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历来为“高考舆论”的焦点所在。2012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基点依旧是一则材料,但其构成具有二重性特点。相对于往年作文题,2012年的作文题有一定难度,在通过材料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强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对具体观点阐发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就可能会与考生已成习惯的写作期待和写作套路有所背离。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教与考结合起来、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构建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的良性互动体系,已成为一个跨越学科边界的重要时代课题。
关键词:普通高考;作文命题;课程改革;思辨能力
普通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历来为“高考舆论”的焦点所在。这不仅在于作文题是目前高考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一道试题,而且在于它承载着鲜明的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检测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高考作文的内容和题型常变常新的历史语境中,2012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沿袭了过去几年的命题思路,命题的基点依旧是一则材料,属于材料作文。但今年提供给考生的材料的性质较之以往又有所变化和突破。
一、辽宁省2012年普通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解读
有别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可以启发不同写作水平的考生都能写出文章,同时又能考出不同水平,体现理想的区分度。通常而言,材料作文的类型一般包括故事性材料(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情境性材料,话语性材料,图画、漫画类材料等。成功的材料作文,可以使考生作文快意累累,文思泉涌;否则,考生就会如蚁扛鼎。结合考生的写作实际,反观2012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感觉今年提供给考生的材料的性质很特殊,其构成具有二重性特点。具体而言,它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传神的真实场面感和较为抽象的结论。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其本身有舞台、有场景、有钢琴家形象、有观众的提问等。材料前半部分具体形象的描写是有利于考生写作时形象思维的展开的,有利于激活和唤醒他们的想象力,由此保证了考生写作内容和立论角度的丰富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这一方面来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材料有现场感和当今时代特色,使学生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激活其写作的经验意识。另一方面,在形象化的描绘之后,该材料又借助钢琴家的回答提供给考生一句抽象的观念式结论,即“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由于材料最后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暗含着强烈的主题导向,所以很多考生在考场上瞬间会被征服,就会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为降低审题的难度并激励拓展考生的思维空间,题干后面提供了由材料引发的人们的多种反应,如不以为然、感到缺憾等,暗示了对“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种态度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对材料的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补充、丰富,亦可以联想生发,从而给了考生以更多的思维自由。这种融形象与抽象的材料生成方式和命题理念,以期在适度的限制中去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整合性以及创造性,体现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较之以往单一性的材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宿构、套作的现象,有利于考生写作个性的发挥,不会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但也无疑增加了考生写作的难度,即缺少一定思考力、思辨力的考生是难以迅速进入写作过程的。它所考查的不仅是考生写作的速度,而且包括写作的深度。当然,也增加了阅卷评分、甄别选拔的难度。
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诗意和哲理意蕴。如果进一步分析今年的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其实前面形象化的描写是为后面抽象的结论做铺垫和做引导的,所以也就决定了考生对这样一个“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观念的阐发是不能脱离其材料具体设置的背景或语境的。“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给予考生所思考和阐发的空间其实并不是宽泛无边的。这句话的内涵或核心指向呈显了对人生或社会生活中关系性存在的一种判断,具体体现了人与他的创造的作品,以及与他的专业、事业或职业的关系,对其所从事的事业的精髓、灵魂的理解、认知和态度,而如何去处理、去对待这种关系,则体现出某种人生境界或人生智慧。所以,那种仅仅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归隐现象去构思成文的,是不完全符合题意的。考生需紧密结合材料,要有理性冷静的思考,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以及隐含的信息点,比如简朴、华美、人、隐、音乐、背后,等等,去想象,去辨析,去探求人生中和题意相符、相似或类似的关系、场景、现象等。
二、高考作文与高校选拔人才的导向
面对这样一个材料,考生可以议论、可以叙述、可以描写,可以写出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应该是有话可写、有文可作的,也会存有多种写作向度,基本符合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状况。例如,可以从钢琴家或音乐家这一主体的角度思考,如她对事业的敬畏、执着、专注等,也可以评述她的这一价值观念或人生态度,如低调、淡然、素朴等,亦可以探究与之相关联的精神操守、人生境界,如抛却虚名、远离浮华、追求生命本色等。材料侧重考查了考生能否将艺术事件与人生经验、社会现象等融会贯通、综合分析的能力。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明确的角度,它说明考生面对这个材料有自己的问题,有自己关于这个材料及其主旨的思考,它体现的是考生提取信息、辩证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写作角度的选择,是历届考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选择不好就会偏题或跑题。
高考作文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写好这篇作文也不容易,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写作中如何结合材料进行符合题意的立论,而不是放弃材料天马行空式的行文。当然,其中优秀之作,行文应该与材料中的音乐会场面有画龙点睛的联系,立论能紧密结合材料和一己真切的人生经验,从独特角度思考,能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地阐述出社会生活中核心与外围、实质与外在呈现、本体与外观等关系。材料的引用对于论点的阐发宜起到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论证不浮泛、不罗列,表述精当。简言之,文章的立意不能就事而论事,一定要穿透材料本身,去谈对人与事业之关系认知的差异,去解读诸多娱乐现象、社会问题,去洞察形形色色的人性,进而生发出独特的具有启示性、启发性的思考。行文与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亲和性、契合度、关联度,无疑是材料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考生思维的辩证性、整合性、创新性也需要在行文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当然,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除了立论的能力,还包括对考生构思、语言表达、结构逻辑等能力的全面的整体的考查。例如,构思的新颖、词汇的丰富、句式的灵动、结构的精巧等。材料作文有话可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亦要去评估他是“怎么写”的、“写得如何”。高考作文的命题,多年以来虽需力避雷同,逐渐“淡化”或“弱化”应试性,但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察是较为恒定的两大方面。
高考作文的特殊性与作文心理规律和过程之间具有难以规避的矛盾。相对于往年作文题来讲,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难度,可能与考生已成习惯的写作期待和写作套路有所背离。但综而观之,今年的作文题其实内蕴着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导向,即在通过材料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强(下转第56页)(上接第48页)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对具体观点阐发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的考查。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教与考结合起来,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构建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的良性互动体系,已成为一个跨越学科边界的重要的时代课题。今年材料作文的题旨能立足当下的时代语境和学生人文内涵的积淀,深入浅出地引导考生在关系情境中去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进而达到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和人生,提升其进入世界和规划自我的能力的目的。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与当下生活、社会关怀紧密关联起来。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密切相关。我们常说“作文即做人”,作文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的再现过程。从命题的导向意义看,今年的材料作文把普通的一次艺术表演事件升华成一种人文思考和社会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多领域、多视野地去思考,考查学生在人生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的同时,潜在地引导了考生对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维度的探究。
(责任编辑:刘向宏)
关键词:普通高考;作文命题;课程改革;思辨能力
普通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历来为“高考舆论”的焦点所在。这不仅在于作文题是目前高考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一道试题,而且在于它承载着鲜明的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检测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高考作文的内容和题型常变常新的历史语境中,2012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沿袭了过去几年的命题思路,命题的基点依旧是一则材料,属于材料作文。但今年提供给考生的材料的性质较之以往又有所变化和突破。
一、辽宁省2012年普通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解读
有别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可以启发不同写作水平的考生都能写出文章,同时又能考出不同水平,体现理想的区分度。通常而言,材料作文的类型一般包括故事性材料(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情境性材料,话语性材料,图画、漫画类材料等。成功的材料作文,可以使考生作文快意累累,文思泉涌;否则,考生就会如蚁扛鼎。结合考生的写作实际,反观2012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感觉今年提供给考生的材料的性质很特殊,其构成具有二重性特点。具体而言,它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传神的真实场面感和较为抽象的结论。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其本身有舞台、有场景、有钢琴家形象、有观众的提问等。材料前半部分具体形象的描写是有利于考生写作时形象思维的展开的,有利于激活和唤醒他们的想象力,由此保证了考生写作内容和立论角度的丰富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这一方面来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材料有现场感和当今时代特色,使学生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激活其写作的经验意识。另一方面,在形象化的描绘之后,该材料又借助钢琴家的回答提供给考生一句抽象的观念式结论,即“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由于材料最后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暗含着强烈的主题导向,所以很多考生在考场上瞬间会被征服,就会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为降低审题的难度并激励拓展考生的思维空间,题干后面提供了由材料引发的人们的多种反应,如不以为然、感到缺憾等,暗示了对“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种态度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对材料的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补充、丰富,亦可以联想生发,从而给了考生以更多的思维自由。这种融形象与抽象的材料生成方式和命题理念,以期在适度的限制中去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整合性以及创造性,体现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较之以往单一性的材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宿构、套作的现象,有利于考生写作个性的发挥,不会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但也无疑增加了考生写作的难度,即缺少一定思考力、思辨力的考生是难以迅速进入写作过程的。它所考查的不仅是考生写作的速度,而且包括写作的深度。当然,也增加了阅卷评分、甄别选拔的难度。
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诗意和哲理意蕴。如果进一步分析今年的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其实前面形象化的描写是为后面抽象的结论做铺垫和做引导的,所以也就决定了考生对这样一个“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观念的阐发是不能脱离其材料具体设置的背景或语境的。“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给予考生所思考和阐发的空间其实并不是宽泛无边的。这句话的内涵或核心指向呈显了对人生或社会生活中关系性存在的一种判断,具体体现了人与他的创造的作品,以及与他的专业、事业或职业的关系,对其所从事的事业的精髓、灵魂的理解、认知和态度,而如何去处理、去对待这种关系,则体现出某种人生境界或人生智慧。所以,那种仅仅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归隐现象去构思成文的,是不完全符合题意的。考生需紧密结合材料,要有理性冷静的思考,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以及隐含的信息点,比如简朴、华美、人、隐、音乐、背后,等等,去想象,去辨析,去探求人生中和题意相符、相似或类似的关系、场景、现象等。
二、高考作文与高校选拔人才的导向
面对这样一个材料,考生可以议论、可以叙述、可以描写,可以写出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应该是有话可写、有文可作的,也会存有多种写作向度,基本符合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状况。例如,可以从钢琴家或音乐家这一主体的角度思考,如她对事业的敬畏、执着、专注等,也可以评述她的这一价值观念或人生态度,如低调、淡然、素朴等,亦可以探究与之相关联的精神操守、人生境界,如抛却虚名、远离浮华、追求生命本色等。材料侧重考查了考生能否将艺术事件与人生经验、社会现象等融会贯通、综合分析的能力。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明确的角度,它说明考生面对这个材料有自己的问题,有自己关于这个材料及其主旨的思考,它体现的是考生提取信息、辩证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写作角度的选择,是历届考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选择不好就会偏题或跑题。
高考作文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写好这篇作文也不容易,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写作中如何结合材料进行符合题意的立论,而不是放弃材料天马行空式的行文。当然,其中优秀之作,行文应该与材料中的音乐会场面有画龙点睛的联系,立论能紧密结合材料和一己真切的人生经验,从独特角度思考,能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地阐述出社会生活中核心与外围、实质与外在呈现、本体与外观等关系。材料的引用对于论点的阐发宜起到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论证不浮泛、不罗列,表述精当。简言之,文章的立意不能就事而论事,一定要穿透材料本身,去谈对人与事业之关系认知的差异,去解读诸多娱乐现象、社会问题,去洞察形形色色的人性,进而生发出独特的具有启示性、启发性的思考。行文与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亲和性、契合度、关联度,无疑是材料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考生思维的辩证性、整合性、创新性也需要在行文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当然,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除了立论的能力,还包括对考生构思、语言表达、结构逻辑等能力的全面的整体的考查。例如,构思的新颖、词汇的丰富、句式的灵动、结构的精巧等。材料作文有话可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亦要去评估他是“怎么写”的、“写得如何”。高考作文的命题,多年以来虽需力避雷同,逐渐“淡化”或“弱化”应试性,但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察是较为恒定的两大方面。
高考作文的特殊性与作文心理规律和过程之间具有难以规避的矛盾。相对于往年作文题来讲,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难度,可能与考生已成习惯的写作期待和写作套路有所背离。但综而观之,今年的作文题其实内蕴着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导向,即在通过材料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强(下转第56页)(上接第48页)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对具体观点阐发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的考查。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教与考结合起来,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构建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的良性互动体系,已成为一个跨越学科边界的重要的时代课题。今年材料作文的题旨能立足当下的时代语境和学生人文内涵的积淀,深入浅出地引导考生在关系情境中去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进而达到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和人生,提升其进入世界和规划自我的能力的目的。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与当下生活、社会关怀紧密关联起来。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密切相关。我们常说“作文即做人”,作文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的再现过程。从命题的导向意义看,今年的材料作文把普通的一次艺术表演事件升华成一种人文思考和社会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多领域、多视野地去思考,考查学生在人生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的同时,潜在地引导了考生对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维度的探究。
(责任编辑:刘向宏)