子变得深刻鲜明了。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再深入一层,第三句写小扇面形水流和大扇面形水流交织成的花纹,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发现的景致,这一笔使描写显得很有个性,现场感极强,令人赞叹作者感受之细腻、表达之精微。
下面这段话也是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三个层次的深度: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这个细节写炊烟,状景如在眼前。第一句写第一个层次:炊烟“从船上”飘起。这句描写一般化,很常见。在第二句中,作者深化了描写,写出了两个层次的深度:炊烟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炊烟“贴着水面”向远处飘走,这是细节中的细节。深入的描写,活画出一幅水上晚炊图。顺便提一下,如果原文中第二个“去”字换成其他字词,避免与第一个“去”字重复,语感可能会更好。
2 写动作,写出细节的细节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一段话写鸭子睡觉时的动作,非常精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这段细节描写,也有三个层次的深度。一是“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二是“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这是细节中的细节;三是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来,看一眼船上的主人”“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是细节中更精微的细节。三个层次的描写由浅入深,越来越细,温馨动人。如果只有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描写的表现力就会弱很多。
3 写外貌,写出细节的细节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李森祥《台阶》)
这一段人物外貌的描写,集中写人物的头发,层次感很强。描写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朴实,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作者先写“父亲”浮在雾里,再写“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接着又写“每一根细发”都挑着小水珠,然后写“小水珠”一起一伏,晃破滚到额头上,层层深入,写出了细节中的小细节、小细节中的精微细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写任何细节,包括写心理细节,都可由浅入深,写出细节中的细节。有时写出细节中的细节并不复杂,只要稍稍丰富一下描写的内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