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 说到城市,谁都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说到故事,谁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在这里提供一方天地,吐吐要说的话,看看书里的人。个中滋味,一起体会吧。
出走18年,歸来不少年
周女士 41岁 电商
【诉说】2000年,我为了爱情放弃老家的一切,来到了深圳。这个“一切”不仅包括事业单位编制,单位分配的住房,还有亲人们的帮助与祝福。原因嘛,现在是可以说出口的了。我是一段婚外情中的小三,男方是个富商,有妻子但无子女。我们是在工作中认识的,他的洒脱风趣、见多识广和多金,对20出头的我都是莫大的诱惑。
他是有过离婚娶我的打算的,所以我才不管不顾地投奔他。开始时,他挺有诚意,往我的银行卡里打了15万元钱,还在福田区的黄金地段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署了我的名。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图钱的肤浅之人,我在一家报纸谋到编辑职位,收入足以养活自己。初到深圳的一年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他说已跟妻子分居,他要在恰当的时间提出离婚,让我沉住气,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是两年,我不是没催问过,但他的理由很能说服我。这期间,他给了我不少钱,有60来万吧。“我怎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呢?”远在老家的闺蜜在电话里说。她让我在深圳买张手机卡寄过去,她要用这张卡给我男友家的座机打电话。“我就跟他老婆说有急事找他,然后听他老婆的反应,从中嗅出真实的婚姻状况。”闺蜜说到做到,我不以为然,戏言多虑了,绝对信任男友。
现实是残酷的,让闺蜜措手不及的是,接电话的居然是他,里面还传出小孩子的哭声。消息传来,晴天劈雳!我一个电话打给他,厉声质问。他出奇的平静,让我等他。不一会儿,他来了,第一个动作是跪下,顿足捶胸地说:“我的错,都是我的错。那天她让我回家谈离婚协议,我回去了,谈得很顺利,还签了协议书。临走时,她说想要最后一次做爱,可万没想到,她居然怀孕。我不信,她坚持生下来做亲子鉴定。结果,是我的儿子。你是知道的,我家三代单传,我妈坚决不同意离婚……”
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我知道全是骗人的鬼话。我让他滚,从此一拍两散。他好像等着我说这样的话,且有备而来,拿出一张20万的银行卡,说了一堆不舍、道歉之类的话就走了。
我是什么样的状态就不多说了,母亲从闺蜜那知道情况后,二话没说就飞过来。见到我,没有责备,没有愤怒,而是说了这样的话:“有妈呢,天塌不下来。”那时她刚刚退休,索性留下来陪我、照顾我,父亲和姐姐姐夫都打来了问候和支持的电话。亲情温暖着我,我很快从黑暗里走出来,通过相亲认识了老公。
当时,老公是个开报关行的小老板,我们一见钟情。婚后一年女儿出生,日子看上去走上了正轨。可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让老公的小生意严重受挫。苦挺了3年,终于在2011年破产。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我在报社当小编的收入和母亲2000来元钱的退休金。失业让一直当老板的老公无所适从,他迷上赌牌,经济最困难时,家中只有430元钱。
亲情再次伸出援手。老家的父亲和姐姐月月寄钱过来,母亲承担起全部家务。我主动申请当夜班编辑,这样能多挣一些。可是,家人的努力不但没有感动老公,反让他觉得有了靠山和退路,更加松懈无为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经常吵架,母亲不可避免地卷进来,三个大人吵成一团,狠话、脏话都说出来。念小学的女儿非常害怕,性格变得孤僻内向。
屋漏偏逢阴雨天,随着纸媒严冬的到来,以都市生活为主导的报社,于2015年停刊,我失业了。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老公仍是混吃等死的样子。我想到了离婚,但一看到女儿,看到她那双惊恐的大眼睛,我放弃了,也理解了那个前男友在有了儿子后的选择。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为了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什么苦都能受,什么难都能扛。
2017年3月,我和家人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得到一笔不菲的资金,举家迁回老家。现在,我开网店,老公开房屋中介,在这个发展中的二线城市,还算拼出一个生存空间。18年前为爱而离乡,18年后为生存而返乡。出走半生,几人归来能少年?
老街三月六
黄先生 36岁 中学语文教师
【诉说】我在一个小城长大,36年了,我始终居住在这里。偶尔因事去过别的地方,但每次都不能超过10天。过了就想,就焦虑,回来心才踏实。我家的老房子在小城中心的一条老街上,这条街真的很老呀,宋朝就有,即公元1115年,历史悠久吧?
老街不长,才300来米,青石板路早让乡民的光脚掌和草鞋磨得油光滑亮。两旁店铺是明清建筑群,木质结构,油漆剥落,上面铺满厚厚的苔藓。每天晌午前后,都会热闹一阵子,傍晚时分又归于清静。
每年三月初六是个农历节日,简单来说,就是个集会,全城人的大事。早几天前,商贩们就陆续来了,占个地方搭帐篷。帐篷顶连顶,密不透风;货摊一个挨一个延伸开去,不浪费一丁点儿地皮。东头卖杂货衣服,西头卖木器和竹器这样的大件。再往外开阔点儿的地方看,有马戏团表演和各种游戏活动。戏班子是一定要请的,戏台就设在老街中心的三元殿。
早春3月,油菜花开了,柳条冒出新芽,燕子呢喃,空气潮湿。我会带着女儿早早起床,在人潮来前,到街上喝一碗葱油豆花。再赶着排起长队前,称一斤软香糕。这种糕是三月初六的招牌食品,就一家店铺做,只卖3天。听名字就知道它的味道,又香又软,带点儿薄荷的清凉,好吃极了。
我小的时候,三月初六这天,还有出“菩萨”活动。小孩子们扮成各色神仙,由大人们托举着,绕街游行。我一度被奶奶当女孩养,梳小辫,穿花衣,父亲就把我扮成观音,还有,就是用印泥在眉心点个红点,穿上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的衣服,跳河蚌舞。现在没有这种活动了,神仙大游行耗时费力,还没有收入,远不如卖东西来得实惠。
到了中午12点,炮声响起,震耳欲聋,人们向三元殿移去,那里有个老戏台,好戏要开场了。小城的人爱听戏,大腕名角都曾在老戏台上演出过。我女儿最爱听黄梅戏《双推磨》,其他戏可以不看,但这场必须看。我让女儿骑在我的脖子上,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也有孩子爬到三元殿中间的大树上看的。这棵树是清朝年间种的,根部直径有一米多。老人说树洞是空的,里面有一条大蛇精。戏台是三国时期建的,除了唱戏时,演员都住在里面。平常居民不大敢进去,说有穿着绣花鞋的狐狸精。诸如此类的神鬼传说不少,给这里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元殿再往外,是大片的油菜花。一些香艳的,发生在油菜花地里的故事,比如年轻情侣,逛着逛着就消失在里面的好戏,每年都会演上几出。这样的热闹景象一直延续着,但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只是每年一拿到新日历,人们都要看一下,念叨着今年的三月初六是星期几。如果赶上周末,我父亲会早早跟我说,确定那一天的事宜。如果不巧3天都是工作日,父母会相互埋怨几天,然后打电话通知亲友。
这就是我跟小城的故事,集市、美味、游行、团聚、传说……不曲折,不狗血,却固执恋家,透着守旧的倔脾气。从这里出走的人年年都有,比如我的学生,每年都成批次地到异乡求学,最后没几个回来的,我是少数一直坚守在这里的人。
留在故乡的美人
安女士 55岁 公务员
【诉说】我是1975年离开哈尔滨的。那年我12岁,还不大懂什么叫眷恋,满脑子都是新城市、新生活。可到了沈阳慢慢缓过神,这才发现哪哪都土气,哪哪都不对劲。尤其是女孩子,操着非常难听的辽中口音,我们和咱们不分,平卷舌不分,空气也不大好,衬衣领子一天就黑一圈。
这时的哈尔滨已成故乡,怎么说、怎么想都美好。在曾经生活的大院里,有几位小美女,整条街都闻名,有小红、小华、莉莉等,都是发小。她们成了我少女时代对这座城市的回忆标签,她们也构成了我心中关于哈尔滨的最美故事。
小红的母亲是话剧演员,我在她家看过不少剧照,哈尔滨话剧院演的《千万不要忘记》。阿姨太美了,有人说她有俄罗斯血统,真是瞎说,阿姨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哈尔滨盛产高挑妩媚洋气的女子,在那个严肃的年代,简直是活色生香的特区。小红遗传了母亲的好基因,小小年纪就美得百里挑一。新华社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她小时候被选作代表接待外宾的瞬间,鹅蛋脸、尖下巴、大眼睛,自自然然的POSE,足以为那时的哈尔滨代言了。
莉莉比我和小红大几岁,天生一副镜头脸。老人们说她是福相,细品极是。她下过乡,一身黄军装,翻出碎花衬衫的小领。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里,女主人公的样子常让我想到她。电影《芳华》里的女兵们,也常让我想到她。
这样的美人去了广阔天地,怎能没有故事呢?40年后,我俩一个在沈阳一个在哈尔滨,通过微信多次聊天,几度鼻酸。但我不敢触探她的知青岁月,倒不是猜测中的苦乐,而是那逝去的美丽时光,不想碰,也不禁碰。
我和小华那时脸都白净。我奶奶说,我的白是不好好吃饭,营养不良,没血色的白。小華的白那叫真白,即健康的白。跟小红、莉莉的欧式美不同,小华是古典东方美。细细的双眼皮,鼻梁挺直。《红楼梦》里曹雪芹是怎么说迎春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小华就是这个样子。
玩伴里,我有公主病,任性得厉害,用奶奶的话讲是“歪”,经常歪派好脾气的小华。她从不恼,总是“温柔沉默”。我随父母离开哈尔滨后,又漂亮又温顺的小华美美地长大,老公是她的大学同学,据说不惜咬破指头写血情书给她。婚后变身一等厨师,整宿整宿地炖肉,两人能饕餮到天明。
3位美人如今都是“奔六”之龄了。莉莉成了富婆,小红当了局长,小华也升格成奶奶。“没有顺遂的人生,只有看得开的事情。”美人迟暮的慨叹睿智通透。骨子里,人都是不希望受羁绊的。但现实世界对人,又有着那么多的掣肘,于是就有了“归”的渴望。这一种欲望,它驱动着好奇心,我一直多方打探、用心倾听着她们的消息。但真要让我归,又犹豫起来。故乡终是留在远方让人思念的,一如我的3位美丽发小。
出走18年,歸来不少年
周女士 41岁 电商
【诉说】2000年,我为了爱情放弃老家的一切,来到了深圳。这个“一切”不仅包括事业单位编制,单位分配的住房,还有亲人们的帮助与祝福。原因嘛,现在是可以说出口的了。我是一段婚外情中的小三,男方是个富商,有妻子但无子女。我们是在工作中认识的,他的洒脱风趣、见多识广和多金,对20出头的我都是莫大的诱惑。
他是有过离婚娶我的打算的,所以我才不管不顾地投奔他。开始时,他挺有诚意,往我的银行卡里打了15万元钱,还在福田区的黄金地段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署了我的名。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图钱的肤浅之人,我在一家报纸谋到编辑职位,收入足以养活自己。初到深圳的一年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他说已跟妻子分居,他要在恰当的时间提出离婚,让我沉住气,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是两年,我不是没催问过,但他的理由很能说服我。这期间,他给了我不少钱,有60来万吧。“我怎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呢?”远在老家的闺蜜在电话里说。她让我在深圳买张手机卡寄过去,她要用这张卡给我男友家的座机打电话。“我就跟他老婆说有急事找他,然后听他老婆的反应,从中嗅出真实的婚姻状况。”闺蜜说到做到,我不以为然,戏言多虑了,绝对信任男友。
现实是残酷的,让闺蜜措手不及的是,接电话的居然是他,里面还传出小孩子的哭声。消息传来,晴天劈雳!我一个电话打给他,厉声质问。他出奇的平静,让我等他。不一会儿,他来了,第一个动作是跪下,顿足捶胸地说:“我的错,都是我的错。那天她让我回家谈离婚协议,我回去了,谈得很顺利,还签了协议书。临走时,她说想要最后一次做爱,可万没想到,她居然怀孕。我不信,她坚持生下来做亲子鉴定。结果,是我的儿子。你是知道的,我家三代单传,我妈坚决不同意离婚……”
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我知道全是骗人的鬼话。我让他滚,从此一拍两散。他好像等着我说这样的话,且有备而来,拿出一张20万的银行卡,说了一堆不舍、道歉之类的话就走了。
我是什么样的状态就不多说了,母亲从闺蜜那知道情况后,二话没说就飞过来。见到我,没有责备,没有愤怒,而是说了这样的话:“有妈呢,天塌不下来。”那时她刚刚退休,索性留下来陪我、照顾我,父亲和姐姐姐夫都打来了问候和支持的电话。亲情温暖着我,我很快从黑暗里走出来,通过相亲认识了老公。
当时,老公是个开报关行的小老板,我们一见钟情。婚后一年女儿出生,日子看上去走上了正轨。可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让老公的小生意严重受挫。苦挺了3年,终于在2011年破产。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我在报社当小编的收入和母亲2000来元钱的退休金。失业让一直当老板的老公无所适从,他迷上赌牌,经济最困难时,家中只有430元钱。
亲情再次伸出援手。老家的父亲和姐姐月月寄钱过来,母亲承担起全部家务。我主动申请当夜班编辑,这样能多挣一些。可是,家人的努力不但没有感动老公,反让他觉得有了靠山和退路,更加松懈无为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经常吵架,母亲不可避免地卷进来,三个大人吵成一团,狠话、脏话都说出来。念小学的女儿非常害怕,性格变得孤僻内向。
屋漏偏逢阴雨天,随着纸媒严冬的到来,以都市生活为主导的报社,于2015年停刊,我失业了。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老公仍是混吃等死的样子。我想到了离婚,但一看到女儿,看到她那双惊恐的大眼睛,我放弃了,也理解了那个前男友在有了儿子后的选择。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为了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什么苦都能受,什么难都能扛。
2017年3月,我和家人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得到一笔不菲的资金,举家迁回老家。现在,我开网店,老公开房屋中介,在这个发展中的二线城市,还算拼出一个生存空间。18年前为爱而离乡,18年后为生存而返乡。出走半生,几人归来能少年?
老街三月六
黄先生 36岁 中学语文教师
【诉说】我在一个小城长大,36年了,我始终居住在这里。偶尔因事去过别的地方,但每次都不能超过10天。过了就想,就焦虑,回来心才踏实。我家的老房子在小城中心的一条老街上,这条街真的很老呀,宋朝就有,即公元1115年,历史悠久吧?
老街不长,才300来米,青石板路早让乡民的光脚掌和草鞋磨得油光滑亮。两旁店铺是明清建筑群,木质结构,油漆剥落,上面铺满厚厚的苔藓。每天晌午前后,都会热闹一阵子,傍晚时分又归于清静。
每年三月初六是个农历节日,简单来说,就是个集会,全城人的大事。早几天前,商贩们就陆续来了,占个地方搭帐篷。帐篷顶连顶,密不透风;货摊一个挨一个延伸开去,不浪费一丁点儿地皮。东头卖杂货衣服,西头卖木器和竹器这样的大件。再往外开阔点儿的地方看,有马戏团表演和各种游戏活动。戏班子是一定要请的,戏台就设在老街中心的三元殿。
早春3月,油菜花开了,柳条冒出新芽,燕子呢喃,空气潮湿。我会带着女儿早早起床,在人潮来前,到街上喝一碗葱油豆花。再赶着排起长队前,称一斤软香糕。这种糕是三月初六的招牌食品,就一家店铺做,只卖3天。听名字就知道它的味道,又香又软,带点儿薄荷的清凉,好吃极了。
我小的时候,三月初六这天,还有出“菩萨”活动。小孩子们扮成各色神仙,由大人们托举着,绕街游行。我一度被奶奶当女孩养,梳小辫,穿花衣,父亲就把我扮成观音,还有,就是用印泥在眉心点个红点,穿上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的衣服,跳河蚌舞。现在没有这种活动了,神仙大游行耗时费力,还没有收入,远不如卖东西来得实惠。
到了中午12点,炮声响起,震耳欲聋,人们向三元殿移去,那里有个老戏台,好戏要开场了。小城的人爱听戏,大腕名角都曾在老戏台上演出过。我女儿最爱听黄梅戏《双推磨》,其他戏可以不看,但这场必须看。我让女儿骑在我的脖子上,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也有孩子爬到三元殿中间的大树上看的。这棵树是清朝年间种的,根部直径有一米多。老人说树洞是空的,里面有一条大蛇精。戏台是三国时期建的,除了唱戏时,演员都住在里面。平常居民不大敢进去,说有穿着绣花鞋的狐狸精。诸如此类的神鬼传说不少,给这里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元殿再往外,是大片的油菜花。一些香艳的,发生在油菜花地里的故事,比如年轻情侣,逛着逛着就消失在里面的好戏,每年都会演上几出。这样的热闹景象一直延续着,但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只是每年一拿到新日历,人们都要看一下,念叨着今年的三月初六是星期几。如果赶上周末,我父亲会早早跟我说,确定那一天的事宜。如果不巧3天都是工作日,父母会相互埋怨几天,然后打电话通知亲友。
这就是我跟小城的故事,集市、美味、游行、团聚、传说……不曲折,不狗血,却固执恋家,透着守旧的倔脾气。从这里出走的人年年都有,比如我的学生,每年都成批次地到异乡求学,最后没几个回来的,我是少数一直坚守在这里的人。
留在故乡的美人
安女士 55岁 公务员
【诉说】我是1975年离开哈尔滨的。那年我12岁,还不大懂什么叫眷恋,满脑子都是新城市、新生活。可到了沈阳慢慢缓过神,这才发现哪哪都土气,哪哪都不对劲。尤其是女孩子,操着非常难听的辽中口音,我们和咱们不分,平卷舌不分,空气也不大好,衬衣领子一天就黑一圈。
这时的哈尔滨已成故乡,怎么说、怎么想都美好。在曾经生活的大院里,有几位小美女,整条街都闻名,有小红、小华、莉莉等,都是发小。她们成了我少女时代对这座城市的回忆标签,她们也构成了我心中关于哈尔滨的最美故事。
小红的母亲是话剧演员,我在她家看过不少剧照,哈尔滨话剧院演的《千万不要忘记》。阿姨太美了,有人说她有俄罗斯血统,真是瞎说,阿姨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哈尔滨盛产高挑妩媚洋气的女子,在那个严肃的年代,简直是活色生香的特区。小红遗传了母亲的好基因,小小年纪就美得百里挑一。新华社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她小时候被选作代表接待外宾的瞬间,鹅蛋脸、尖下巴、大眼睛,自自然然的POSE,足以为那时的哈尔滨代言了。
莉莉比我和小红大几岁,天生一副镜头脸。老人们说她是福相,细品极是。她下过乡,一身黄军装,翻出碎花衬衫的小领。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里,女主人公的样子常让我想到她。电影《芳华》里的女兵们,也常让我想到她。
这样的美人去了广阔天地,怎能没有故事呢?40年后,我俩一个在沈阳一个在哈尔滨,通过微信多次聊天,几度鼻酸。但我不敢触探她的知青岁月,倒不是猜测中的苦乐,而是那逝去的美丽时光,不想碰,也不禁碰。
我和小华那时脸都白净。我奶奶说,我的白是不好好吃饭,营养不良,没血色的白。小華的白那叫真白,即健康的白。跟小红、莉莉的欧式美不同,小华是古典东方美。细细的双眼皮,鼻梁挺直。《红楼梦》里曹雪芹是怎么说迎春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小华就是这个样子。
玩伴里,我有公主病,任性得厉害,用奶奶的话讲是“歪”,经常歪派好脾气的小华。她从不恼,总是“温柔沉默”。我随父母离开哈尔滨后,又漂亮又温顺的小华美美地长大,老公是她的大学同学,据说不惜咬破指头写血情书给她。婚后变身一等厨师,整宿整宿地炖肉,两人能饕餮到天明。
3位美人如今都是“奔六”之龄了。莉莉成了富婆,小红当了局长,小华也升格成奶奶。“没有顺遂的人生,只有看得开的事情。”美人迟暮的慨叹睿智通透。骨子里,人都是不希望受羁绊的。但现实世界对人,又有着那么多的掣肘,于是就有了“归”的渴望。这一种欲望,它驱动着好奇心,我一直多方打探、用心倾听着她们的消息。但真要让我归,又犹豫起来。故乡终是留在远方让人思念的,一如我的3位美丽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