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群的建设,是为适应新时代教学而提出的一种办学举措。是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师范做精、工科做实、民族做特”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提出了“教育学科为基础,民族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重点打造民族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协调发展。推进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设,是“民族做特”的具体体现。由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苗侗族歌舞 课程群 建构设想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27-02
课程群的建设是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课程群构建是以学生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办学定位与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基于学校总体目标及定位,特色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就显得愈发突出了,苗、侗歌舞课程群的构建就是为适应地方特色要求而建设的。如何建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所拥有的条件及存在的一些困难
黔东南被世人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且多姿多彩,民间的歌、舞、乐遍地生花,有人说:“这里的小孩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黔东南人民对歌舞的热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这片3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这里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凯里学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州内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凯里学院建设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提供了坚强的资源保障。然而,由于黔东南地处内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都处于滞后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课程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教材短缺,可开发利用的课程不多,民族课程教学水平不高,理论体系不够成熟,设备、资金投入不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民族歌舞课程群的建设。
二、当前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所具备的课程基础
凯里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走特色强校之路,提出了将该校办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本科院校。基于这种理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音乐与舞蹈学院积极谋划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开发苗、侗特色课程,突出办学特色。我院积极挖掘苗、侗歌舞课程资源,成熟一门开设一门,先后开设了:芦笙、苗歌、苗文、苗族舞蹈、侗族大歌等课程。因此,我院积极挖掘内部潜能和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突出苗、侗歌舞特色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三、强化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的一些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不是一个两个教师就可以完成的项目,老师也各有专长,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内容如何构建?都是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院已根据发展需要及所具备的条件,已开设了部分具有苗族、侗族文化特色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我校建设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课程还显得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达不到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要求,由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要求,也就是说,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要达到相应的“量”,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是苗、侗歌舞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前提。为此,苗、侗歌舞课程群构建应从两方面来考虑,即“理论课+实践技能课”。从我院目前所开设的苗、侗相关课程来看,理论课显得十分薄弱,除已开设的苗语课外,还应增设:苗文、侗语、侗文、苗族简史、侗族简史、黔东南概况、黔东南习俗文化、黔东南民族歌舞等课程。专业技能课目前已开设了芦笙、苗歌、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课程,相对较完全,但从完善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增设:侗族琵琶及琵琶歌、侗族牛腿琴、北侗民歌、苗舞赏析、侗歌赏析等课程。这样一来,苗、侗特色文化课程总计达到约18门课程,且理论课和技能课各为9门,各占50%,这样就基本达到“课程群”的建设要求,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體系,为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学校办成区域特色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苗、侗歌舞课程群师资队伍的建构
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构建的核心在于师资,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是滞后的,这是由于苗、侗歌舞课程开发应用较晚,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因此,相应的师资也就十分的匮乏。那么,应如何构建?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根据我校建设特色学校的发展要求,我院积极谋划,创新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谋划苗、侗歌舞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想方设法招(调)入具有突出特长的师资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院积极物色具有突出苗、侗特长的师资,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多种渠道,招(调)入我院成为专职的教师,这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渠道,但该渠道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突出特长的教师又没有合格的学历,有合格的学历却又没有突出的专业特长。所以,这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长期坚持,用心建设,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挖掘内部潜能、动员有专长的教师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由于我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为我们建设特色师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院的师资半数以上均来自黔东南自治州内,且多数均为苗、侗族后裔,通过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深刻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优势,并乐意去接受相关课程的教学,为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三)外聘部分苗侗特长师资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各行各业都有突出特长的苗、侗歌舞师资,通过多种渠道,动员熟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到我院兼职,由于这部分教师责任心强,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不计薪酬的多少,愿意为传承本民族文化作奉献,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苗、侗歌舞课程群的构建,为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有利于增强课程群教师成员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链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07).
[2]张建鲲.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群:发展取向与质量尺度[J].职教论坛,2012,(16).
[3]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06).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
[5]高家宝.陆东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1,(42).
关键词:苗侗族歌舞 课程群 建构设想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27-02
课程群的建设是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课程群构建是以学生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办学定位与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基于学校总体目标及定位,特色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就显得愈发突出了,苗、侗歌舞课程群的构建就是为适应地方特色要求而建设的。如何建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所拥有的条件及存在的一些困难
黔东南被世人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且多姿多彩,民间的歌、舞、乐遍地生花,有人说:“这里的小孩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黔东南人民对歌舞的热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这片3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这里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凯里学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州内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凯里学院建设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提供了坚强的资源保障。然而,由于黔东南地处内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都处于滞后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课程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教材短缺,可开发利用的课程不多,民族课程教学水平不高,理论体系不够成熟,设备、资金投入不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民族歌舞课程群的建设。
二、当前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所具备的课程基础
凯里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走特色强校之路,提出了将该校办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本科院校。基于这种理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音乐与舞蹈学院积极谋划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开发苗、侗特色课程,突出办学特色。我院积极挖掘苗、侗歌舞课程资源,成熟一门开设一门,先后开设了:芦笙、苗歌、苗文、苗族舞蹈、侗族大歌等课程。因此,我院积极挖掘内部潜能和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突出苗、侗歌舞特色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三、强化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的一些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不是一个两个教师就可以完成的项目,老师也各有专长,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内容如何构建?都是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院已根据发展需要及所具备的条件,已开设了部分具有苗族、侗族文化特色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我校建设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课程还显得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达不到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要求,由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要求,也就是说,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要达到相应的“量”,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是苗、侗歌舞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前提。为此,苗、侗歌舞课程群构建应从两方面来考虑,即“理论课+实践技能课”。从我院目前所开设的苗、侗相关课程来看,理论课显得十分薄弱,除已开设的苗语课外,还应增设:苗文、侗语、侗文、苗族简史、侗族简史、黔东南概况、黔东南习俗文化、黔东南民族歌舞等课程。专业技能课目前已开设了芦笙、苗歌、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课程,相对较完全,但从完善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增设:侗族琵琶及琵琶歌、侗族牛腿琴、北侗民歌、苗舞赏析、侗歌赏析等课程。这样一来,苗、侗特色文化课程总计达到约18门课程,且理论课和技能课各为9门,各占50%,这样就基本达到“课程群”的建设要求,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體系,为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学校办成区域特色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苗、侗歌舞课程群师资队伍的建构
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构建的核心在于师资,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是滞后的,这是由于苗、侗歌舞课程开发应用较晚,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因此,相应的师资也就十分的匮乏。那么,应如何构建?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根据我校建设特色学校的发展要求,我院积极谋划,创新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谋划苗、侗歌舞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想方设法招(调)入具有突出特长的师资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院积极物色具有突出苗、侗特长的师资,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多种渠道,招(调)入我院成为专职的教师,这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渠道,但该渠道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突出特长的教师又没有合格的学历,有合格的学历却又没有突出的专业特长。所以,这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长期坚持,用心建设,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挖掘内部潜能、动员有专长的教师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由于我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为我们建设特色师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院的师资半数以上均来自黔东南自治州内,且多数均为苗、侗族后裔,通过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深刻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优势,并乐意去接受相关课程的教学,为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三)外聘部分苗侗特长师资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各行各业都有突出特长的苗、侗歌舞师资,通过多种渠道,动员熟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到我院兼职,由于这部分教师责任心强,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不计薪酬的多少,愿意为传承本民族文化作奉献,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苗、侗歌舞课程群的构建,为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有利于增强课程群教师成员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链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07).
[2]张建鲲.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群:发展取向与质量尺度[J].职教论坛,2012,(16).
[3]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06).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
[5]高家宝.陆东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