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策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能发现数学,使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数学学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发展为本,要改变各科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自己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枯燥的数学知识讲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自己就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之中到处能发现数学,应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客观数学事实。数学总是能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才是生动活泼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具有情境性。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恰当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创设中秋节分月饼的问题情境:中秋节爸爸拿出三块一样大小的月饼分给三个小朋友吃。爸爸拿出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后,将其中一块递给了小朋友甲,小朋友乙见状说道:“一块不够,我要2块。”爸爸又将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了4块,递给了小朋友乙2块。小朋友丙见爸爸满足了乙也说道:“我想要3块。”爸爸又将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后,递给了小朋友丙3块。三个小朋友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他们高兴地吃了起来。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个宝宝分的月饼多呢?开始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2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培养生活化的数学思维。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直角时,让学生观察、找找:教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直角的?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解释:木工师傅在修理课桌时为什么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架成三角形的?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说明:拉栅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在学习了圆形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马路上的井盖等都设计成圆形的?有什么优点?通过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究,养成了数学思维的好习惯。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组织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小学生爱玩好动,在课堂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学习、去操作、去实践和体验。
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购物体验活动,由一个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其他同学拿出5元钱去买文具。在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5元钱的使用和价值。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测量、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通过类似的多姿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改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组织活动,指导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数学学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发展为本,要改变各科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自己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枯燥的数学知识讲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自己就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之中到处能发现数学,应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客观数学事实。数学总是能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才是生动活泼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具有情境性。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恰当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创设中秋节分月饼的问题情境:中秋节爸爸拿出三块一样大小的月饼分给三个小朋友吃。爸爸拿出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后,将其中一块递给了小朋友甲,小朋友乙见状说道:“一块不够,我要2块。”爸爸又将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了4块,递给了小朋友乙2块。小朋友丙见爸爸满足了乙也说道:“我想要3块。”爸爸又将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后,递给了小朋友丙3块。三个小朋友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他们高兴地吃了起来。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个宝宝分的月饼多呢?开始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2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培养生活化的数学思维。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直角时,让学生观察、找找:教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直角的?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解释:木工师傅在修理课桌时为什么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架成三角形的?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说明:拉栅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在学习了圆形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马路上的井盖等都设计成圆形的?有什么优点?通过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究,养成了数学思维的好习惯。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组织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小学生爱玩好动,在课堂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学习、去操作、去实践和体验。
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购物体验活动,由一个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其他同学拿出5元钱去买文具。在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5元钱的使用和价值。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测量、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通过类似的多姿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改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组织活动,指导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