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它引领学生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注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明确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打算,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图片、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最前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认知理解。
策略二:激励学习动机,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和多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策略三:营造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
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策略,不但要多给他们上台阶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面批作业,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
策略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过渡到“我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明算理,还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就需要经常性地培养,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认真听别人说的习惯,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了有用的思考方法,增长了相关的知识点。
第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学会审题、提出问题、归纳知识、解决问题。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独立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要想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明确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打算,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图片、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最前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认知理解。
策略二:激励学习动机,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和多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策略三:营造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
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策略,不但要多给他们上台阶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面批作业,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
策略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过渡到“我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明算理,还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就需要经常性地培养,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认真听别人说的习惯,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了有用的思考方法,增长了相关的知识点。
第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学会审题、提出问题、归纳知识、解决问题。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独立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要想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